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树洞救援团”:社交网络上的生命守门人

2020-06-24丹颜

恋爱婚姻家庭·青春 2020年6期
关键词:树洞救援志愿者

丹颜

树洞行动发起人黄智生教授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如漫画中的超级英雄,隐在网络世界里,藏在闹市人群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寻找并挽救那些想要自杀的人,给无数绝望者带来生命之光。他们就是由黄智生教授发起的“AI树洞救援团”。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 这是南京22岁女大学生“走饭”人生的最后一条微博。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条微博并没有沉寂下去,如今,在微博下的留言已超过160万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想轻生的留言。

传说,古时候的人,想倾诉又不想被人知道时,就跑到森林里,找一棵有洞的树,对着树洞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现代社会,那些想轻生的人也想找一个树洞,而一些已故博主的微博就成了他们的“树洞”。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每年约有80万人死于自杀,每40秒钟就有1人死亡。漫漫黑夜,许多像“走饭”一样的年轻人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在绝望之际,试图把最后的话语留在网络里;他们生无可恋,却渴望被听见。

给你13秒,来救我

2020年1月11日,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黄智生教授发起的“AI树洞救援团”被评为“2019微博之夜”公益类年度影响事件。颁奖典礼上,黄教授着深色西装登台,步伐矫健,若忽略镜头拉近时鬓边的点点白发,很难想象他已年过六旬。

在学术界,黄教授有一连串的头衔,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大脑保护高精尖中心抑郁症人工智能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武汉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属于21世纪3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对此,黄教授常常自我调侃:“我的名字叫智生,为创造智慧而生。”

从学术跨界到公益,对黄教授来说,并非偶然。2008年起,他所在的团队开始与中国团队就语义技术开展科研合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黄智生开始关注一个特殊群体,抑郁症和自杀人群。能不能用AI技术帮助他们做点什么?黄智生不断尝试,苦苦思索。

2018年3月,他无意间读到一篇关于“树洞”的文章。传说,古时候的人,想要倾诉又不想被人知道时,就会跑到森林里,找一棵有洞的树,对树洞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现代社会,很多抑郁症患者也想找一个倾诉的渠道,于是,那些已故博主的微博就成了他们的“树洞”。“树洞”里藏着大量抑郁人群,他们或多或少存在轻生的念头。

在已故青年学者江绪林的微博下,一条树洞留言让黄智生印象深刻:“他们说冲动自杀的人(念头持续的)周期为13秒。就是说你在13秒内拉住我,我可能就不会自杀了。我摇摇欲坠,所有希望都给你,给你13秒,来救我。”13秒,如此短暂的时间,让黄智生深深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如果可以用AI技术发掘微博树洞,对轻生人群进行及时干预,是不是可以挽救许多生命?灵感电光石火般闪现,黄智生迅速行动起来。

2018年4月2日,他准备通过微信群向自己的科研合作团队“医学人工智能群”提出“树洞行动”计划的设想:借助一个智能主体(又称机器人)巡视各种社交媒体(如微博),使用其核心的知识图谱技术(又称语义技术),发现高风险的有自杀倾向的人群,然后组织人力实施救援。

微信群里聚集了国内医学AI领域最前沿的学者、医生、创业者,非常适合合作这个项目,但树洞计划属于纯公益,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会有人支持吗?黄智生忐忑地点下发送键。没想到,消息一发出,立即得到群里上百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2018年7月25日,黄智生亲自编程研发的树洞机器人01号,正式上线。树洞机器人每天运行3~4次,每次从数以千计的微博“树洞”中提取10条左右的信息,对自杀风险的判别准确率达到82%。一年多以后,树洞机器人就发展到了第七代。

“自杀风险5级:我的一个网友正试图实施自杀,她刚刚尝试自杀失败了一次,是割腕。之后准备回家后从楼顶跳下去……”这是黄智生转发到树洞救援群的一条微博。5级以上的预警信息意味着,一个至少几十人的救援小组要立即展开行动了。而这个自杀风险分级标准,是黄智生为了精准识别自杀风险而拟定的,分为0~10级,级别越高,自杀风险越高。

树洞机器人在寻找自杀者上越来越精准,但黄智生的团队在实践中渐渐发现,机器人只能发现并劝阻想要轻生的人,但怎样才能保证他们坚强地活下去,机器人并不能给出答案。人工智能不等于机器全能,对此,黄智生又开始了新的思索。

拯救生命是最高的伦理

与一般的危机干预不同,树洞救援是爱心的危机救援,只有热情还不够,还需要更专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一例自杀死亡的背后,可能会伴随20多次自杀未遂。自杀未遂者,即使被救下,依然会重复自杀行为。救援团干预过的个人最高自杀次数为8次。

2018年4月28日的救援工作让黄智生记忆犹新。那天,团队采集树洞数据时,发现了一条可疑信息,一个女孩在微博上留言要在五一假期烧炭自杀。时间紧迫,志愿者立即展开救援行动。经过一夜搜寻,志愿者们找到了女孩小吴的联系方式,并锁定她的位置在山东。

因为感情挫折,小吴出现抑郁倾向,已经休学在家。大家通过网络安撫小吴,倾听她的烦恼。一位细心的志愿者发现她曾在一条留言中写道:“我活到这么大,一直没人给我送过花,没有人真心爱我。我这个人就是这么差,不配活在世界上。”于是,大家自发捐款,每个星期托人匿名送她一束花,希望她的生命能在等待下一次送花的过程中延长,然后慢慢走出来。果然,收到鲜花的小吴脸上渐渐有了笑容,情绪也似乎稳定下来,甚至在5月16日主动联系学校,要求复学并参加考试。然而,就在大家以为她要放弃自杀念头时,噩耗突然传来——2018年6月17日,小吴在微博上留下一句“Bye Bye”后,吞药自杀,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次救援行动只让小吴多活了47天,给黄智生和救援团队留下深深的遗憾。他们事后作了深刻剖析,小吴可能还有更深层的隐衷,“她用生命告诉我,救人绝非易事。”为了让团队更加专业,黄智生阅读了大量心理学书籍,每周邀请国内顶尖的学者或医生,通过群内视频直播的形式,分享有关抑郁症、医学人工智能、自杀救助等相关知识。团队约定,每发起一次救助,就成立一个5人以上的救援小组或者关爱小组,通过团队的力量,互通信息,预防危险。

随着接触的案例越来越多,黄智生发现,80%的自杀和抑郁症有关,这当中,16~26岁的年轻人占绝大多数。家人和外界的不理解加上病耻感,迫使这些年轻人隐瞒病情,这给救援增加了难度。

2018年12月28日,树洞机器人搜索到一条“跨年的时候我去武夷山游览,回来后我就跳楼。”的微博留言,救援队员想尽办法联系到了当事人的母亲。对方却很不理解:“我女儿刚才还有说有笑的,你凭什么说她要寻死?如果你们到处散播谣言,导致她丢了工作,找不着男朋友,我要追究你们的法律责任。”后来,救援队员给这位母亲发来她女儿的抑郁症诊断报告,但她仍然没有放在心上。

2019年1月1日,这个女孩在微博发了一张在高楼窗口俯瞰的照片,并留言“你们来参加我的追悼会好吗?”被树洞机器人发现,志愿者及时通知警察,把她救了下来。几天后,女孩又组了一个群,准备集体跳楼,这一次,救援队員兵分两路,一路正面疏导,一路混进跳楼群侧面劝解,并再次报警。直到这时,这位母亲才终于正视女儿的问题,送她去治疗。

通过一些机制干预自杀,并不是黄智生的首创。Facebook在2017年曾发布了新的自杀预防工具,一旦发现用户有自杀倾向,就直接通知警方。黄智生的救援团队则更加委婉,他们在筛选救助者时遵循严格的界限,只对已经在采取自杀行动的高风险人群采取救援行动;对暂时没有危急生命的人,则充分保护他们的个人隐私,尽可能不干扰他们的生活。尽管如此,外界对救援队仍争议不断。但黄智生觉得,所有的困难在生命面前,都必须让路,“拯救生命才是最高的伦理。”

当你拯救一个生命,你就拯救了一个世界

电影《辛德勒名单》有一句经典台词:“当你拯救了一个生命时,你就拯救了一个世界。”这句话用来形容黄智生教授和他的“AI树洞救援团”最为恰当。一年多时间里,树洞救援团已经发展成为覆盖全国的600多人的团队。有医学专家、心理学家的专业人士,也有接受定期培训的爱心志愿者。救援团队给超过5270人(次)高风险人群发送“关心信息”,有效阻止了1603次轻生。

“那一天,我独自坐在江边想寻短见,20多个人给我发来消息,关心我的生死。我非常感动,在江边哭了好几个小时,最后回来了。”这是一名抑郁症患者放弃自杀后,给黄智生发来的消息。这样的信息很多,让黄智生和救援团队备受鼓舞,“看到他们没有继续做傻事,我们的付出就值了。”

越来越多的人找到黄智生,报名成为志愿者,包括许多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锻炼,树洞救援团越来越理性,这些救下来的人不仅要活着,更要活得有质量。志愿者们曾经给一个自杀未遂的人介绍做数据标注的工作,现在,他每个月能挣7000元钱。

在救助的过程中,有些志愿者和被救助人还成为了朋友。武汉志愿者陈老师曾是一名抑郁症患者,听了黄智生的讲座后,决定加入救援团。在救援过程中,他结识了一名抑郁症患者小北。这个年仅21岁的姑娘,轻生的行为已经不止一次了。在她决定去武汉跳长江时,被树洞机器人捕捉到。凌晨3点,陈老师和几位志愿者火速出发,并联系当地民警。最终,他们拦下了小北。

分别后,陈老师加了小北的微信,他给小北分享了自己之前抑郁的经历,还动员妻子和小北聊天,夫妻俩一起开导她。小北慢慢敞开心扉。原来,她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缺少家庭关爱,中专毕业后也没有继续上学。学历低、工作不如意、男朋友身患抑郁症,加上自身的孤独和敏感,让小北变得悲观起来。在陈老师夫妇的不懈努力下,小北慢慢转变了。现在,她在深圳一家酒店做服务员,心里的阳光越来越多。

2020年1月14日,这一天是世界逻辑日,对黄智生来说,意义非凡。树洞救援团正式由北京丰盛公益基金会接管,管理工作走入正轨。黄智生决定退居幕后专心科研,他计划利用AI技术计算语义距离,让机器选出一条最好的疏导语言。

几天后,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黄智生的节奏。新型冠状病毒以空前之势突袭武汉,黑云压城,武汉告急!对黄智生来说,武汉是个特殊的存在,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也是树洞救援团的大本营,志愿者所占比例最大,效率也最高。疫情袭来,这位花甲老人披挂上阵,树洞救援团全力应战!

2月6日,黄智生连续奋战十几个小时,研发出疫情监控机器人001号,专门用来收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求救信息。不到一个月,001号已经发布了400多条疫情求助信息。疫情期间,由于恐惧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比比皆是,志愿者们又扛起了心理疏导的大旗,不仅帮普通民众做心理疏导,还承担起22个社区内500余名精神病人的精神防护工作。

一颗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总会长成参天大树。这份初心,弥足珍贵。也许有人会觉得,黄智生现在做的事偏离了他的本职工作,他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让你的知识服务于社会,这就是你最本职的工作。

黄智生说,他的根在中国,他会用热忱回报养育他的这片热土。无论这世界何往,黄智生和他的树洞救援团,将一如既往,于芸芸众生中,用爱点亮那束生命之光。

猜你喜欢

树洞救援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孔小空遇熊钻树洞
救援物资
温暖的树洞
救援行动
紧急救援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幸福途中等待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