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经

2020-06-24曹辉

锦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途经大学生

摘 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组成紧密相联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教育,注重国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对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充分认识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养成教育的机遇与挑战,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以文化人”的潜移默化作用,关注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成。

关键词: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途经

经过时间的证明,一个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是什么样的模式由国情决定。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新局面和民族工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总体思路。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主基调和主旋律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在维护国家安定团结局面,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是大学生永恒的话题,也永远是学生的第一职责。大学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建设祖国、服务社会的素养。同时,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有良好的品德,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民族观,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也是当代大学生所应该拥有的品质。大学时期是学习知识、提升综合素质,锻炼能力的关键时期。加强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对促进我国各民族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也是加强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中华民族共同体共有两层涵义;第一层涵义是指在单一民族层面上,构成中华民族的所有单一民族,在几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相互离不开的关系,以及由这种相互离不开的关系构成的民族格局。第二层涵义是从在中华民族整体层面上看,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之中不断融合了血缘、地缘和精神要素,最终形成了现今这样一个包含了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总而言之,两个及以上的民族在的时间的长期打磨下,在生活中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而逐渐形成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和认同结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对中华民族利益的认识与维护。中华民族认同包括对民族身份归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及积极情感。一个多民族国家,如果成员缺少统一的身份意识、强烈的民族认同,就不会关心与维护本民族的生存发展、兴衰荣辱、权利得失、利害安危。中华民族认同是维护民族利益的前提,既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部分,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和核心在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

提升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其完整的人格。对于国家社会而言,有利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实施,利于我国多民族平等发展,共同繁荣,更有利于我国社会安定与国家统一。那么应如何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呢?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现在,高校都开设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内容。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个“主战场”。系统化的理论讲解使学生完整的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体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让学生了解清楚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历史联系于文化联系。让学生通过系统化的学习明白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于各族人们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历史过程,形成于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进程之中,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

第二,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民族政策,了解我国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等相关理论。增加实践调查参观的课时,通过实地走访、参观相关历史遗址以及博物馆,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民族特点的好制度,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尊重各民族文化与习俗差异,在团结中共同进步。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与其它课程的合作与衔接。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外,其他课程教学也应该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坚决杜绝一切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于發展的任何言论。提升学校课程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同向共进发挥作用,共同致力于提升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二)充分利用大学生课外活动这“第二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论讲授作用,又要注重以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知识的认知与情感,并进一步促进行为转化。

第一,学校的文化建设要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并积极引导各个学生团体积极投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实践中来,提升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中华文化是在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而形成的,是各族人民共建的产物,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构建各族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文化共享的过程。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校史纪念馆等平台宣传“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庆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内容。积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学生身处其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以中华文化认同带动国家认同,从而助力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成教育。

第二,充分搭建学校网络平台,发挥互联网强大的宣传能力。应充分利用学校各级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在清明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中推送有关相关节日的历史背景,发布有关各民族欢度中华传统节日的盛况信息,开展相关的学生活动,提升各民族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提升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角色认同感,从而以文化带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成。

(三)关注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养成

第一,在教育过程中,要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教育中,讲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文化差异,避免学生因此产生严重的认识冲突,使各民族学生都能够切实地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使其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拓宽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沟通的渠道,在交流互动中提升民族团结互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从家乡转入陌生的环境中学习,通常存在不适应的状态,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问题,拓宽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沟通的渠道,能够促进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问题,形成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氛围,进而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时代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为新时代大学生有针对性地施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巩固平等、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云聪.《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养成教育路径探析》.[Z].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9

[2]袁凯同.朱筱煦.《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2020.1

[3]张学敏.石泽婷.《民族教育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内生逻辑》.[A].2019.4

[4]纳日碧力戈.左振廷.《三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A].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20.1

[5陈立鹏、段明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思考——心理学视角》.[Z].2020.1

[6]索艳.《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2019.5

作者简介:

曹辉,1999年6出生,男,汉族,内蒙古赤峰人,本科在读,延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途经大学生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大学生就业趋势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途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当你途经我的绽放
当你途经我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