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2020-06-24沈晓波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0年44期
关键词:臂丛医师可视化

沈晓波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中医医院,云南 普洱 676299)

0 引言

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和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B 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盲探麻醉方法,改变人体解剖学传统定位方法,既能够提高麻醉成功率,又能够降低患者局部麻醉时使用的药物剂量,并且缩短药物发挥作用时间。本文为进一步了解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效果,以我院的患者为例进行深入研究,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0 例患者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在20-61 岁,平均(43.7±9.1)岁。所有患者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工作,对麻醉药物没有过敏史、无肝肾心功能不全以及神经系统等疾病。2 组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方法。对照组麻醉方法:使用传统的臂丛神经盲探麻醉。患者为仰卧位,躯体和四肢需要保持放松,头部偏向一侧,局部消毒时使用碘伏。在进行麻醉前的30 min 需要肌肉注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准备好静脉滴注,并且对需要穿刺的位置进行消毒;同时,使用监护仪等相关设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1]。麻醉医师需要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穿完成麻醉位置的穿刺,并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罗哌卡因合剂,其浓度为0.375%。观察组麻醉方法:患者在B 超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时使用便携式B 超设备,探头的频率范围为7-10 MHz。在麻醉的整个过程中,患者不仅需要保持肢体放松,还需要保证上肢紧贴体侧,头部偏向一侧,使用红色的笔对肌间沟位置进行标注,使用碘伏进行局部消毒。在B 超设备的引导下,麻醉医师全面观察臂丛神经的每一个分支,确定麻醉位置进行穿刺。在B 超的辅助下,麻醉医师可以清晰的观看到穿刺针移动情况,并且选定最佳的穿刺位置[2]。最后,麻醉医师结合手术需要和患者的身体情况,注入适量的浓度为0.375% 罗哌卡因合剂,用量在15-30 mL之间;同时,在B 超的帮助下能够看到麻醉药物的扩散和分布情况,直至药物浸润神经组织。在手术中的2-4 h 需要追加一次麻醉药物。

1.3 临床观察指标。临床观察指标包括:①对比2 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量、VAS 评分,使用VAS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0 分表示么有疼痛感,10 分表示疼痛感非常强烈。②对比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即神经损伤、感染、过敏以及血管损伤。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观察2 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量、VAS 评分

表1 观察2 组患者麻醉药物使用量、VAS 评分

组别 n 麻醉药物使用量(mL) VAS 评分(分)观察组 15 14.8±0.2 2.1±1.3对照组 15 20.6±0.7 4.4±1.6 χ2 - 1.23605 1.22513 P-0.011 0.016

表2 分析2 组患者并发症情况[n(%)]

3 讨论

麻醉是临床上进行疾病诊断和手术治疗时为消除患者的疼痛、保证患者安全性、创造良好的诊疗条件而采取的多种方式,可有效控制疼痛。在疾病的诊断或是手术治疗时,患者常常会感到疼痛,需要使用麻醉药物等方法使其暂时失去知觉;同时,在诊断或是手术治疗时,患者可出现精神紧张等情况,容易出现反射性不良反应。患者长时间处于不舒适的诊疗体位,可增加其不适感和痛苦程度。因此,临床上需要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诊疗环境,减少反射性不良反应,使患者在暂时失去知觉,接受诊疗操作。

临床麻醉是涉及到麻醉前后整个围术期的处理。麻醉前需要麻醉医师了解患者病情、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使用药物。为降低患者在手术前的焦躁、紧张等精神情况,并且保证顺利进行麻醉以及手术等相关工作,可适当对患者使用镇痛药、镇静药等;在麻醉之前需要禁食,预防患者在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发生误吸、呕吐等情况。而后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之后,需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麻醉,并且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数据变化,并在必要时进行紧急处理[3]。完成手术后,需要将患者送至麻醉恢复室或是病房,继续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待患者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此外,需要做好麻醉前后的相关记录。

临床上的很多麻醉都是针对呼吸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等系统,而这些系统功能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一旦麻醉过程中出现失误就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在传统的麻醉中,通常依据检测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来判断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很对麻醉操作存在“盲目性”,不利于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且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尤其是臂丛神经的麻醉为盲探麻醉方法,不利于准确定位穿刺位置,影响患者麻醉效果,并且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发生麻醉并发症,影响患者健康,甚至危及其生命安全[4]。

近年来,随着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临床上逐渐将可视化技术应用在麻醉环节,减少麻醉的“盲目性”,即麻醉医师可在可视化的基础上实施麻醉,有利于麻醉医师了解患者的解剖结构、了解药物分布情况和麻醉进度,大大提高临床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在临床麻醉应用比较广泛的可视化技术是B 超技术。麻醉医师在B 超技术的辅助下清晰的观察到患者实际麻醉情况,提高麻醉的可控性,这对于患者康复、临床麻醉的发展以及手术等治疗措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 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麻醉的新型方式,是臂丛神经麻醉的主要方式,对麻醉医师的专业操作技术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麻醉医师在B 超的引导下选择最佳的臂丛神经穿刺位置。使用B 超进行神经阻滞麻醉能够避免传统盲探麻醉方法的弊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的几率,减少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使用B 超辅助麻醉,有利于麻醉医师掌握好臂丛神经穿刺的深度,便于观察臂丛神经的解剖结构,降低麻醉时穿刺操作的盲目性[5]。此外,B 超还能够帮助麻醉医师掌握药物对神经的浸润程度、了解药物的分布情况,有利于合理控制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提升麻醉效果,并且能够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因此,临床上可结合具体的情况,在临床麻醉中合理使用B超等可视化技术。

本次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罗哌卡因合剂使用量为(14.8±0.2)mL,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VAS 评分为(2.1±1.3)分,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从本次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B 超辅助临床麻醉具有积极意义,即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临床麻醉中使用可视化技术,能够提高麻醉定位的准确性、减少实际麻醉药物使用量、降低麻醉引起的并发症,提高麻醉效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保证手术效果。从本文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将B 超技术应用在麻醉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和积极意义,因此,临床上为强化麻醉在手术中的价值,可积极使用B 超技术,提升可视化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臂丛医师可视化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思维可视化
右美托咪定和地塞米松作为臂丛神经阻滞添加剂的临床疗效
《中国医师节》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