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子不语》中袁枚的经学观念
2020-06-23孙全敏
孙全敏
袁枚的《子不语》作为清代志怪小说,其受关注程度远不及《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但其中体现着袁枚的社会观念、人生观念和经学观念,是研究袁枚的资料之一。本文立足于小说《子不语》的具体篇章对袁枚的经学观念进行分析,发现其中体现了袁枚批判汉学和宋学、不尊经学权威的经学观念。
袁枚是清代乾嘉诗坛的盟主,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袁枚主张“独抒性灵”,其诗歌创作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其“性灵派”有创新之处,但也被当时很多学者所诟病。袁枚同时也是一位小说家,他的志怪小说集《子不语》就是清代非常重要的文言小说之一。但袁枚的《子不语》受关注以及受研究的程度远不及同时期的《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
从《汉书艺文志》将六艺类列于首位后,其中包含的经学在中国整个传统学术文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士从小就要接受经学教育,并以此走入仕途。袁枚“仆龀齿未落,即受诸经”就证明他从小接触经学。但是,袁枚不是一味地继承经学,他对经学有着自己的思考。袁枚自身的经学观点不仅在其诗集、文集中体现出来,其小说中也通过故事体现着经学观点。
袁枚从小接受经学的熏陶,对经学有着自身独特的想法,而且他对当时经学纷争有着自己的观点,与当时许多经学大家有着书信往来,一起探讨着经学问题。袁枚在《与程蕺园书》与当时富有盛名的宋学家程鱼门就宋儒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袁枚在文中直指程蕺园诸流以宋儒为尊的荒谬性,强调自己并非反对宋儒,而是主张以客观公正的立场来评论宋儒宋学。《答惠定宇书》和《答定宇第二书》中,袁枚反对汉儒唯经是从,认为“六经皆文”。袁枚认为,注疏考据之学不如文学著作的创作。袁枚与宋学家和汉学家都有书信来往,并没有加入其中一派。
一、批汉儒、反汉学
袁枚对经学有着自己的观点,同时包容其他观点的存在,但是对汉儒持批判的态度。《续子不语卷五》的《麒麟喊冤》一文写道,有一神殿名为“文明殿”,大殿两旁陈列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姓邱的读书人心想,依照惯例,六经应该居于首位,结果翻遍了所有的书竟然没有“六经”,因此他十分好奇。碰巧有个穿戴古代衣冠的人就靠在门旁,于是,邱生就走上前去作揖,并且问道:“仓圣始制文字,自该万卷横陈,独无古‘六经,何耶?”古衣冠者回答说:“向来原有此书,但名《诗》《书》《周易》,不名‘经也。自汉人多事,名曰‘六经造作注疏,穿凿附会,致动上帝之怒,责仓圣造字,生此厉阶。从此文明殿中,撤去注疏,致汝掀翻不得。”这个故事中,作者对汉儒的注疏附会进行了讽刺,批判了经学独尊的地位。之后的故事中还对戴圣注《礼经》进行了批判,认为戴圣本为赃吏,身份不适合对《礼》进行注释,而且为了迎合统治者,曲解经典,导致后世许多陋习出现,不符合先贤的意愿。
袁枚这种强烈的反汉儒思想还体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袁枚在《经注迂谬》中提及“经注迂谬者,郑康成为甚……而唐人孔颖达为之作疏,则附和穿凿,一字不敢置议矣”。这段话表达了袁枚对郑玄的注以及孔穎达疏的质疑。郑玄注经罔顾史实,尤其是“郊天鼓需用麒鳞皮”一说。而孔颖达竟一味地维护郑注,穿凿附会,不顾之前虞翻、王肃等人的驳正,自身没有任何思考。《麒麟喊冤》就是依据“郊天鼓需用麒鳞皮”一说而起的。因为汉儒臆造典故,用麒鳞皮以祭天,所以袁枚借麒麟之口来控诉汉学家的纰缪。袁枚认为,宋儒和汉儒都有自己的弊端,汉儒为了自己的主张臆造典故。
二、批宋儒
《麒麟喊冤》中不仅对汉儒进行了批判,还对宋儒进行了评价。在推荐宋儒后,“麒麟在旁争之曰:‘楚固失矣,而齐亦未为得也。据汉儒“麟鼓郊天”之说,不过麒麟晦气,而天帝尚得一顿饱餐。若宋儒主持名教,训“天命之谓性”,云“天即理也”,古帝王只有祭天者,无祭理者,将来天帝血食,不从此而斩断乎!”作者指出了宋儒过于重性理。袁枚借麒麟之口说汉儒虽不重考究,容易臆测,其本质是不变的,仍会用实物进行祭天。但如果换成宋儒,过分强调性理,认为万物皆理就不会有祭天这项活动了。袁枚在这里没有追捧任意一方,认为汉学与宋学皆有弊端,但都是经学史上存在过的、不可忽视的部分。
袁枚通过小说批判宋儒,指出其重视性理的弊端,否定其独尊的地位。另外,袁枚在书信往来中也流露出他的观点。《代潘学士答雷翠庭祭酒书》曰:“千百年后,虽有程朱奚能为?程朱生宋代,赖诸儒说经都有成迹,才能参己见成集解;安得一切抹杀,而谓孔孟之道直接程朱也?”作者痛诉宋儒抹杀郑玄注经的地位,认为三代而成道统。袁枚虽不喜汉儒的考据注经,但是不同意宋儒抹掉汉儒存在的观点。另外两篇书信中综合考量了历代经学家,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袁枚大力反对宋儒排斥异说、垄断言论。
三、质疑经书权威
袁枚在《子不语》中并不一味地以经学为尊,对经学不是持毕恭毕敬的态度。他不喜时文,对汉儒和宋儒都进行了批判和调侃。首先,袁枚的志怪小说集名为《子不语》,取自《论语》述而篇“子不语怪、力、乱、神”。本指对鬼神敬而远之,但袁枚的《子不语》中专门记载“怪、力、乱、神”,并且毫无敬畏之心,以戏谑调侃为主。作品命名就体现作者不是一味地遵从经学,不视经学为尊。
《董贤为神》中借董贤之口,为自己辩解,并提及一人:“此莽贼也……‘此贼一生信《周礼》,虽死,犹抱持不放。受铁鞭时,犹以《周礼》护其背。弓韬公就视之,果《周礼》也。上有‘臣刘歆恭校等字,不觉大笑,遂醒。”将历史上臭名昭著的董贤列神,王莽作为反贼,罔顾传统礼教,意图谋朝篡位,竟一生信奉《周礼》,死后仍抱持不放,希望可以庇护自己。这样的故事读起来反传统,作者用诙谐的笔端调侃《周礼》宣讲传统礼教的价值。袁枚不仅在《董贤为神》中调侃《周礼》,在《答李穆堂先生问〈三礼〉书》中更是对《周礼》《仪礼》等进行了集中的批判和质疑。他在开篇就说,从小读《礼》就非常怀疑,在之后广泛阅读书籍后,这种疑虑就更深了。袁枚认为《周礼》《仪礼》二书并非孔子所作,是后儒创作,内容上会有穿凿附会之语,可靠性不足,因此袁枚主张《礼》的学习中要坚持“存疑多,存信少”的疑经态度。
《棺床》中,陆秀才认为《易经》可以震慑鬼物,持一《易》书就敢住在放置棺材的房间,并试图用《易经》击退他认为的鬼。《心经诛狐》中,钱塘秀才郑国相也用《周易》来镇压困扰其妹的狐仙。这几篇故事将《易经》作为驱鬼怪的道具,将《易经》作为经典的崇高地位消解,与驱鬼法器相提并论。这些表现了袁枚玩味经书,将经学地位放低的观念。
袁枚的这种不满经学权威地位,调侃、玩味经书的思想不仅在小说中有所体现,也集中体现在其文论《随园随笔》中。在《古有史无经》中,题目即为观点,袁枚认为“古有史而无经”,在文中表示《尚书》《春秋》都是史书,确信无疑。因此,袁枚认为“六经”并不是创作初始就被尊为经典,孔子也并未称这些著作为“经”。袁枚通过这篇文章竭力证明“六经”非经典,通过褪去“六经”神圣的外衣,论证唯经是从毫无根基,从而驳倒盲目崇经者。
四、结语
虽然《子不语》是袁枚的志怪小说集,作者在创作之初不过是将“游心骇耳”之事搜集,“记而存之”,以此自娱,但是搜集过程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袁枚的小说观和经学观念。这种经学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小说,体现在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中。袁枚在《子不语》中客观批判汉儒和宋儒,既认同两者在经学发展中的存在,又分别指出两者的弊端。袁枚由此质疑经书权威,提出经乃文章之祖、经实际上是史的观点,旨在消解经的权威地位。
(辽宁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