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蓝波 推动当代水墨和艺术教育的发展
2020-06-23邱娥杨舒霞万艳琴
邱娥 杨舒霞 万艳琴
【人物简介】
梁蓝波,现任澳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设计中心主任、曹光彪书院副院长,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终身教授荣休,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加州美术学院硕士。曾举办个人作品展7 0多次,获选国际性或全国性重要联展350多个,获纽约《创意季刊》国际美术大赛金奖、意大利A设计奖等奖项80多个。其作品常见於国际艺术博览会及佳士得、罗芙奥等国际艺术展览,被世界十多个博物馆所收藏,包括斯坦福大学坎托艺术中心等。美国旧金山市政府将1999年11月19日定为“梁蓝波日”。
长期以来,梁蓝波教授将艺术创作、学术研究、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並举,成为研究型大学教授的典范,受聘为美中多所大学的终身教授、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然而,这些职务和荣誉在他看来,都是对自己的鞭策,让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回馈社会。
艺术贵在独创性和时代性
艺术家创作的发展,往往会以系列作品的形式进行,每个系列会持续探索一段时间,直到他找到新的灵感和手段。当然,这个系列更替的过程也许是交错的和渐变的。上世纪80年代初,梁蓝波专攻工笔人物画,以传统的技法表现当代的人物、形象和题材。後来他到美国留学,系统地研究了抽象表现主义、後现代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开始走向抽象水墨。此时,他在思考如何把中国的山水画、狂草书法中的抽象艺术元素抽离出来,经过某种转化,与西方艺术结合,发展出具有当代艺术特质的东方艺术。其中,他还把中国的狂草书法融入西方艺术的光和色,持续进行了几十年的油画创作。近年來,他还把抽象油画和水墨画与摄影、数字媒体、动画影像和现代舞的肢体语言相结合,在投影装置和表演艺术领域创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这些年来,梁蓝波的狂草书法在艺术界备受关注,多次获奖,不少作品入藏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他那些风格独特的书法不仅有传统,更有创新,既是书法,又有着抽象绘画般的构图与节奏,做到了书和画的有机结合。梁蓝波解释道:“我的狂草受到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影响,这是一个有意识的追求。我钟爱中国的传统书法,也不断地努力学习、揣摩古代大师作品的精妙之处,但我並不希望自己仅仅成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书法家。因为,艺术贵在创新,贵在体现个人的独特性和时代性。我将抽象绘画的构成融入狂草,强化笔触的乾湿和疏密对比,加上背景的肌理和空间感的呈现,使我的书法作品有别於古人,更有别於今人。当然,传统书法中锋用笔的力度、精神性和书法结体的精妙之处始终是我努力去学习、保留和发扬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些,也许就不能算是中国书法,只能是抽象画了。”由此看来,梁蓝波的作品不仅具有中国传统的骨法用笔和哲学精神,更融入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和构成。
近年来,梁蓝波的创作回归水墨,他对自己的作品有这样的诠释:“当代水墨系列《墨象》借助西方现代艺术的抽象几何构架去强化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延展传统水墨的语汇並推进水墨艺术向抽象性和後现代性的演化。画面的中心结构往往伴随着光的出现,这些图像,既形若运行於太空的星云,又如同喷薄而出的光能;透过水和墨的不断穿梭挥洒、碰撞交织,这一系列充满爆发力和动势的笔触墨痕营造出丰厚强盛的生命张力以及氤氲浑沌、博大辉煌的宇宙氛围。这些深邃神秘的画面让观者感受到大自然惊心动魄的力量,体味到宇宙生命的躁动,並在解读这些迷幻空间的同时获取一种顾念永恒、跨越时空的人生体验。作品追寻着老庄哲学雄浑博大、磅礡昂扬的精神气概,以及刚柔相济、主客交融的浩瀚境界。”
正如梁蓝波教授所言,从中国艺术自身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需要走出传统的格局和模式,需要走向现代,需要与时代结合並体现时代的特色。但假如因此而完全失去了中国艺术的基因,仅仅是西方艺术的翻版,那我们在国际艺坛也将难以获得重要的位置。所以,作为一个具有中华文化血统的艺术家,我们的艺术必须在现代艺术的框架下,融入东方艺术的精华、体现东方艺术的特色和哲学思想。我们看到,在梁蓝波的艺术创作中,无论沿用传统的水墨媒材还是当代数字媒体的介入,他都坚定地走在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上,体现着老庄哲学的精神特质。
艺术教育是关於创新的教育
梁蓝波博士求学的足跡遍佈世界,他毕业於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其後於美国加州美术学院绘画系获硕士学位,在柏克莱加州大学研习中国美术史,於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获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博士学位。他多次遊学欧洲,研究学习内容跨越多个领域,对数字媒体、动画影像等新科技颇有研究,在摄影和设计领域也有傑出成就。这一切都来源於他的勤奋和睿智。
梁蓝波长期投身美国的高等教育工作,先後担任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终身教授、美术系系主任,密苏里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等职务。多年来他还把西方的教学理念带回中国,任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和华中师大特聘教授,並应邀在美国及亚洲著名高等学府、博物馆和国际研讨会讲演200多场,包括柏克莱加大、斯坦福大学、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全美艺术院校协会年会、南韩宁越郡博物馆国际论坛、台湾师大、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鲁迅美院、四川美院和中国美院等。
现任澳门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设计中心主任和曹光彪书院副院长,梁蓝波以自身的国际性背景助力澳大的发展,並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建设,用新的理念推进艺术教育的发展,目前担任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训计划课题组专家,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与数字媒体专业指导委员会广东省专家组成员,广东省本科高校美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美术与设计教育发展联盟副理事长等职务。
梁蓝波认为,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创造新知识的地方,因此,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十分重要。在他看来,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为学习艺术不是去学习如何获得一个正确的、标準的答案,而是去研究、探索和创造出一个属於自己的、独特的解决方案和作品,所以是一个关於如何创新的训练。在中国大陆,人们往往把传承与创新看成是一种因果或前後关係,认为首先要继承传统,把传统学好,之後就自然会有创新。但实际情况是,不少人往往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去继承传统,最後来不及,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创新。而在西方,学习的唯一目标就是创新,从一开始、从幼儿园起就是这个目标,学生在各个层面不断地去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自我、如何创造出新的理论、新的知识和独特的作品。而对於传统知识的学习也是被安插在一个个实验和创造的过程之中。仅仅是手段或桥樑,传统知识也只是作为创新的借鉴和参考。
创造力是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培养的,也是可以教的,梁蓝波不仅在教学中进行不断的实践,还在教学理论上做了不少的研究和探索,曾於《美术与设计》、《美术观察》、《中国美术教育》、《融合·互动·创新:中外美术教育比较研究》和《穿越分界:跨文化视角下的国际美术教育思辨与对话》等书刊中发表论文数十篇,详细介绍这些培养创造力的方法以及论证其有效性。
梁蓝波还指出:“艺术学习是一个研究自我的过程,学会挖掘自身潛力,寻找自身特色並力求扬长避短,才能创作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当然至关重要,就算是一颗好种子,也要对它适时地浇水、松土、施肥、除虫,才能让它生根发芽、长成为参天大树。因此,老师的知识、经验、眼光,指引的方向,因材施教的时机等等都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可见老师这个职业责任的重大。
从梁蓝波教授的艺术实践和教学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对工作的认真投入和敬业精神,他成功的职业生涯充分展现了一个艺术家、教育家的成长、思考、蜕变和修炼,在艺术和教育的天空中璀璨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