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有诗书气自华

2020-06-24

中国篆刻 2020年6期
关键词:钢笔字硬笔硬笔书法

左起:艾青 庞中华 高瑛

一、“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庞中华的钢笔字,读汪国真远方的诗,至少伴随着整整两代人走过他们的青春和芳华。汪国真曾经说过:“庞中华先生能够把几千年的汉字和几千年软笔书法形成新的钢笔书法,尤其能把钢笔书法写成书、编成字帖,兴起了全民学习钢笔书法热潮,连山沟沟里的老太太都知道钢笔书法,值得敬重。”

(王保胜 摄)

庞中华出生在四川大巴山的小村里,八岁前在大巴山小村里,山区贫困而闭塞,唯有学校的袁老师有一支钢笔,是穷山村唯一的一支钢笔。他小时候喜欢动手,所以跑去砍一枝斑竹,自己用小刀削了一支竹管钢笔。乡村经济条件虽然有限,但非常重视教育,练毛笔字是普及的,也不像现在大部分学校不开毛笔书法课,老师的板书有模有样,不像现在很多教师板书不过关。每个老师第一次进课堂与学生见面时,都会在黑板上写上他的名字,学生坐在下面根据老师的字迹,暗自对老师进行评估,字好即学问好,会受学生尊重,而且孩子们争相模仿,所以培养孩子写字兴趣最有效的就是老师有一手漂亮的板书。庞中华的小学语文老师姓黄,板书写得非常漂亮,黄老师成了他的硬笔书法启蒙老师。那个时候学校办墙报,写得好的作文抄在上面“发表”出来,他是抄墙报的积极分子,把同学们文章抄在上面,因字迹工整美观,得到师生的夸奖,这进一步增强了练字的兴趣,总想把更好的字呈现在师生面前。所以练毛笔字很认真,写作业、抄墙报,再用硬笔把所练的应用进去。他从小爱思考,对老师讲的新知识充满幻想,通过看书获得新知,通过动手实践锻炼自己。8岁后,重庆市府工作的大伯接他去城里上学,并让堂哥皖华带他到两路口百货商场买了一支钢笔,七角五分,60多年过去,他仍记忆犹新,当天兴奋,所以把笔一一拆开,研究每一个零件,弄了个明白,再装回去,心灵手巧的他,爱学习,爱探索,爱文学,爱音乐!

在大别山地质行旅中,磨练自己的笔尖。 刘宝鑫 摄

庞先生在读重庆建材专科学校(西南科技大学前身)时,阅读了大量的唐诗、宋词,以及民歌与新诗,尤喜当代新诗,艾青、田间、公刘、郭小川、贺敬之,以及重庆的梁上泉、雁翼等数十人,受其影响,开始了诗歌创作,18岁那一年在《重庆日报》上发表了四首80行的新诗。诗歌在他眼前打开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人生第一次正式发表作品自然很兴奋,高兴之余,他开始琢磨:怎样在传统毛笔书法的基础上,结合钢笔自身的性能,表达出硬笔字的美观呢?于是他开始了艰辛的探索……

20岁的庞中华大专毕业后来到了华北地质勘探队,陪伴他的始终是一支笔、一台手风琴和书籍。在地质队,庞中华给自己订了两个目标,一是锻炼好身体,二是坚持学习。庞中华还通读了《鲁迅全集》,鲁迅写了几篇文章,提倡中国青年用钢笔写字,因为‘钢笔方便、省时间,让一个人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其中有两篇专门谈钢笔字书写的问题,一一抄下来,1986年出版《钢笔书法简论》(天津新蕾出版社,后来重庆出版社三次印刷)将这些文章都写入在书中。

庞中华还大量阅读了国内外有关文、史、哲以及诗歌、教育、科学类的书,他记住徐特立老人(毛泽东的老师)教导“不动笔墨不读书”,作了几十本“读书笔记”,分别用楷书、行书、魏碑、隶书等书体书写,这样,他将学习和应用相结合,既不断提高书写技艺,又收获丰硕成果。每天早起先读读唐诗宋词,白天进山干活,晚上就在宿舍里点起油灯,在废纸、烟盒上练字。渐渐地,他发现钢笔比毛笔使用方便,用钢笔同样可以练习书法,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观点,同样具有审美感受。大部分人在使用钢笔书写作为交流工具,而毛笔使用非常少,市面上的钢笔字帖很难买到。于是庞中华为自己定下一个愿望——编写出版一本如何学写钢笔字的书,让中国传统书法的美通过钢笔来表达和传承。在老一辈文化名人江丰(时任中国美协主席兼党组书记、中央美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文怀沙先生的帮助下,第一本著作《谈谈学写钢笔字》于1980年7月在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由于该书简明易懂接地气,把自己写的诗文用钢笔写在字帖上,比如:“钢笔书法之歌”“铅笔之歌”“圆珠笔之歌”等等,引起读者共鸣,很快成为了热销书。 文怀沙先生赞扬庞中华的硬笔书法“清秀有致,一丝不苟”。随后的《庞中华硬笔书法作品》等著作,再次畅销全国。九十年代中期,庞中华的字帖正版发行量就超过了一亿册,重庆出版社的一本庞中华字帖就印了两千万册。有人称销量仅次于《新华字典》与“毛选”。媒体竞相这样报道:“庞中华掀起了全民练习硬笔书法的热潮,当代硬笔书法事业的主要开拓者。”

应邀访问前日本、苏联、朝鲜、马来西亚

二、埋首深耕,无惧风雨

虽然字帖是传播书法最重要的手段,但一个热潮的兴起需要多方位工作的组合,更需要热心人的奉献。庞中华不是第一个出版硬笔字帖的,早在1939年邓散木、白蕉合著的《硬笔字范》就已出版,1949年黄若舟的《汉字快写》也出版了,前者重在如何使用硬笔工具临古帖,加上作者是毛笔、篆刻大家,艺术性太强,普通人学不了。“快写”在当年即是速记,当年没有普及录音设备,记笔记、会议记录等均由人工完成,所以“快写”只是一种符号记录,从草书的偏旁部首中来,主要功能是给自己看的,这两者学起来都不容易。介于艺术和实用之间,平时工作、学习、交流所需的美观钢笔字怎么学、怎么练,在当时是空白。也就是说当年最需要的是钢笔字的实用楷书、行书(偏楷、偏正)的教法与学法,怎么学习钢笔书法成了全民工作的需要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恢复高考以后,教育普及化,扫盲工作进一步深入,规模大一点的单位都专门有人司职抄写工作,因此,实用钢笔字如何能够通过自学练好,需要一个从实际抄写工作中成长起来,并能从毛笔书法艺术中摄取适当营养作为美感的基因,转化到最广泛使用工具——钢笔书写的技法上来。当时中国在做这件事情的人肯定不少,但真正把这件事情当事业来做的人却少之又少。

为四川地震灾区学校捐书讲学 大真 摄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世界不乏理论和空谈, 但是很少有人像庞中华一样,勇于探索和实践,从1962年9月1日开始写日记,至今58年没一天中断,清一色钢笔小楷“庞体”字,足见庞中华始终如一的精神,最终成了时代和时势的引潮人。

三、集古人之大成

怎么把几千年的毛笔和钢笔实用书法融会贯通,庞中华一直在苦苦思索。他在地质队抄写报纸文章作为学习的同时,其实在临写“宋体”,即当时最通行的阅读字体,有自身的实用审美价值,在“规范、端正、整洁”这三个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为是横写,与传统书法的竖写排列完全不一样,根据章法的要求,字法是要作出一些相应变化的。仅有“规范、端正、整洁”只是让字不难看,美观度怎么解决?从毛笔古帖中摄取所需要养分,而不是照抄,庞中华是如何做到的呢?首先一个是选帖取法问题,硬笔实用书写的取法哪家哪本帖最为合适?楷书大家马上会想到“颜、柳、欧、赵”,颜真卿居首位,选其《多宝塔碑》最为合适,因为这是颜鲁公初步形成自己风格的碑帖,不是典型风格,是在集古人之大成过程中的作品,因此书法技法的信息量最大,内涵最为丰富,既有“写经体”的笔意,又有魏碑的风骨,用笔上中侧正斜并使,而且该碑的内容是一篇美文,只有很少几个字残破,全帖有2500多字,可借鉴的东西太多了,最重要的是该帖的美是一种端庄秀美,是大众最能接受的一种审美。庞中华找到了它,也做到了家。

庞中华先生解决了最大的结字问题,尽管实用需求会给字形带来一定的程式化和僵化,那如何破解呢?从用笔上,首先用笔要简洁、简约,不可能“欲左先右、欲下先上”,露入快行,停即收笔,这样有一定的速度,但不可机械,需要有节奏感,于是他把自己擅长的音乐渗透到了书写之中,沈尹默、丰子恺、钱钟书等前辈著作中说书法和音乐相通,但没细说如何相通。张怀瓘《书议》中说:“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书法中每一个笔画的起行收及其三个步骤之间的启承与转合都充满着节奏的变化,其结构与章法如同一部优美的曲子。他细加研讨,一一比对,发现二者的线条、节奏、感情表达的相通。并在教学实践中一一展示,听者喜悦。“快乐教学法”把音乐的有声融入到书写的无声中,使学习者有一种愉悦感,让人觉得很“快乐”,把相对枯燥的书写进行有序的音乐感分解,应声而动,乐起笔至,简单而不失科学,深入浅出,可谓完美的结合和自然的融入。正是这套教学法让不同的人群可以很快进入角色,打消了一般人对书法(写字)高深难学的恐惧,让无国界的音乐作为载体,使外国人也能越过文字交流的障碍,来学习和体验中国书法,使国际传播成为更大的可能。

四、书法无国界

“音乐是流动的线条,书法是凝固的旋律。”庞中华先生采用音乐伴奏的“快乐书法教学”,近年来让中国的书法走的越来越远。

庞中华先生在联合国开了一次讲座后,被要求给外交官们专门开书法学习班,后又陆续在国外知名大学开设书法讲座,为中国书法“走出去”找到了一条传播道路,在这方面,硬笔又比毛笔更具有优越性,因为毛笔的掌控难度大,材料及使用方法复杂,而硬笔种类多且易得,国外人也一直在使用,所以性能上操控性强,硬笔书写的纸张性能单一,不像宣纸渗化难控。所以外国人通过硬笔书写工具也能学习中国书法,入门容易多了,兴趣也大了,传播也更方便。

庞中华先生在奔走推广的同时,也在提升艺术性,作为硬笔书法当年主要的书写工具——钢笔,线条的表现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让硬笔书法的线条变得更丰富,他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首先从日本引进了很多不同的秀丽笔、记号笔等大量可以写大字的硬笔,通过书写实践并改进,使之国产化,通过中国制笔协会的帮助,让厂家研发,使中国制笔企业研发了很多不同的粗头硬笔,现在国内硬笔创作的很大部分笔,都是在他的研发下生产出来的。硬笔工具的改革,可以促进书写艺术的繁荣和多样化。

2012年4月,在联合国庞中华书法课堂上,来自十八个国家的外交官们在快乐的学习。 大真 摄

一支笔的线条粗细变化幅度和表现力,硬笔不及毛笔,但硬笔字有自己的审美语言,不一定模仿大字,古人也有很多小字的经典名帖供学习研究,庞中华先生积极探索着。他在上个世纪硬笔书法普及教育上,做出了无法逾越的贡献。这么多年他出字帖,做电视讲座,进行了数百千场演讲,整合了协会,培养了很多人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五、和西湖的渊源

硬笔书法逐渐兴起之际,1982年7月,《浙江青年》主编杨建新策划了“全国青年钢笔字书法比赛”,约请庞中华在该刊发表了多篇有关钢笔书法的文章,以及南京作家名楠写的《幸运喜欢照顾勇敢的人——硬笔书法家庞中华》。庞中华向主编杨建新提了三个建议:(一)继续扩大全国比赛规模;(二)成立一个青年钢笔书法协会;(三)创办一本《中国钢笔书法》杂志。1984年第二届大赛更名为“全国首届青年钢笔书法竞赛”,由陶松锐接任主编,由于庞中华先生当时的影响力,他极力邀请庞中华到杭州,住西湖边的新新饭店达半年之久,在《浙江青年》工作人员倪建中、何幼慕、尹俊龙等同志的协助下,主持评选、颁奖、协会成立、刊物创办等工作,该届参赛稿件大约是29万件。随后成立了“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当时团中央、中国书法家协会均派人参加协会成立大会。在庞中华“三个一”的构架下,有了硬笔书法人的全国性组织、正式刊物、权威大赛,大赛活动的顺利开展,再次掀起了全国硬笔书法热潮,后来参赛稿件达100万之多,有了参赛者就有了第一批会员,有了群众基础,杂志就是日常交流的平台。八十年代的硬笔书法热潮在庞中华的积极推动下,形成了良性发展。由于他身在地质队工作,1984年大赛工作结束、协会成立后,庞中华,于年底回河南。

1983年11月29日,在太行山找矿的庞中华应中央电视台编导骆幼伟邀请,参加《文化与生活》栏目的演播,并及时得到了电教部赵德珍、周金华大姐的支持,开始筹拍了《钢笔书法讲座》。这个讲座反复播放,时间长达5年,掀起了中国硬笔书法热潮。 徐雄雄 摄

1984年,中央电视台邀请庞中华开办硬笔书法讲座,当时电视是传播最广最强的媒体,而且实时传播是唯一的,一播就是5年,当年的影响力可想而知。当年电视机并不普及,偏远落后的地方仍然无法传播到,但爱好者和想写好钢笔字的队伍遍布全国各地,于是庞中华开设了“中华钢笔书法函授”学校,通过遍布全国各地邮政局的触角,以书信的方式传播书法学习,是当时很重要的手段,学员达120万之多。20世纪80年代在硬笔书法的教育、传播、展赛活动方面,庞中华的引领作用非常之大,1987年日本硬坛领袖人物赞誉庞中华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实不为过。

致可爱的白衣天使

庞中华是《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的创办人之一,刊物的名字也是他取的,他还请启功先生为杂志题写刊名。从《中国钢笔书法》创刊号开始,特约编辑庞中华排在第一个,因为他当年组织和评审大赛过程中,对优秀作者和全国硬笔书法爱好者的阅读需求特别了解。如创刊号上“书林新人介绍”“名人坊记”“海外掠影”等栏目均由庞中华先生执笔,特别是《钢笔书法在老山前线》一文在当时引起较大的轰动。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苏东坡诗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庞中华,人如其名,恰如其分。

猜你喜欢

钢笔字硬笔硬笔书法
刘玥辰
慈善硬笔书法
周玥函
楊雅然
慈善硬笔书法
硬笔书法欣赏
慈善硬笔书法
擦不掉的钢笔字
怎样指导小学生写好钢笔字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