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业发展对民族聚落建筑功能与流线的影响研究
2020-06-24刘瑞雪刘兆丰潘芳
刘瑞雪 刘兆丰 潘芳
摘要:指出了建筑流线的形成受到使用者的需求与建筑功能的影响,从旅游业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西江苗寨中的传统建筑流线与新建筑流线的形成与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正视旅游业发展对少数民族建筑和聚落流线的影响。
关键词:建筑;聚落:旅游;建筑流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20)2-0205-04
1 引言
建筑流线是指使用者在单个建筑空间以及多个建筑间进行活动,从而形成的路线,也称动线[1]。建筑流线根据人的行为方式把一定的空间组织起来,通过流线设计分割空间,从而达到划分不同功能区域的目的[2]。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旅游经济大国[3],在此之下推动了我国乡村旅游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乡村旅游的發展不仅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被旅行者们踏足的空间内的建筑与聚落,传统建筑的流线也因为建筑的功能、空间划分、使用者行为方式等的改变而受到了影响。
2 西江苗寨的传统建筑流线分析
2.1 西江苗寨的历史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4]。依据传统的“靠山、顺气”法则进行村寨居住布局[5],从立寨到1980年期间,西江逐步形成了现在常见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这些建筑基本都建造于山体的向阳面,按照等高线的线形层层分布,通常一户一栋;单个建筑之间利用廊道、堡坎、植物等作为相互间限定的因素,使其在极具整体感的同时保证了每个建筑的独立性。
2.2 西江苗寨传统建筑的流线类型
2.2.1 单个建筑内的流线类型分析
人在空间内的行为习惯与空间的功能分区都能对空间的流线产生影响,不同的流线会改变不同的空间功能组合,不同的空间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建筑形态和建筑流线,建筑流线从空间方向上分为横向流线和纵向流线,横向流线是指平行于平面内的流线;纵向流线主要是指楼梯、电梯等带有交通性的空间内的流线。从流线形式上来分类,建筑的流线分为串联型流线和放射型流线,在此之下可以将流线细分为垂直中心式、单元回游式、空间连续式、轴线式等不同的流线形式。
2.2.1.1 垂直方向的流线分析
在西江苗寨中的吊脚楼大多分为三层,用于联通三层楼的交通空间是楼梯,而西江苗寨吊脚楼多数的楼梯都置于屋内,将三层的空间分别看作独立空间,楼梯作为连接通道把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串联,垂直流线即串联型流线。
2.2.1.2 水平方向的流线分析
在吊脚楼中,一楼主要用于饲养牲畜,三楼空间狭隘,主要用于粮食的储存,所以人们在一楼和三楼停留的时间较少;而二楼是苗族人民日常起居生活、迎宾待客和祭祀的主要空间。本文主要选择在吊脚楼中功能与布局更丰富的第二层进行水平流线分析,整个空间的布局大致呈对称布置,正中间是堂屋,用于煮饭炒菜的火塘和家庭祖宗的神龛都设置于此,堂屋是家庭里迎宾待客与祭祀的场所,堂屋的左右两侧为卧室和客房,用于家庭成员和客人的休憩。
从苗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空间的功能布局分析,吊脚楼第二层的水平方向流线为发散型的单元回游式游线(图1)。所有单元属于同一水平空间,分为一个核心空间和其他几个独立的单元,几个单元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使用者围绕核心空间在其他单元空间进行往返活动。也就是家庭成员以堂屋为核心,在其他卧室和客房内进行往返活动。除此之外,二楼屋外的美人靠也与堂屋相接。
2.2.2 建筑聚落的特殊流线类型分析
西江苗寨聚落有其特殊的聚居地形(图2),整个建筑聚落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流线”——扇状阶梯型汇聚式(图3),即以一个体量较大的空间作为中心,其它附属的建筑或空间在平面上围绕着主体空间的周边呈扇形来布置,在立面上这个体量较大的空间是地形上的最低点,周边附属建筑或空间呈阶梯状扩散,形成了由外向内、由高向低、由周边向中心的大空间汇聚的流线形式。这种流线在西江苗寨的建筑中通常只在特定的牯藏节、四月八、芦笙节、苗年等传统节日里出现。
以芦笙节为例,节日前有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各家各户都在家祭祖。随后村寨的姑娘们身着盛装,佩戴银饰,芦笙手们带着自己的芦笙,以芦笙场为中心,从扇形的边缘自高向低涌人,在芦笙场吹笙跳舞。在流线中,芦笙广场就是流线的中心,各家各户居住的吊脚楼呈扇形布置在广场周边,节日的盛典让人们从阶梯状的建筑出发向中心汇聚,这便是西江苗寨中“特殊的流线”。
2.3 西江苗寨传统建筑的流线成因分析
2.3.1 地理环境因素
吊脚楼依山而建,顺势向阳而生,本身的建筑风貌周受到了地形的影响,如斜顶、一楼架高等设计都是生活在山区的苗族人民结合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创造的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风格[6]。
2.3.2 功能布局因素
吊脚楼在空间上的功能分区是“住”、“劳”、“藏”,上层储藏粮食(部分有居室),中层人居、下层饲养牲畜,综合各方面来说,吊脚楼的二楼是苗家人生活的主要空间,在二楼的流线也稍显复杂。
2.3.3 民族传统习俗的影响
苗族人民特别注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它们认同一个事物,尊重并围绕其进行生活劳作,从小家庭到整个寨子这个大家庭,无不呈现一种团结一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些都体现在西江苗寨的流线形式中的核心空间,流线围绕核心空间向内凝聚或向外发散。
3 旅游业发展影响后的西江苗寨现代建筑流线分析
3.1 西江苗寨的发展历程
1982年改革开放后社会初步转型,西江苗寨开始转向旅游商业化,传统建筑景观开始异化。2008~2017年,西江苗寨旅游的人数和经济收入分别增长了7倍和49倍。现在的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品牌塑造成效显著,已形成了完整的旅游品牌体系,成为贵州旅游热门点之一。
3.2 现代建筑流线类型分析
3.2.1 单个建筑内的流线类型分析
3.2.1.1 垂直方向的流线分析
西江苗寨的建筑现在由原生态的吊脚楼、风貌改造后的吊脚楼和以及新建建筑共同组成,为了与前文进行对比,下文将不选用新建建筑作为分析的主体。经过改造的混合结构的建筑在很大程度的保留西江苗寨吊脚楼的外观,内部结构的建造由木结构变成砖木结构,内部空间也由原来只有第二层主要活动空间延伸到第一层以及第三层,建筑流线的范围大部分依旧是吊脚楼中的三层空间。由于临街,西江苗寨的吊脚楼原来一楼饲养牲畜的空间几乎都变成了就餐、销售、体验、娱乐等向游客开放的空间;而二楼三楼的功能空间也改变和增加了适应旅游的功能。与原始的建筑流线相比,现在的建筑流线垂直方向上的流线依旧是串联型流线,不同的是现在流线中增加了在一楼与三楼两个空间中使用的时间。
3.2.1.2 水平方向的流线分析
旅游业发展后的现在吊脚楼建筑的内部空间被改造,各种不同功能的内部空间源源不斷的出现,几乎将传统的建筑流线覆盖。在此,仅选择有带代表性的两种类型的建筑空间进行分析,一种建筑是将居民居住与经商结合的空间,这种空间最常见的是一层空间用来开店,二层三层空间用来居住,这种空间的流线二楼三楼与传统建筑相似,是串联类型的单元回游式的空间,而一楼的流线为了方便游客游览消费,大多整合成为一个较为宽敞的空间,呈现单元回游式流线(图4)。
3.2.2 建筑聚落的流线类型分析
旅游业的渗透让聚落的建筑布置位置以及建筑的功能持续更新,当地居民大多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有了新工作,居民与游客的行为模式与政府对聚落的规划设计共同形成了新的聚落流线——串联加放射型的流线。纵向来看,扇形中的某一条轴线串联了以山顶上观景平台、山腰处的观景平台、山脚下展览馆等旅游的中心,并沿着中心向四周放射,由上至下,从山下的商业街向居住区放射,形成多中心串联加放射型流线(图5);横向来看,沿着商业街这条轴线,同样也出现了展览馆、表演场等多中心串联型流线(图6)。
3.3 受旅游业发展影响的西江苗寨现代建筑的流线成因分析
3.3.1 生活生产压力的影响
2008年西江苗寨旅游开发前,全村有1500多名村民外出打工,旅游开发后,外出打工村民纷纷回流,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打工村民的回流以及外来人员的发展对当地住房的需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迫使建筑内部空间重新整合使用,新的建筑不断出现,建筑流线不断更新。
3.3.2 经济收入方式的转变
1982年改革开放让西江苗寨由农业主导的传统社会向旅游为主导的转型社会过渡,西江苗寨人民的农耕经济逐渐向旅游业和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商业所侵蚀,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从农业向服务业转变[1]。经济收入的转变使得原住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旅游季节性活动的开展、游客人数、游客喜好等因素的引导都加速了吊脚楼内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同样也影响到了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最终影响到新的建筑流线的形成。
3.3.3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科技发展之间权衡
作为西江苗寨的特色建筑,吊脚楼的文化价值是人们承续遗产、体验传统、记录历史等的重要内容。现在很多传统的吊脚楼建筑逐渐“衰老”,建筑结构的损坏、建筑材料的老化、防火防潮的需求等各方面都给居民的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建筑功能、建筑技术和建筑形象这三大建筑的要素需要在传统保护和技术发展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不同程度的改变无一不在改变着建筑的流线。
3.3.4 政府政策的影响
作为广大乡村地区的生活居所和文化的物质载体,乡土建筑与乡村的振兴息息相关[8]。“乡村振兴”政策力求在经济层面上发展乡村,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而“传统村落保护”则更强调村落的复原及修缮,两者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矛盾[9]。因为生产的便捷和安全需要,现在大多平地建楼,一栋吊脚楼的宅基地基本在200rri2以上,与新的农村宅基地政策不相适应,所以搬迁过的吊脚楼的建筑风貌被迫改变[10];同时,为了提供给游客更多的体验项目,更好地发展旅游,西江苗寨的政府通过征地的方式,在沿河平坦的区域建设了商业街和新的芦笙表演场。原有聚落中沿河建筑的布置方式与建筑外形发生重构,整个聚落空间的整体流线也产生了改变,政府在旅游规划时对游客引导游览的路线设置也影响苗寨聚落的流线生成。
4 结语
从建筑学的学科范畴来分析,人类的行为学、心理学都与建筑流线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建筑的流线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需求。每一种建筑的功能性和人们的需求都不是单一的,正是因为功能和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以每一种建筑的流线都有它的复合性。
西江苗寨传统的吊脚楼在功能上和形态上都有他的特殊性,每一种流线都是一种交通空间的组织,或因为习惯、或带有目的性、或是不同节日的需求等,综合组成了西江苗寨传统建筑和聚落的富有特色的建筑流线。西江苗寨建筑的流线不仅是一种概念,更是一种动态特征,它包含了苗族人家上千年智慧的结晶和苗族人家团结、和谐的凝聚力,而旅游业在这里的迅速发展,为这个苗寨聚落注入新的生命力。旅游业对苗寨建筑和聚落流线产生了影响,同样西江苗寨也重新规划了空间和流线来适应旅游。旅游的介入把西江苗寨聚落和建筑的流线从更稳定的、更具传统文化的顺其自然的形式,改变为现在流动的、创新的流线,包含了苗族人家在新的经济时代下的创新和发展。了解和认识西江苗寨传统建筑流线和受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下的现在建筑流线,一方面,是引发对少数民族在不同时期建筑空间功能布局背后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则是给未来传统聚落开发旅游时对建筑改造的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1]陈锐,建筑流线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
[2]肖佑兴.演化视角下的旅游地建筑景观变迁探讨——以贵州西江苗寨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 (4):75 -83,97.
[3]卢峰,叶均绮,戴 欣.当代国内旅游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达[J].室内设计,2010,25(1):14~17 ,33—34.
[4]吴泽霖.贵州苗夷社会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6-2.
[5]周颖悟,李奕佳,方赞山,等.贵州西江苗寨聚落改造中传统特色与景观空间协调性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7,38(3):580-586.
[6]王乐君.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与发展探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
[7]郑滋阳.乡土建筑:当代的保护与利用——以镇江东乡地区乡土建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10):233-236.
[8]赵宇.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影响——以古北口旅游业发展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1(5):340-347.
[9]李挺,范洪涛,霍 达,等.吊脚楼的文化传承与民族村寨建设——国家艺术基金土家族吊脚楼人才培养项目之麻柳溪主题论坛举行[J].建筑与文化,2019(10):12—14.
作者简介:刘瑞雪(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通讯作者:刘兆丰(1964-),男,研究员,高级规划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