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统一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2020-06-24鲍双玲张君盛
鲍双玲 张君盛
摘要:对太统一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进行了资源调查研究,旨在为该区蕨类植物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该区分布的蕨类植物共有12科23属46种;其中药用蕨类植物有24种,观赏蕨类植物有7种,可食用蕨类植物有3种,有毒种蕨类植物3种,属国家II级重点保护蕨类植物有1种。
关键词:太统一崆峒山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
中图分类号:Q9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 2020) 2-0042-02
1 引言
蕨类(Pteridophyta)是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一般印象,蕨类植物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林地角落里,但其实蕨类植物可以生长的栖地范围要大出许多,亦有生长在高海拔的山区、干燥的沙漠、岩地、水里或原野等地区的物种。蕨类植物的栖地主要有四种特定的类型:湿暗的森林、岩地的裂缝、可以挡住全部太阳的泥塘和沼泽等酸性湿地、以及树上,其中许多物种为附生植物。蕨类是只比苔藓植物略高级的高等植物。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太统一崆峒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境内,距城区15 km,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6°26'18”~106°37'24”,北纬35°25'08”~35°34 '50”,总面积16283hm2。保护区平均海拔为1850 m,最高峰位于太统山山顶,海拔为2234 m,最低点在崆峒水库坝面下,海拔为1456 m。太统山、崆峒山为地壳运动基岩上升褶皱而成,具有典型的山地地貌特征。保护区处于东亚季风区边缘,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8.6℃,年均风速2.1 m/s,年均日照时数2424.8 h,全年日照日数平均为208 d。
2.2 植被概况
保护区为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古文化遗迹和地质遗迹。该保护区是我国内陆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过渡的典型地带,是黄土高原保存较为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于温带草原植被区域的甘肃黄土高原南部森林草原植被区,其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和草甸草原;其植被分为4种类型:①温性针叶林,主要是华山松林和油松林;②夏綠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以栎属、桦木属、杨属、椴属的树种为主;③落叶阔叶灌丛,广泛分布于本保护区山地和沟谷,其群落结构简单,一般仅有灌木层和草本层;④草甸草原.最常见的是白羊草草原和长芒草草原[1]。该区分布维管植物共有134科611属1412种及种下单元[2]。
3 研究方法
3.1 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工作采用随机采样调查方法开展。此次调查工作从2015年开始至2017年底结束,在保护区内选择不同树种的林分开展调查,发现蕨类植物记录个体数、盖度、高度以及群落发育状况,并记录生长地的海拔、经纬度、坡度、坡位、坡向等。
3.2 标本鉴定
把野外采集到的植物标本进行分类整理,对一些有研究保存价值的标本进一步加工制作成永久性收藏的标本。植物物种鉴定主要参考《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秦岭植物志》等专业工具书[3-12]。
在野外调查与室内标本鉴定的基础上,整理出太统一崆峒山保护区蕨类植物名录,并统计分析各类群的科、属、种数量及所占比率。
4 结果与分析
4.1 群落组成
保护区内分布的蕨类植物共计有12科24属47种(含种下单元)。其群落结构详见表1。
4.2 群落结构特征
蕨类植物门在世界上约有71科381属12 000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以热带、亚热带为最丰富,中国有63科224属约2400种,保护区分布12科23属46种,占国内分布物种的1.9%,占保护区所有植物物种的3.3%,该门植物在保护区的物种丰富度较低。
4.3 优势类群
蕨类植物门在保护区的优势科有水龙骨科( Pol-ypodaeea)、中国蕨科(Sin - opteridaceae)和蹄盖蕨科(Adiantaceae),科下分别包含有4属9种、4属6种和4属8种;优势属为铁线蕨属Adiantum L.,属下含4种。凤尾蕨科( Pteridaceae)、裸子蕨科(Hem ionitz'daceae)、肿足蕨科(Hypodematiaceae)和岩蕨科(Woodsiaceae)为单属单种的科。
4.4 与邻近地区比较
中国分布的蕨类植物有63科221属2456种及种下单元。秦岭地区分布的蕨类植物有33科83属332种及种下单元。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蕨类植物有9科16属29种及种下单元。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蕨类植物有11科18属32种及种下单元。甘肃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蕨类植物有1 2科24属47种及种下单元。其中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有4属6种,蹄盖蕨科(Ath Vriaceae)有4属8种,分别占蕨类植物总种数的17%(表2)。
由表2可见,在甘肃太统崆峒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的蕨类植物种类,占中国分布的蕨类总数的1. 87%和占秦岭地区分布的蕨类总数的13. 86%;比六盘山和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的蕨类植物种类多样性丰富。
4.5 经济价值
按用途将保护区蕨类植物划分为药用蕨类植物、观赏蕨类植物、食用蕨类植物和有害蕨类植物4种类型,研究统计到该区有药用蕨类植物24种,观赏蕨类植物7种,可食用蕨类植物3种,有毒种蕨类植物3种。药用蕨类植物主要有蔓生卷柏(Selaginella davidi-iFranch)、中华卷柏(Selaginellcz sinensz's)、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问荆(Equisetum arvenseL)、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 urnDesf)、木贼(Equiseturn hi-emaleL)、凤尾蕨(Pteris creticaL)、蕨(Pteridz'um aquil-znum)、碎米蕨(Cheilosoria mysurzenszs)、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肾盖铁线蕨(AdiantumerythrochlamysDiels)、长盖铁线蕨(Adiantum smithianum)、铁线蕨(Adia7ztum capz'Ilus - venerisL)、掌叶铁线蕨(Adiantum pedatumL)、河北峨眉蕨(Lunathyriumvegetius)、假蹄盖蕨(Athyriopsisjaponica)、疏羽肿足蕨(Hypodematium larumClzing)、过山蕨(Camptosorus sibiricusRupr)、网眼瓦韦(Lepisorus clathratus)、扭瓦韦(I_episoru.s contortus)、中华槲蕨(Drynari sinica)、华北石韦(PVrrosia davidii)、长柄石韦(Pyrrosia petiolo-sa)、石蕨(Sa riglossum angustissimum)。观赏蕨类植物为卷柏、问荆、凤尾蕨、银粉背蕨、长盖铁线蕨、铁线蕨、掌叶铁线蕨。食用蕨类植物为问荆、凤尾蕨、蕨。有毒种蕨类植物为节节草、银粉背蕨、疏羽肿足蕨。
保护区内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蕨类植物1种,为小叶中国蕨(Sinopteris albofusca)。
5 保护区蕨类植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
该保护区是我国内陆半湿润向半干旱气候过渡的典型地带,是黄土高原保存较为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是陇东天然的绿色宝库。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成分复杂,具有十分明显的古老性、代表性、多样性和稀有性、同时具有脆弱性。境内蕨类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度较低,但与邻近地区比较丰富度较高,且区内可供开发利用的蕨类有20余种,国家级保护野生蕨类植物1种。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资源的开发也不断加剧,导致原始森林被破坏。因此,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把开发利用与保护统一起来,着眼于长远发展,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相关专题宣传教育活动,使当地群众了解保护森林资源植物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群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意识。
目前,保护区的蕨类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只有极少数食用种类被当地群众采集供生活所需,药用植物资源开发较低。目前生产种植培育技术滞后,尚未解决野生资源的生产种植培育技术。因此,保护区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引进新技术,建立引种繁殖试验基地,推广种植培育新技术。并针对本地区蕨类植物的种类和特性,制定符合本区域开发利用的计划方案,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嘉珏,谢忙义,甘肃太统一崆峒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马正学.甘肃太统一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和脊椎动物多样性与保护[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高维衡,崆峒山植物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87.
[4]刘玉兰.崆峒山植物概况[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78,(05):33 -47.
[5]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6]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國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7]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三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
[8]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四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9]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五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10]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岭植物志(第一卷)(第三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11]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秦岭植物志(第一卷)(第五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12]傅书遐,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1-40.
作者简介:鲍双玲(1967-),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甘肃太统一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大型真菌研究和保护区森林资源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