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与康复理疗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
2020-06-24马红邓琦娟
马红,邓琦娟
(四川省阆中市人民医院,四川 阆中 637400)
0 引言
产妇产后极有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尤其是自然分娩的产妇,其临床表现为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盆底器官脱垂等,不仅会降低产妇的生活质量,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妇的身体健康,加之常规的家庭自我治疗护理很难帮助产妇恢复期盆底功能,从而就会导致产妇产后发生相关后遗症。因此,给予产妇一定的治疗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就针灸与康复理疗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8 年8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60 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 例)和观察组(30 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0-30 岁,平均25 岁;观察组年龄21-33 岁,平均27 岁。本研究已提前告知了患者及其家属,征得了他们的同意,其表示愿意积极配合。通过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分析、比较,没有发现两组数据间有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对。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盆底肌锻炼治疗,具体操作内容:相关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锻炼,每天对患者的外阴、阴道进行收缩锻炼,时间维持在3s 左右,每天锻炼3 到4 次,亦或是每次的功能收缩锻炼维持在150-200 次,指导收缩正确方式,不要将大腿肌、腹肌等进行收缩,连续进行3 个月;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灸与康复理疗,具体内容:首先,针灸。指导或帮助患者取仰卧位,在患者的中极、关元、百会、三阴交、气海等穴位处理进行常规消毒,之后迅速金针,给予平补平泻法,提插捻转以得气为度,每次时间为30 分钟,每天1 次,每隔疗程为10 次,在疗程间隔1 天的基础上持续治疗3 个疗程。其次,康复理疗。使用仿生物电刺激进行辅助,操作前在患者的双侧髂前上棘和下腹放置电极片,之后放置盆底肌肉治疗头,通电给予电刺激,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耐受程度,电流强度要逐渐提高,每次时间控制在30 分钟到45 分钟之间,每周2 次,连续理疗7 至11 周。与此同时需注意的是,这种方式需要将部分设备置入在患者的阴道内,所以相关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动作轻柔,如若患者出现不适,要立即停止,避免患者产生排斥心理,提高患者的舒适度[1-2]。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在治疗的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临床表现,观察阴道肌力及漏尿情况等,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共分为治愈、显效及无效三个维度。治愈: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能够控制排尿;显效: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尿失禁有所减少,在腹压增高的情况下偶尔会出现尿液溢出现象;无效: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在腹压增高的情况下患者会出现尿液溢出现象,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所有数据的处理,均采用SPSS 20.0 软件来进行,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分采用t、χ2进行检验,经过检验如果数据P 值在0.05 以内,则说明数据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观察组采用针灸与康复理疗联合盆底肌锻炼的方式进行治疗后,治疗有效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通过与对照组相关数据的对比,组间数据呈现的差异较大,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盆底功能。观察组采用针灸与康复理疗联合盆底肌锻炼的方式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各指标情况有显著改善,通过与对照组相关数据的对比,组间数据呈现的差异较大,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的盆底功能情况比较
组别 n 阴道肌力 Ⅰ级肌纤维疲劳指数Ⅱ级肌纤维疲劳指数观察组 30 4.56±0.64 -0.03±0.03 0.02±0.02对照组 30 3.35±0.42 -0.08±0.04 0.05±0.03
3 讨论
有相关研究显示,产妇产后出现尿失禁现象与妊娠、分娩方式等有直接影响,在妊娠期间,产妇的激素水平会有所升高,从而就会对盆底组织间的胶原成分造成影响,导致孔尿机制损伤,这在一定程度上子宫造成盆底肌肉损伤的可能,最终引发尿失禁现象的发生[3]。同时,阴道分娩会直接影响产妇的盆底肌肉收缩力量,导致盆底肌和尿道周围肌肉松弛,直接降低了盆底肌对尿道的支撑作用,加之阴道分娩会损伤产妇的盆底神经,进而造成尿失禁。在临床中,产妇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现象较为常见,直接降低了产妇产后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有相关研究指出,在孕期女性出现压力性尿失禁现象的几率在70%左右,发生率较高,故早期干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现象也就显得极为关键。现阶段,在临床中对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大多选择保守治疗,即生物反馈及盆底肌肉锻炼,认盆底康复治疗可进一步促进产妇盆底肌肉功能的恢复,而产后6 周范围内是最佳康复治疗时间,这主要是因为在产后6 周产妇恶露现象基本消失,子宫恢复较好,不容易出现相关炎症[4-5]。
盆底肌锻炼治疗主要针对产妇产后盆底肌群功能下降而开展的一系列恢复训练,可有效强化产妇的盆底肌肉力量,帮助产修复受损盆底肌群,有利于产妇盆腔器官的改善,促使产妇用力时压力增加,加之对周围组织健康神经纤维的刺激,可有效促进产妇康复,在此基础上实施针灸、康复理疗,前者具有疏通经络等作用,有利于患者尿道周围组织紧张度的增强,在促进肌肉再生等方面起着关键性的意义,后者电刺激及生物反馈,通过低频电流对产妇的阴道进行刺激,促使其盆底肌肉及神经能够自主的进行收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盆底肌肉的弹性及强度,有利于肌力的恢复,且还能最大化的防止产妇产后出现肌肉萎缩现象。
通过本研究可发现,观察组采用针灸与康复理疗联合盆底肌锻炼的方式进行治疗后,治疗有效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通过与对照组相关数据的对比,组间数据呈现的差异较大,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观察组采用针灸与康复理疗联合盆底肌锻炼的方式进行治疗后,患者的各指标情况有显著改善,通过与对照组相关数据的对比,组间数据呈现的差异较大,满足了统计学条件(P<0.05)。由此可说明,针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对其实施针灸、康复理疗两盒盆底肌锻炼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盆底肌收缩力,降低盆底结构的损伤力度,促进机体审计调控作用的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联合疗法安全性较高,且操作简单,具备较高的合理性及科学性,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治疗中起着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而言,对其实施针灸、康复理疗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效果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