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以物喜不以己悲
2020-06-24张苏昊
张苏昊
“若问一件贵东西是否值得的问题,那就要回到物品本身:它好不好用,好不好看。”
哈佛商学院最近有篇针对奢侈品消费的研究报告,讲到一个现象,名为“冒充者综合症”。
不必讳言,很多人会在购买奢侈品的过程中,获得社会身份提升的体验,但在实际使用它们时,却可能产生相反的感觉。一部分人体现出对自我能力的否定倾向,担心是在欺骗他人。比如说,如果买包象征了财富,他们会怀疑,真实的自己因此被别人高估了,由此心怀害羞、尴尬、不自在。
稍加回想的话,你会发现,所有的奢侈品广告都在召唤消费者的雄心,疯狂暗示“你值得更贵,你配得上更好”。学术上的典型观点认为,奢侈品属于“地位消费”,关联的文化背景是权力观念,而我们东亚恰是权力观念较高的地区,买包是在追求地位平等,以实践证明社会阶层是可以挑战的。
所以,你可能会以为,冒充者综合症只发生在超越资产量级购买昂贵物品的人身上。其实不是,标准意义上的富人也不乏此症。前述那份研究的数据说,存在此不真实感的受访者高达70%,涵盖了所谓核心奢侈品用户群和资金能力充足的中产阶级。人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一时间可以因为名表名衫而感到满足、自信,换个时间场景,又可能浮现不真实感、虚无感。
相应地,我们也会看到其实并不特别富有的人,能够很自在地使用某件大牌商品,充分享受它们的好处。依我看,这是一项非常健康的、值得表扬的能力。不必上纲上线,在我们这个时代,拥有那几件相对个人收入水平而言十足昂贵的物品是非常自然的事情。既然忍不住要买,那么怡然自得地使用它们,就是奢侈型消费最必要的状态。
假如自我怀疑的必然来自时间,那么缓解它的小窍门也在于时间——将拥有奢侈品的行动,与某個仪式感紧密地关联起来,选择一个重要的时点,将它作为“奖赏”来购买。越觉得贵的东西,越在重要的时刻买。从一次难得的远方旅行,一次升学升职,到一次生日,一次纪念日。无可置疑的购买动机,最有助于对冲使用过程中的自我否定。除了狭义的奢侈品,也适用于其他所有很贵的消费。
然后,若问一件贵东西是否值得的问题,那就要回到物品本身:它好不好用,好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