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文化之间的较量
2020-06-23孙宗广
在家防疫期间,笔者从门户网站上观赏了美制大片《决战中途岛》,感佩不已。太平洋那片浩瀚的海域,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众多明星航母、战列舰与飞机的坟场,日美两国成千上万的士兵葬身其间。自此以后,这充满悲伤的波涛却激发了美日两国电影界人士丰富的创作灵感,苦难碧海成为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下面随意撷取一些耳熟能详的海战影片。
美方有:《潜艇密航大作战》(又名《直捣东京》,1943)、《菲律宾浴血记》(又译《菲律宾浴血战》,1945)、《孤岛浴血战》(又译《南太平洋大捷》,1946)、《硫磺岛浴血战》(1949)、《浴血火海》(又名《太平洋航空作战》,1951)、《海军地狱猫》(1957)、《太平洋潜艇战》(又译《太平洋喋血记》等,1958)、《虎!虎!虎!》(又译《偷袭珍珠港》,1970)、《复活岛》(1990)、《细细的红线》(1998)、《珍珠港》(2001)、《风语者》(又译《风语战士》,2002)、《父辈的旗帜》(2006)、《硫磺岛的来信》(2007)、《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勇者无惧》(2016)、《血战钢锯岭》(2016)等。
日方有:《珍珠港空袭》(日本第一部特摄片,1942)、《夏威夷大海戰》(1942)、《血战冲绳岛》(1971)、《姬百合之塔》(1953)、《太平洋之鹰》(1953)、《太平洋之岚》(又译《太平洋风暴》,1960)、《啊!神风特攻队》》(又译《啊!特别攻击队》,1960)、《啊,空军》(又译《啊,零战》,1965)、《啊!海军》(1969)、《决战航空队》(1974)、《联合舰队》(1981)、《激情燃烧的零式战机》(1984)、《爱与梦飞行》(1995)、《男人们的大和》(2005)、《吾为君亡》(2007)、《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2011)、《永远的零》(2013)、《日本最长的一天》(又名《大战末日》,2015)等(当然,日方部分影片的政治倾向必须批判)。单就一个中途岛海战,除了两国在多部作品里简略表现之外,1976美国拍摄了《中途岛之战》,2019又最新推出由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决战中途岛》。与此前的影片相比,笔者认为这部影片通过作战双方的实际表现,突出了美国军事文化的胜利。
一、不拘一格地拔擢人才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海军领导层进行了重大调整,决定由切斯特·尼米兹接替金梅尔出任美太平洋舰队司令,临危受命的尼米兹实施了一系列的作战计划与人员调整,他充分信任与大力拔擢人才,极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迪克·贝斯特在军中曾经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战前他与同伴驾机侦察飞行,返回“企业号”航母时,他临时预设飞机的襟翼及油箱出现险情,必须紧急迫降。他的同伴墨里对此很不理解:“为什么不用襟翼?”他回答说:“可能某天我们得在襟翼被击毁时迫降,所以我们最好提前演练,总有一天这会救你一命。”但他的超前意识与极限训练长期受到误解,他迟迟当不上中队长。他的妻子甚至就此当面质询,问他的主官韦德·麦克拉斯基。麦克拉斯基回答说:“每一次我们开着飞机上天战斗,都有可能有去无回。大家很难听命于一个意识不到这一点的人,更糟糕的是,他不在乎。”尼米兹就任之时,喝得东倒西歪的贝斯特对坐在车中的他大声喊叫:“什么时候能让我们打日本人。”尼米兹没有追究其散漫的过失,而是包容其求战决心:“我很高兴有些男孩还有血性。”开战之后,贝斯特艺高胆大,出生入死,被任命为第六轰炸机大队大队长,麦克拉斯基都对他由衷钦佩:“有贝斯特这样的人,我们才能打赢战争。”由于贝斯特在中途岛战役中的优异表现,他被授予海军十字勋章。他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在同一天重创多艘敌军航母的飞行员之一。
尼米兹对于美国海军情报人员埃德温·莱顿少校和密码解读天才约瑟夫·罗彻福特的信任同样值得称道。莱顿在战前曾是美国海军助力专员,对日本海军有深入研究。珍珠港被袭后,莱顿一度心怀愧疚:“我是美国历史上的最大失误的情报监控的情报负责人。”但尼米兹认为罪不在他,鼓励他放手工作,敢于坚持己见。所以,莱顿才通宵达旦地工作,大胆否定华盛顿方面的判断:“华盛顿先做出一个错误假设,然后再寻找与之相符的证据。那真正的目标是中途岛。”如果是一位平庸的领导人,尼米兹初见罗彻福特时肯定会大为光火,因为后者穿着绒毛拖鞋,一副病恹恹和睡不醒的样子。但尼米兹对此毫不在意,他对莱顿说:“只要情报准确,哪怕他一边跳舞,一边拿咖啡渣算命我都不会在乎。”正是由于莱顿、罗彻福特等人提供了惊人准确的情报,美国海军在中途岛之战中牢牢掌握了主动权。
反观日方,上级对下级的建议则武断否定的情况居多。在影片的序幕中,山本五十六曾和莱顿有一个非常精彩的对话。山本说:“我认为研究一个潜在的对手是有价值的。”莱顿说:“有传言说,你告诉首相日本一场仗都打不赢美国。”山本说:“我说我们打不赢一场持久战。”“还有传言说您的生命受到威胁,民族主义者认为您是一个中间派,把您视为暗杀目标。”山本五十六则说:“日本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因侵略中国而胆量倍增,渴望成为世界强国。但是我们80%的石油来自你们国家,如果供应受到了威胁,它将迫使我们采取极端措施。”山本五十六可谓是资深的“美国通”,他并不主张发动对美国的战争,但他的意见并不被更高层接受。作为中途岛海战的指挥官南云忠一,他对于上级的命令机械执行,而对下级的正确建议和提醒则置若罔闻。
二、用坦诚激发爱国激情
很多史学家认为,日本海军骄傲自大、狂妄轻敌,是中途岛海战之所以惨败的根本原因。偷袭珍珠港时,由于计划周密、准备充足,作战精确无误,日本可谓辉煌战果。因此,日本海军上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草率制定中途岛作战计划。尤为严重的是,对作战计划进行图上演习检验,也是敷衍了事、视同游戏。例如,演习中,南云部队飞机遭到美陆基飞机的攻击,裁判判定日本舰队被命中9次,两艘航空母舰被击沉。可主持演习的宇垣少将命令将命中次数降为3次,改判为一艘航空母舰被击沉,另一艘轻伤,可不久这艘被击沉的航母竟从海底浮了上来,参加了下一阶段的战役。这种自欺欺人式的演习岂能不败?
美国海军则始终客观评价双方的作战实力,制定严密而谨慎的作战计划,即使处于最危险关头,也是将最真实的情况告知每一位成员,这反而激励了将士们的爱国激情。1942年4月18日,美国军方派遣詹姆斯·杜立特中校率领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16架B25式轰炸机飞临东京上空,投下炸弹和燃烧弹,后顺风直飞中国。担任空袭的是陆军的飞机,起飞时美国第16特遣舰队指挥官威廉·哈尔西海军中将深知美航母每前进一英里,都会为杜立特机队返回节省一些油料,但日军的侦察飞机就在几十英里外,他不能拿航空母舰冒险。下级问他如何跟杜立特说,他斩钉截铁回答:“照实说。”同样地,杜立特对手下飞行员也是照实说,告知此次飞行任务是九死一生,最好的结果是在中国东海岸迫降,而迎接他们的未必是中国军民。但是,杜立特团队80人无一选择退出,他们很骄傲自己属于美军第一个打到日本本土的部队。
迪克·贝斯特每天面对同伴们在训练中的损失,心情异常沉重,他不知该如何提振士气:“不断有战友死去,甚至还未交火……倘若只有我和我的飞机,我从来不会担心,但我现在率领一支队伍,我该对他们说什么?”他的妻子安妮·贝斯特则建议他:“你只需要坦诚,告诉他们正发生的一切,他们会跟随你到任何地方的。”所以,贝斯特这样进行战前动员:“把你们的肚子都填饱了,将会是漫长的一天。我不会给你们玩虚的,伙计们,不会有人觉得我们可以打败日本人,至少正常打的话。是的,我们虽然是劣势的一方,而我,我觉得这里的每一位都战无不胜,也许因为我是个自大的混蛋,也是因为我见识过你们的本事。你们已经准备好了。”这种推心置腹的战前动员激励了每一位成员的斗志。
三、结语
《决战中途岛》客观表现了美日双方的斗争过程,制作方也并未因日军发动不义之战而将其丑化或肆意贬低。与日本军人那种报效天皇和国家的扭曲的武士道精神相比,美国军人所表现出来的赴死精神是让人由衷钦佩的。国内著名军史作家宋宜昌在其《燃烧的岛群》中借助日本軍人的视角描写过美国人的英勇:“中途岛之战是杉本有生以来头一次被惨烈的战争场面所震骇。美国鱼雷机舍生忘死地猛扑南云的舰队,全部战死。最后,敌人的俯冲轰炸机炸毁了‘赤城‘加贺‘和‘苍龙号航空母舰。当杉本他们袭击美国航空母舰‘约克城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从未见过的猛烈炮火。”以此观之,电影中南云忠一在舰队最初遭遇美军飞机进攻时,他轻率地认为美国军机不过是误打误撞:“美国人没那种精神。”这是多么可笑的自恋啊!
其实,日本在北扰苏联、西侵中国、东袭美国、南下东南亚时,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失败,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作为一个岛国,没有战略纵深,资源又匮乏,尽管士兵勇敢,但实在经不起一场持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的战争反思其实很不彻底,有些政客一度还要推卸战争责任。国内学者陆嘉宁在其专著《银幕上的昭和——日本电影的二战创伤叙事》中说:“日本海军电影的‘沉船情节格外突出。尤其当战时世界上最大的战舰‘大和号悲惨地在冲绳海域沉没,这艘著名战舰又是以日本民族的称号‘大和来命名时,舰船作为民族的隐喻,不仅仅是修辞上的,几乎就在现实的。日本海军电影多次将‘大和号的故事搬上银幕,‘大和号是浓缩了日本人二战创伤感的重要符号。”但愿他们能在这“创伤叙事”中牢记过往的历史,充分认识所应承担的责任。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
作者简介:孙宗广(1968-),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