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来 一心为侨 一生为桥
2020-06-23兰军程书香
兰军 程书香
【人物简介】
黄英来先生,香港著名爱国侨领,1960年从印尼回到祖国,1976年移居香港。现担任香港侨友社会长、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主席、香港侨爱基金理事长、中国侨联荣誉委员,伟利宝有限公司、达成金属製品厂、惠州达成绿川薄膜开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为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共同发起人之一,多年来,热心侨务工作,诚恳奉献,无怨无悔。
黄英来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爱国侨领,他为人低调谦逊,但对於服务却热忱积极。他1960年从印尼回到祖国,上过学,下过乡,执过教,经过商,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也饱尝了生活的磨砺,因为深知祖国的苦难深重的历史,所以爱国的信念更加坚定。在打拼事业之餘,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社团服务中,以侨为桥,一心做实事、做好事。
现年70多岁的他,担任香港侨友社会长将近15年了,任重而道远,如今,他最为牵挂的就是“侨”的传承工作。他期望,通过开展“侨”的工作,为中国与印尼之间的友好交往,搭建更多的“桥”。
火热的岁月淬炼出坚定的爱国信念
1959年底,印尼政府第10号总统令颁佈並明令禁止从1960年起华侨在印度尼西亚县级以下地区经商,随之产生的风波改写了许多华侨的命运,黄英来先生就是其中之一。1960年,15岁的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回国,这也成为其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正式踏入祖国土地的那一刻,他的个人命运便和祖国紧紧地联繫在一起了。
黄英来先生成长於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受学校教育和父辈们的影响,他自小就对祖国无比热爱和向往。只不过第一眼见到的祖国,却是那样让人心情沉重。回国後,他被安排到武汉华侨补习学校学习,那时恰逢国内“三年困难时期”,条件相当艰苦。他介绍说,是老红军的长征故事和精神给了他勇气和力量,慢慢适应了下来。
奋发向学的他,5年後参加高考,顺利考上了北京外国语专科学校(後曾改为北京第三外国语学院)。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本立志学成报效祖国,怎料一场“风暴”马上到来了。
“文革”期间,黄英来先生毕业之後就被分配到湖南洞庭湖的一个军垦农场去接受锻炼。两年後,英语专业出身的他又被分配到福建工作,在一所中学教英语,这一教就是6年。受“文革”影响,拥有教师和华侨双重身份的他亦受到了不少冲击,无奈之下,不得不选择离开。1976年经国家政策允许,回印尼不成的他最终留在了香港。
初到香港,黄英来先生又经历了一段異常艰苦的日子。人生地不熟、只有几十块港币傍身的他,万事只能靠自己。他坚信一点——天道酬勤。他从到工厂打工起步,後和几个合作夥伴经营鲜花生意,再後来与自家兄弟一起进入电子配件行业,抓住改革开放的春风,最终凭借用心经营,创下了一番事业。现经营有伟利宝有限公司、达成金属製品厂、惠州达成绿川薄膜开关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黄英来先生让人敬佩的一点就是他乐观的心态。“从印尼回到国内生活的这些年,也是我接受国内教育、经受环境磨砺的特殊人生阶段,虽然很艰苦,但却无比充实。”回忆起在内地生活的十六年,讲述起辗转的人生波折,他从未有过丝毫抱怨,而是把这当做是一个磨炼意志、提升和完善自我的良机。
谈及当初离开国内,他並不觉得有任何委屈,他说:“祖国就像一位母亲,当时家境比较困难,孩子不得已要到外面闯一闯,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在我们心里,祖国始终都是母亲。”他解释道,正因为经历过这些,他对国内的政治、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国家和民族有了更强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更具化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不管遇到什麽样的风暴,爱国的信念都不会改变。
一心为侨,冀青年一代维繫好友谊纽带
据黄英来先生回忆,当时他所就读的学校,有的几乎整个班级的同学都回来祖国了。之後,不少同他一样的归侨定居在了香港。1982年,归侨们发扬抱团取暖、守望相助的精神,成立了香港侨友社,这也是香港成立最早的归侨社团。
黄英来先生是在香港侨友社成立十周年之际加入其中的,现担任会长。值得一提的是,他连续五届当选,一届任期3年,今年已是他担任会长的第15个年头了,一方面足见侨友对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可估量出他为侨友社付出的时间和心力。
“爱国、爱港、爱侨、为侨服务”是香港侨友社一直秉承的宗旨。
几十年来,除了做好发展会务和服务会员的工作,从成立初期守望相助,到为国家改革开放事业出力,香港回归祖国後广泛参与香港社会事务等方面,都发挥出香港爱国侨团的积极作用。
就拿2020年春节以来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说,香港侨友社充分体现了爱国爱港的担当。黄英来先生介绍情况说,一方面,在接到中国侨联发出的捐款捐物的倡议後,香港侨友社2月1日即向会员发出倡议书,大家纷纷积极响应。由於当时香港同样防疫物资紧张,他们便以捐款的方式表达对同胞的关怀,支持抗疫工作,共募得爱心款50多万元。另一方面,隨着香港疫情越来越严重,以王钦贤先生、陈进强先生为代表的侨领们想尽各种办法购得口罩、洗手液等防护物资,並向侨友派发。让他特别感动的是,江苏省侨联、厦门侨联、香港工联会等也都为侨友社送来了温暖和支持。“这样的活动举办过许多次了,现在也一直在进行着。希望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精神发扬光大。”疫情期间,他又添了一项新职务——香港再出发大联盟共同发起人,多次亲临一线,参与派发口罩等团结香港的活动。
作为侨界社团,香港侨友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与印尼方面沟通的一座桥樑。以侨为桥,在香港侨友社的推动下,与印尼之间的旅遊观光、考察学习、文化交流、校友联谊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多有举行。身为会长,黄英来先生想得很长远,他认为,开展活动是一方面,更为重要而且艰巨的任务是做好交棒工作。他笑着说,最大的心愿就是快点退下来,把会长位置让给更有朝气、更有热情的年轻人来做,让香港侨友社代代传下去。
“印尼与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纽带,如果这些华侨的第二代、第三代能夠维繫好与印尼之间的友谊纽带,不让它中断了,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为了做好传承工作,香港侨友社特成立了青委会,组织开展了不少活动以加强他们与印尼的联繫。除了自己常回印尼,黄英来先生也特别鼓励子女去印尼看看。他认为,向年轻一辈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分享亲身体会,是一种很好的传承方式。而对年轻人而言,这些经验和正能量,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优势互补、多领域合作,开启两国交往新时代
中国与印尼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友谊深厚,可追溯到郑和下西洋时期,在印尼出土的瓷器等文物,即是两国贸易往来的有力见证。新中国成立後,印尼又是第一个经过谈判同新中国建交的东南亚国家。建交70年来,双边关係取得长足发展。近年来,两国关係定位不断提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2018年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和“全球海洋支点”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更多商机等待发掘,合作潛力巨大。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有“万岛之国”的美誉,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海岸线绵长,拥有丰富的海产、矿产、旅遊、经济作物等资源,这些都是印尼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发展潛力巨大。而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在工业技术、工业设备上具有丰富经验和显著优势。黄英来先生介绍说,“印尼要发展工业,对中小型企业而言,中国的设备性价比是最高的,尤其是改革开放後,中国的矿场设备、食品机械、纺织设备、冲床、搅拌机等许多工业设备畅销印尼;而中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口众多,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两国之间正好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黄英来先生欣喜地看到,中国同印尼之间的合作更加广泛,往来更加密切。除了普通的工业设备,还有不少中国企业,在印尼发展了许多代表中国技术、中国智慧、中国名片的项目。其中,2009年通车的泗水—马都拉跨海大桥,是我国在海外施工建设的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也是东南亚最大的跨海大桥,更实现了两个岛屿居民“天堑变通途”的梦想,成为两国合作的典范;建设中的雅加达到万隆的高铁,将全部採用中国装备,也是中国高铁第一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外还有青山园区、EPC水电站项目等等。中国已成为印尼的海外投资第二大国。
说到这些,能明显感觉到黃英来先生话语中的国家自豪感。“国强则民强,祖国的强大,对身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而言,就是最坚强的後盾。”关於这一点,他有着深刻的体会。
一直以来,华人华侨在两国的沟通交流和商贸往来交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站在中国与印尼建交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黄英来先生希望继续将“侨”的工作做好,在承前启後中让更多的“桥”在两国之间架起,为新时代两国交往出一份力、尽一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