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施肥分区划片与水稻的平衡施肥
2020-06-24尹春淼
摘 要:为合理施肥,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在确定和县耕地分区划片和水稻目标产量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县水稻平衡施肥方法,以避免肥料浪费,提高水稻产品量。
关键词:水稻;分区;平衡施肥;和县
中图分类号 S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11-0119-03
近年来,和县结合国家开展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对该县耕地进行了施肥分区划片,为推广应用平衡施肥提供了基础保障。
1 开展平衡施肥的目的
平衡施肥是指合理供应和调节作物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减少肥料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
1.1 减少肥料浪费,提高肥料利用率 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及土壤养分检测数据,结合当地积温、降雨、微生物活动、土壤养分等自然条件,提出增氮、调磷、补钾,适当有针对性地施用微量元素肥料,避免肥料浪费。
1.2 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 针对不同作物的需肥特性和目标产量,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不仅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而且还可改进农产品品质。如氮磷配施能提高糙米中蛋白质含量,施钾后茶叶中茶多酚、茶氨酸含量提高等。
1.3 防止环境污染 過量施用磷肥或微量元素会增加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如重金属镉,存在于所有的磷肥中,有些微量元素肥料也含有一些重金属。过量施用氮肥会造成地下水硝态氮的积累,也会污染环境。
2 和县施肥分区划片及平衡施肥的技术路线
平衡施肥主要是通过土壤养分测定,结合推荐施肥技术在区域范围内实现区域配方肥,使农民享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
2.1 调查方法
2.1.1 野外调查 野外调查工作由县土肥站及各乡镇农技站20余人组成的野外调查工作小组完成。主要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补调、农业生产状况、典型农户基本情况调查、样品采集等。和县完成耕地地力调查10个乡镇,共计耕地面积52851hm2(其中水田40801hm2、旱地12050hm2)。
2.1.2 样品检验 样品检验工作由土肥站完成。测试内容主要包括: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有效态中微量元素(钙、镁、硫、铜、锌、铁、锰、硼)、全盐量、土壤容重、孔隙度、pH,重金属及农药残留另行处理。
2.1.3 室内分析汇总 室内分析汇总工作主要由县土肥站、安徽农业大学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小组完成。主要内容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调查数据审核整理、相关资料、养分等级划分等。最后,根据调查农户产量的高、中、低与施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对和县耕地进行施肥分区划片(见表1)。
2.2 数据处理
2.2.1 和县施肥分区及水稻目标产量的确定 和县土肥站和安徽农业大学技术人员在野外调查、样品检验及室内分析汇总的基础上,对获得的所有数据进行高效整合,依据土壤类型、耕地地力水平及其地貌特征,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划分,确定水稻的目标产量(见表1)。
2.2.2 推荐施肥量的计算 (1)肥料效应函数法。根据“3414”方案田间试验结果建立当地主要作物的肥料效应函数,直接获得某一区域、某一作物的氮、磷、钾肥料的最佳施用量。(2)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法。通过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根据施肥指标,对相同区域的其他田块就可以通过测定土壤养分来确定相应的推荐施肥量。(3)养分平衡法。根据作物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施肥量,计算公式为[1]:
(4)参照和县历年土肥、栽培等专业的相关试验、示范结果,获取并校验该县主导作物的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
综合以上4种方法,获得和县水稻推荐施肥量(见表2)。
3 和县水稻平衡施肥
3.1 各施肥分区土壤养分含量状况 根据全县地形分布、土壤状况、生产条件、种植作物及产量水平等,将全县耕地分为7个平衡施肥区,各施肥分区土壤养分含量见表3。
3.2 水稻分区施肥量 根据水稻的需肥规律和耕地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等因素,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平衡施肥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收集、汇总本地区不同土壤类型多年来土壤测试和肥料试验、示范资料等数据,以确定各种肥料的配比和用量,建立起各个土壤区域内水稻的科学施肥模型,根据施肥模型计算出各种营养元素的最佳经济施肥量(见表4)。
3.2.1 县中心圩岗区 主要分布在该县双桥河与姥下河(包括两岸)之间形成的圩区及圩岗交接的岗地,包括姥桥、历阳等乡镇的大部分地区和西埠的小部分,该区地貌以平原出现,部分平缓岗地,海拔6.5~15m。其成土母质以长江冲积物为主,少数下属黄土,土质肥沃,土层深厚,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见表3),一般产水稻8250kg/hm2以上。该区的施肥量:施纯N198~216kg/hm2,纯P82.5~97.5kg/hm2,纯K97.5~108kg/hm2。
3.2.2 县东沿江圩区 主要分布在该县东部长江流域形成圩区,包括历阳、姥桥、白桥、乌江等乡镇的部分,该区地貌以平原平岗出现,海拔6.5~8.5m,其成土母质以长江冲积物为主,土壤潜在肥力高,但理化性状差,部分土壤潜育化现象严重。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见表3),一般产水稻8250kg/hm2以上。该区的施肥量:施纯N198~216kg/hm2,纯P82.5~97.5kg/hm2,纯K97.5~108kg/hm2。
3.2.3 县西岗洼区 主要分布于该县环城区以西,包括西埠大部、历阳小部分区域,土种主要有泥骨土田、黄白土田,本区圩岗相连,地势有平有洼,海拔一般在5~15m,成土母质主要是下属黄土,少量河流冲积物,其中大部分水稻土熟化程度较高,为和县高产水稻区。该区耕地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见表3),水稻土壤以黄白土田面积最大,土质较好。一般产水稻6750~8250kg/hm2。该区的施肥量:施纯N189~198kg/hm2,纯P67.5~82.5kg/hm2,纯K82.5~93kg/hm2。
3.2.4 县西南、南中部岗圩区 分布于该县西南部,包括西埠、历阳、姥桥、沈巷的小部分及功桥、白桥的部分地区,大部分为耕种旱地,土种主要有黄白土、马肝田、少数青泥田、淀白土田和黄白土田。该区为河间洼地平原与岗冲地相交错,海拔一般在6.5~30m,成土母质主要是下蜀黄土,岩类残积、坡积物等部分河流冲积物,为该县中低产水稻区,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一般(见表3)。该区的施肥量:施纯N162~189kg/hm2,纯P63~67.5kg/hm2,純K75~85.5kg/hm2。
3.2.5 县南端圩区 分布于该县牛屯河沿岸及南部广大区域,包括沈巷大部和姥桥、白桥的小部分地区。大部分为潜育型水稻土,主要土种是青丝泥田。该区平原广布,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6.5~8.5m,成土母质主要为长江冲积物,其中大部分水稻土熟化程度一般,为该县高产土壤集中地。该区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一般(见表3),一般产水稻8250kg/hm2左右。该区的施肥量:施纯N198~216kg/hm2,纯P82.5~97.5kg/hm2,纯K97.5~108kg/hm2。
3.2.6 县东北岗冲区 分布于该县东北部,包括乌江、香泉、石杨等乡镇的部分地区。土种主要有黄白土田、马肝田、黄白土。该区冲岗广布,地势起伏,岗塝相依,海拔一般在20~50m,成土母质主要为下蜀黄土,其中大部分耕地为旱地,为该县中产水稻区。该区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中等(见表3),一般水稻产量6750kg/hm2左右。该区的施肥量:施纯N189~198kg/hm2,纯P67.5~82.5kg/hm2,纯K82.5~93kg/hm2。
3.2.7 县北、西北高岗丘陵区 分布于该县北和西北部,主要包括西埠、香泉、石杨、善后等乡镇的部分地区,是一个以高岗、丘陵为主的区域,主要耕地类型为黄白土田、马肝田、泥骨土田等,少量黄棕壤、石灰土,为该县低产水稻区,耕地土壤养分含量中等偏下(见表3),一般产水稻6750kg/hm2左右。该区的施肥量:施纯N162~189kg/hm2,纯P63~67.5kg/hm2,纯K75~85.5kg/hm2。
(责编:徐世红)
作者简介:尹春淼(1984—),女,安徽巢湖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