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防灾减灾现状与对策

2020-06-24冯萍常宏达

绿色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城市

冯萍 常宏达

摘要:指出了正确认识城市防灾减灾工作是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强调城市防灾减灾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灾害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城市综合防灾机构,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预警等制度;加强灾害研究,加快发展高科技防灾减灾等对策,希冀变被动的防灾为主动防灾,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城市;防灾;减灾;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 (2020) 2-0172-02

1 防灾减灾与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1.1 防灾减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題

历史还未抹去古巴比伦城、庞贝城下的文明辉煌,玛雅文明消逝的谜团尚未解开,巴黎圣母院的烟雾还未散去,回望过去,不难发现伴随人类社会历史前行的,不仅仅是文明、科学技术的愉悦,还有各类灾害带来的伤痕。从电影《泰坦尼克号》到《后天》再到《流浪地球》,这些作品以或纪实或科幻的手法告知人们,在浩瀚宇宙和历史长河中,人类犹如微尘般渺小。人类作为一枚过客,只有在享受大自然恩惠的同时不忘灾害伤痛,敬畏自然,才可能与自然和谐共处。从某种意义上讲,遭受灾害是人类成长付出的代价,防灾减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1.2 城市防灾减灾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也表明,随着社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全球受温室效应影响愈发明显,由此带来的全球气象异常持续恶化,增加了城市中心遭受洪水和风暴潮的危险。根据欧盟联合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人类星球地图集》(Atlas of the Human Planet 2018)指出,目前世界70亿人口中有一半以上居住在城市。在发展中国家,城市中心人口急剧增长,尤其低收入国家城市中心人口在过去的25年内增长了一倍,密集的居住模式造成未来人类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自然灾害风险威胁。在亚洲,暴露于海平面的城市中心人口总数超过2.5亿人;在北美,有1/5的城市中心居民面临风暴潮[1]。这种由于人口密集、城市膨胀所带来的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加剧了城市事故与灾害发生的概率与规模;而城市功能的复杂综合、对基础设施的依赖以及城市灾害链所形成的放大效应等问题无疑将增加城市在遭遇灾害时的脆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其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2 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现状

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另外,我国海岸线漫长,沿海低洼地区约占整个海岸线地区的30%,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国民经济,集中在低高程的东部经济带和沿海地区[2]。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策略组织( UNISDR) 2018年发布的《1998 - 2017年经济损失、贫困和灾害》(Eco-nomic losses, poverty 8L disasters: 1998 - 2017)报告中称,最近20年间全球自然灾害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9万亿美元,共造成130万人死亡,44亿人受伤。中国损失4922亿美元,高居世界国家和地区遭灾第二[3]。我国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的2018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显示,2018年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全国1.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644.6亿元人民币[4]。城市由于人口和财富集中,更使得在遭受到各类自然灾害时损失更加严重。近年来我国城市频发的暴雨洪灾、2008年中国从南到北的大范围雪灾、2018年的台风“山竹”等自然灾害,给城市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3 城市防灾与减灾对策

3.1 加强灾害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防灾减灾意识薄弱一直是我国灾害受损严重的致命因素之一。因此,从2009年起,经国务院批准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用以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但笔者在对北京中小学防灾教育调研中发现,目前专门开设灾害教育课程的学校少之又少,常以一学期一次的安全讲座以及疏散演练作为教育载体。学生们参与时往往并没有真正的紧迫感,多以嬉戏的态度参与,既不能充分认知灾害的危害性,也不能深入学习到防灾技能,教育效果欠佳。反观近邻日本,日本民众在面对灾害时的有序应对,是从小在家庭、在幼儿园、在学校的灾害教育中获取的技能;孟加拉、越南和古巴将灾害教育引入学校课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降低了这些国家在灾害中的死亡人数。因此,我国必须全面加强灾害教育,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灾害教育的价值在于提高全民防灾素养、培育防灾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安心社会。灾害教育并不仅仅只是告诉公众灾害来了怎么躲,发生灾害怎么办,而是应该包括灾害发生发展规律、防灾减灾等知识系统,包括针对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的教育。通过灾害教育,获取有关防灾减灾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态度,帮助全民养成积极的防灾素养,在灾害来临时,能将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3.2 建立城市综合防灾机构,制定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与预警等制度

长期以来,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一直不受重视,许多城市在进行城市管理规划时考虑防灾的内容都显得不足,造成城市在选址、功能分区、灾害预报、救灾及灾后重建等工作中往往处于管理滞后、信息不畅、堵漏的状态。城市防灾减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其灾害的勘查、评价、监测、预报、信息处理与传播、防灾、抗灾、救灾、灾后重建诸环节环环相扣。如果条块分割,信息不畅则会造成恶性循环。因此,通过建立相关的城市综合防灾机构,专门、统一、全面地负责城市防灾减灾规划、信息收集、信息分析、战略判断,打破部门界限及不同部门的信息垄断边界,形成横向的城市防灾减灾网络系统、信息共享的平台是开展城市防灾和减灾的重要举措。同时,还需构建城市危机管理的社会整体联动系统,积极发挥居民、企业、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联络网络,利用电视、广播、微信等公众平台快速准确向全民提供防灾预警等信息。

3.3 加强灾害研究,加快发展高科技防灾减灾

就目前的科学研究而言,对自然灾害形成规律的认识还是有限的,特别是对特大灾害和突发性的极端天气的形成更缺乏了解,对准确预测灾害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防灾减灾作为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不仅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支持,从根本上解决所面临的技术科学难题,而且還要充分利用和推广各类成熟的科学技术,切实提高工程结构的抗灾能力和水平[7]。不仅仅是工程结构的抗灾,包括我们整个城市的灾害预测等都需要高科技的支撑,例如将飞机和卫星遥感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和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等广泛应用于防灾减灾工作中;通过使用致灾因子和脆弱性地图等评估工具来划分风险区,设置预警系统,从而及时、全面地掌握重大自然灾害演变规律,提高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的减轻灾害损失。

4 结语

我国目前危机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协作还处在初级阶段,广大的社会单位以及公众往往还处于被动地执行和实施状态。因此,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灾害预防知识,并明确规定市民、市民防灾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具体责任,变被动的防灾为主动防灾,将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是一项艰巨而又现实的任务。城市防灾与减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欧盟联合研究中心.Atlas of the Human Planet 2018[EB/OL]. ht-tps://ec. europa. eu/jrc/en/publication/eur - scientifte - and -technical- research- reports/atlas - human - planet - 2018

[2]丁一汇.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和科学应对[N].中国气象报,2009- 12-01.

[3]UNISDR. Economic losses, poverty 8L disasters: 1998 - 2017[ EB/OL]. https://www. unisdr. org/we/inform/publications/61119

[4]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发布2018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EB/OL]. http://www. gov. cn/xinwen/2019 - 01/10/content一5355888.htm,2019-01-10.

[5]李 风.建筑安全与防灾减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6]蒙慧玲.建筑安全防火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7]李耀庄.防灾减灾工程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北京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Xl8186)

作者简介:冯萍(1975-),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城市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安全”开会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地震让日本防灾食品热卖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