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手掌支付?亚马逊手掌支付进入终端测试
2020-06-23
从刷二维码支付到刷脸支付。生物支付系统渐渐渗透进入人们生活中。而在众多生物支付应用中。科技巨头亚马逊正在努力让客户将其信用卡信息与自己的手掌相关联。以便他们可以在实体店结帐时通过扫描手掌来购买商品。凭借亚马逊强大的科技生态圈。这一支付模式有可能在未来进入主流市场吗?或者说。亚马逊想要借助手掌识别谋求相关领域话语权?
0.3秒完成交易的刷手掌支付
便捷性一直都是近年来移动支付发展的重要方向。前后不到5秒的刷脸支付已经比拿出手机扫码支付快了许多。可谁能想到刷手掌支付仅需0.3秒就能完成交易呢?
科技巨头亚马逊正在努力让客户将其信用卡信息与自己的手掌相关联,以便他们可以在实体店结帐时通过扫描手掌来购买商品。和人脸支付二维码支付相比,手掌支付的便捷程度又更高一些,这种“手掌支付”技术基于计算机视觉。辅之以深度几何,可以识别出接受扫描的每只手的形状和大小。根据关联的信用卡收费。不到0.3秒就能完成支付,普通的银行卡交易通常需要三到四秒的时间。不过,目前亚马逊拒绝对“手掌支付”消息发表评论。
据了解该项目的消息人士透露,亚马逊纽约办公室的员工正在负责测试这种“手掌支付”。他们会在少数几台自动贩卖机上使用这种技术购买汽水、薯条、麦片和手机充电器等商品、
这种高科技传慼器与iPhone等设备上的指纹扫描仪不同,不需要用户用手触摸屏幕表面、相反。他们使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几何来处理和识别需要扫描的每只手的形状和大小,然后才会刷已经存档的信用卡进行支付。
落地进度远比想象的快
这个代号为“Orville”的扫手支付系统不仅在亚马逊办公室内部试用。其落地推广速度显然比想象的要快。亚马逊希望在明年年初将这项技术引入少数全食超市,并最终将这种超快结账技术扩展到所有美国门店。
“零售商一直对加快结账速度很威兴趣。只要走进全食超市就能发现,结账处排着长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人们不用现金或信用卡等有形物品结账时。他们往往会花更多的钱。”
相对于零售渠道,金融渠道对于“Orville”扫手支付的认可令人振奋。虽然亚马逊的计划尚处于初期阶段,但该公司据悉已开始与Visa进行终端测试,并已与万事达卡、摩根大通、富国银行和Synchrony Financia0讨论了该项目。当然,亚马逊必须解决发卡机构和客户的一大担忧,终端设备如何检测欺诈以及该公司将通过扫描收到多少个人信息。从终端收集的数据将存储在亚马逊云中。并用于研究消费者在亚马逊网站上的消费习惯。
日趋壮大的生物支付体系
相对于人们熟悉且日常使用的密码支付、扫码支付、刷脸支付而言。扫手支付令大多数人感到陌生,实际上,扫手支付同刷脸支付类似,两者都属于生物支付体系。
2013年,苹果推出了iPhone 5S,一台带有指纹识别的手机。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生物识别技术在移动端设备的一次震撼亮相,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生物识别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大门。
生物识别的信息具有人体所固有的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生物密钥无法复制。失窃或被遗忘。利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认证。安全、可靠、准确。可以避免常见的口令、IC卡、条纹码、磁卡或钥匙的丟失、遗忘、复制及被盗用等诸多不利因素。而且采用生物识别不用费心去记或更换密码、
除人脸、指纹等生物信息可用于支付外,虹膜识别、静脉识别、DNA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同样可用于支付亚马逊Amazon Pay就是典型的语音支付应用。而在亚马逊强大技术和生态实力的推动下,扫手支付有望继刷脸支付后成为移动支付市场又一主流支付模式。
无需支付的刷手支付
听到“刷手支付”这个词儿时,笔者第一反应都是将手放到扫描设备上。静待几秒后完成扫描及核对流程,然而,科技巨头的技术实力显然会给人惊喜。美国专利局近期公布了一项由亚马逊申请的“非接触式扫描系统”专利,这项技术能够通过特定仪器完成对顾客手掌的扫描,进一步提高超市结账的效率。
“非接触式扫描系统”顾名思义,顾客在结账时就不用再拿出信用卡或是使用指紋,只需伸出手掌放在扫描仪的红外线下即可完成结算。
根据USAToday的报道称,这套系统会在扫描时获取两张图像,一张是单纯地记录手掌表面的纹路,另一张则会获取手掌上更细微的特征,比如静脉血管的结构、皮下软组织等,最后系统会与后台数据库内信息进行匹配,即可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在具体应用中,以亚马逊旗下无人便利店Amazon Go为例亚马逊会将手掌静脉系统直接安装在人口或出口处,当消费者“扫手”进入超市后那一刻起、系统就已经将消费者的手掌信息和个人的账号绑定在一起了。
配合Amazon Go商店原本就安设的摄像头和传感器。它们会实时记录顾客从货架上拿走的每一个商品,然后自动添加到该顾客的虚拟购物车中,最后当顾客走出闸机“扫手”时,系统也会自动结算虛拟购物车内的所有商品,从而免去排队扫码商品的步骤。
比快更重要的是安全性
对于任何支付方式而言,安全性始终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近年来,指纹和人脸识别技术的成功应用。迅速开启了生物支付时代的大幕。生物支付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勢和潮流。
相比二维码、NFC等移动支付手段。生物支付再一次省去了诸如手机等介质,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捷。这或许将进一步促进支付行业的升级。但介质的缺失,实际上也意味着生物信息的利用变得更加容易。诚然。科技巨头的节操以及技术是值得信任的,但在万物互联时代。个人生物信息一旦丢失。影响恐怕是相当巨大的。
除了安全性外,识别准确度也是生物支付能否顺利崛起的关键。以步态识别为例,腾讯的优图实验室近日就宣布其在步态识别上的最新成果——提出“OGFN(Ordered Gait FusionNetwork)算法”,可提升步态识别精度。步态识别通过捕捉人类行走模式进行身份识别,即使是在换装、换场景、面部遮挡等情境下,也可以准确识别,在刑侦安防、医疗康复等领域具备很强的应用性。
而从目前透露的消息看,亚马逊扫手支付精确度在一百万分之一以内。但亚马逊的工程师们正在努力将精确度提高到一亿分之一,一旦准确率和精度能够再提升,必然加速技术应用的落地。
隐私性上优势明显
生物支付除了安全性外,隐私性也是人们讨论的重点,在应用相对较广的刷脸识别领域,ZAOAPP侵犯用户肖像权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也让人们看到了自身生物信息暴露的可怕影响。
对于人脸识别这一技术。欧美国家似乎更加保守。比如在美国。面部识别的推进就困难重重。今年5月,旧金山成为美国第一个禁止面部识别监控的城市。7月,美国又一城市通过了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面部识别软件的法令。成为继旧金山之后全美第二禁止面部识别技术的城市。新政策生效后,马萨诸塞州的萨默维尔市各机构、分局或下属部门,均不得在公共场所使用面部识别技术。
显然。在隐私性压力下,扫手支付在欧美国家显然比刷脸支付更容易被大众乃至地方机构接受了。
深耕移动支付领域的亚马逊
对于互联网科技企业而言。相对掌控足够多的用户流量。然后通过广告、电商等方式实现流量变现,显然直接掌控支付环节,通过现金流实现盈利更直接。收益也更大。
在电子商务领域本身就是一方霸主的亚马逊很早就推出了名为CBA(Checkout by Amazon)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允许网络商户接受亚马逊账产信息,并使用亚马逊进行支付处理,而后亚马逊灵活支付服务(FPS)允许在两个实体之间使用基于单个、多个和无限制使用的支付令牌的技术进行转账,不过这两个技术方案都先后成为历史。
对于具体的支付应用,亚马逊的第一个重要支付产品是2007年推出的,也就是“Pay withAmazon”。就在同一年,亚马逊收购TextPayMe,它是P2P移动支付提供商。2011年,该服务以“亚马逊Webpay”的名义重新推出。可惜Webpay没有吸引用户的注意。2014年关闭,竞争对手Venmo倒是成功了现在它是PayPal的一部分。
目前人们熟悉的Amazon Pay是亚马逊于2015年推出的移动支付服务,允许用户使用已与亚马逊账户相关联的付款方式为第三方网站上的商品或服务付款。
对于习惯依赖于信用卡支付系统的欧美用户而言,Amazon Pay想要同微信、支付宝一样成为网站用户群主要支付方式显得困难重重,但单单就是刷卡费业务就足以吸引亚马逊投入大量精力与资源打造自由的支付系统、对于银行、卡片网络(比如Visa)、支付处理商(比如Stripe)来说。每年刷卡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业务。整个市场的规模达到900亿美元。
除了刷卡费用,亚马逊还在寻找办法。将商户吸引到亚马逊Pay网络。因为规模庞大,亚马逊可以从卡片网络获得一些优惠。这些钱会转给使用亚马逊Pay的零售商。亚马逊想用规模、更低的费用吸引客户。2016年,亚马逊发布报告说,PayS170个国家拥有3300万客户。因为亚马逊Pay的支付规模越来越大,所以它向一些新地区扩张。比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还向新市场扩张,比如政府支付、旅行、保险娱乐、慈善捐款等等。
当下,Amazon Pay的使用者遍布世界179个国家。超过50%的Amazon Pay的使用者为亚马逊的Prime会员。32%的交易通过移动设备实现:每笔交易的平均交易额为80美元,最大单笔交易额为40000美元;亚马逊的实体书店同样接受亚马逊支付的付款方式。
庞大的用户数量加上完善的生态体系,让亚马逊有了足够的底气在移动支付领域争夺更多资源。扫手支付不仅仅是亚马逊在移动支付方式和技术上的一次试水。更可看做是其对全球移动支付生态的挑战和话语权的争夺。
巨头生态的必争之地
亚马逊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也是服务覆盖各种领域的互联网巨头,不过在移动支付领域,亚马逊旗下的Amazon Pay相比微信,阿里巴巴、苹果,三星等科技巨头的确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是后起之秀脸书,同样以极快的速度切人移动金融支付领域。
隨着科技与金融两大领域的深度融合。移动支付渐成科技巨头们生态布局的必争之地。相对于微信、支付宝两家在中国范围内的绝对优势地位,亚马逊、苹果及三星们更多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
Apple Pay在苹果手机用户中已经达到43%的普及率。用户数达到1.4亿人,交易资金约493亿美元。虽然Apple Pay是苹果用户专属,但由于$苹果(AAPL。US)$在自己生态圈布局上走得比较快,应用场景很多。如自己的应用商店、音乐和刚刚推出的视频流媒体等,基于苹果用户的基数。ApplePay实现了不错的增长。根据咨询公司JupiterResearch的报告,苹果遥遥领先,在2020年预计将超过2.2亿用户。Apple Pay另一个亮点是它的信用卡Apple Card,为尽快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苹果不惜推出日常刷卡2%返现、买苹果的商品和服务返现3%等活动。以近乎“撒币”的形式争夺市场。
同样拥有庞大用户基础的还有Gooclle Pay,其在2018年就拥有3900万用户。2020年有望破亿。最近,谷歌联合花旗集团和斯坦福大学信用合作社,准备在明年推出代号为Cache的支票帐户(checkinq account)。
此外。eBay旗下诞生的Paypal在在线支付领域已经占有约60%的市场份额,2019年第二季度为止拥有超过2.8亿活跃用户,在欧美市场拥有相当的基础和优势。
以上支付业务并非独立存在。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流;巨头,移动支付业务除本身就是赚钱项目外,更能打通其整个业务生态,形成生态闭环以增强整体竞争力。在金融科技融合的大趋勢下、移动支付必然成为科技巨头们博弈的焦点与关键。
带动消费升级的移动支付
从密码支付到扫码支付再到刷脸支付。移动支付便利性不断提升的背后是整体技术的持续升级与进步。而移动支付的进步则推动者整个居民消费的升级。
根据普华永道(2019年全球消费者洞察力调查)显示,我国的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全球排名第一。具有較强国际竞争力。首先是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支付需求。应用场景增多。居民服务可得性增强:其次是推动了二维码产业等新业态发展,拓展了与医疗、金融相关的服务,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三是带来有价值的数据积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
此外,动态数据挖掘、消费者行为分析,将有效赋能供应商。助力其更好地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新的消费需求。
疫情下的支付格局变化
除了移动支付与居民消费发展大趋勢外,类似疫情的出现。往往也会推动整个行业的变化。2003年非典来袭。电子商务抓住机会借勢崛起。发展初期,由于平台上商家良莠不齐,交易过程中的信用与信任问题成为了掣肘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在此背景下。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提出了“担保交易”的模式。买家可在收货之后。确认满意再将货款打给卖家,大大降低了网上购物的风险。而支付宝也进入爆炸式增长的态势。
当下的疫情,同样对线教育、生鲜电商、在线娱乐、在线办公、在线医疗等领域将迎来极大利好。而支付作为贯穿各个领域的应用,也飞快进步着。
在万物互联的智慧场景下。除了智能手机之外的任何物体都是互联网终端,物联网技术可以将资金账产与任何设备的ID相连接。这便意味着其他物体均可替代手机完成支付过程,即“万物皆可支付”。饮食方面,物联网通过在智能家电中嵌入传感器件来自动下单。或是在无人超市中享受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支付;起居方面,电表、水表与公用事业部门及居民账产进行联网。进行定期费用支付……
在无接触支付的需求下,生物支付显然有望成为主流。无论是刷脸、扫手还是声音支付,人体作为支付载体的同时。也极大推动了整个支付格局的变化。
从服务消费者到为企业赋能
移动支付的进步不仅改变人们日常生活。其对以企业机构为代表的B端市场同样影响明显。B端市场对于支付服务的综合需求,远比C端市场更为复杂、C端市场的支付服务主要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买卖行为,而B端市场的支付服务,需要延伸服务链条。涉及营销、财务管理、应收账款管理、资金归集、风险控制等多维度的服务需求。这对于支付服务的融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移动支付需要从服务消费者向服务中小企业升级。消费互联网连接了用户和商品、用户和服务,那么,产业互联网则会服务企业与企业、生产与流通、上游与下游,进而深度参与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全生产链条。
写在最后:付款并不是唯一
技术护城河显然比流量护城河更牢靠,而随着巨头们争相进入移动支付领域。新一代的移动支付技术显然不止于支付领域、以手掌静脉识別为例,其除了用于线下商超外,还可以扩展至物流仓库、办公室乃至是银行等其它一些安全需求较高的场所。显然,从产业发展和应用来看,亚马逊们所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