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造车梦
2020-06-23何己派
何己派
5月22日,浙江湖州,有多个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包括恒大集团的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项目,投资150亿元,占地450亩,预计达产后年产值达120亿元。
在广东、上海、天津等地,恒大多个整车生产基地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首期规划总产能100万辆。
3月,恒大健康董事长时守明就透露,广州南沙和上海松江的生产基地在下半年竣工,2021年投产,首期规划产能均为20万辆。按照计划,恒大新能源首款车型“恒驰1”会在今年内亮相,全系列产品2021年陆续全面量产。留给恒驰的时间,只剩不到一年。
以地产为主业的恒大,在汽车领域一路高举高打,快速建立新能源汽车帝国,眼下正是新业务发力关键期。
然而,造车之路并不好走,恒大跨界何以做大?
转型焦虑
恒大为何造车?
自2018年恒大牵扯上贾跃亭的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下称FF)之后,外界对恒大造车的关注越发多了起来。
当年6月,恒大健康发布公告,以超67亿港元正式入主FF。但3个月后,蜜月期结束,双方围绕FF控制权陷入数月纠纷。这场恩怨纠葛在2018年底以和解结束,但恒大进军汽车界的动作并未停下。
彼时,房地产调控逐渐从严,整体降温,恒大地产主业登顶,未来增速遇阻。转型的焦虑如影随形,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曾提起,“房地产是夕阳产业,总会萎缩”。
早在10年前,恒大集团陆续布局体育、快消、文旅等多个产业,迫切寻求多元化,但比起房地产,这些赛道都不算大。注重规模的许家印曾公开表态,“恒大在产业选择上,一定是非常大的产业,跟集团年销售6000亿的规模相匹配”。
2018年初,广州市政府审议通过《广州市汽车产业2025战略规划》。文件提出,要把广州打造为汽车产业“两区一高地”,即中国品牌汽车标杆引领区、国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应用示范区、汽车产业创新开放共享高地,新能源汽车是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之一。
两个月后,广州起家的恒大提出,要积极探索高科技产业,视其为新战略之一。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是重点发展的高科技产业,贴合国家战略,尚处于技术变革起步期;另一方面,车子与房子能形成业务协同,有助于多元化战略转型。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4300万辆,市场规模达8.6万亿美元。这的确符合“大产业”的标准。
在恒大集团2018年的全年业绩发布会上,许家印宣布,集团全面完成多元化产业布局,形成以地产为基础,旅游文化、健康养生为两翼,新能源汽车为龙头的产业格局。进军汽车不是情绪化决定,集团内部早有迹象。2014年,恒大成立了互联网发展中心,还有关于电动汽车、光伏、新能源等产业的研究小组。在成立恒大研究院后,更专门建立了一支团队负责汽车领域的研究。这意味着,正式涉足汽车领域前,集团已酝酿4年。
死磕造车
新能源汽车,不烧油但烧钱。由于周期长、回本慢,缺钱是造车新势力们的普遍困境。蔚来汽车CEO李斌曾算过一笔账,“没有200亿不要造车”。
烧钱的重要原因在于,电动汽车的成本远大于燃油汽车。
新能源汽车的三大核心部件,是电机、电控和电池。最为昂贵的电池,全球范围内供不应求。曾有宝马高管表示,即使是規模比较大的情况,1千瓦时电池容量的成本也要100—150欧元,意味着一辆配备有90—100千瓦时的汽车,电池成本就达9000至1.5万欧元。仅生产电池的成本,就足够生产整辆车。
手握千亿元现金储备的恒大,没有关于钱的顾虑,“造车梦”的输血,以亿为单位。
与FF汽车分分合合的2018年,中国恒大与广汇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投资约145亿元人民币入股,成为广汇第二大股东。
广汇汽车是国内最大汽车经销商集团,旗下有50多个品牌、近800家4S店,并与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商,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借助其全球关系网,恒大获得汽车销售渠道,也能了解各大主机厂的最新动态与产品方向。
2019年开始,恒大的投资节奏加快,真正进入自主造车阶段。
当年1月,恒大健康以9.3亿美元代价,收购瑞典电动汽车公司NEVS(国能)的51%股权。后者在2017年成功拿到独立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是第二家具备该资质的中外合资企业。随后,恒大斥资1.5亿欧元入股世界顶级超跑品牌科尼塞克,并与其成立合资项目公司。紧接着,恒大又收购电池厂商卡耐基新能源58%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
这三笔收购都在一个月内完成,速度令人咂舌。此后,恒大相继入主了荷兰e-Traction、英国Protean,获得商用车与乘用车的轮毂电机技术。
通过收购多家产业链上下游公司,恒大获得核心技术、新能源资质与经验支持,不到一年时间,打通造车全产业链。
“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许家印这样概括自己的造车理念与行事方式。无论地产、旅游、足球,恒大都贯彻了其高举高打的激进风格,要么不做,要做就不惜代价做大做强做成,造车也不例外。
2019年11月,恒大办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峰会。206家全球汽车产业的1100多位CEO和高管现身,现场座无虚席。在签约仪式环节,台上60多人并排同桌,全是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的代表,蔚为奇观。
在会上,许家印感叹,做地产的恒大,造车没人、没技术、没经验、没制造基地,“什么都没有,一穷二白”,和全世界有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汽车龙头企业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
因此,“买买买”这件事,变得格外重要。许家印透露,造车的三年投资预算是450亿元,首年200亿,次年150亿,最后一年100亿。
其次,还得维护好汽车“朋友圈”。2019年前10个月,许家印亲自带领高管团队,去了23个国家、47个城市,拜访了58家龙头企业,经常一天跑两三个城市。“圈圈圈”由此建立,分别是5家工程技术企业、15位汽车造型大师、60家零部件供应龙头,对应各个不同领域。
“有这么多龙头企业的帮助,我们在造车路上,想不成功都难。”自诩“车间主任”出身的许家印说。
整合难题
资金雄厚是恒大入局的最大优势,但或许也是仅有的优势。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工作的程飞向《21CBR》记者表示,恒大有资金和品牌营销的优势,但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整合。
“整车集成、产业链跨界组合,很考验车企的全局把控能力和行业熟悉度。需要了解供应商各种技术配件如何集成,怎样控制工艺环节设计,以及平衡整体产品成本。”在程飞看来,这些能力仅靠投钱难以快速积累。
在跨界造车的路上,宝能、格力等部分选手纷纷败下阵来。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表示,造车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长期技术积淀,大部分新入局的汽车企业会在3—5年时间被淘汰出局,80%至90%最终消失,这是大概率事件。
坐拥现成的成熟平台和技术还远远不够,恒大决定从人才方面猛下功夫。
2019年恒大集团启动8000人招聘计划,全球网罗造车高端人才。今年4月,更推出超大规模的全国招聘,拟聘3万人,大部分岗位涉及汽车领域。
而在高管层面,2019年5月底,恒大国能新能源汽车集团的董事长蒋大龙,兼任恒大集团董事局副主席,该席位不再只有恒大集团总裁夏海钧一人。这一重要人事安排,是许家印重视汽车业务的表现。
整合不仅在于车本身,也在于恒大多业务板块的协同,思路转变是个隐形难题。
房子是一锤子买卖的产品,依赖高周转模式,而汽车是产业链条很长的生意,节奏慢。外界质疑,恒大在房产领域的激进打法,适用于造车吗?
按照许家印给出的目标,未来3-5年,要成为全世界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未来5-10年,年产规模达到500万辆。业内估算,一款车从概念到量产,至少需要3年左右,以恒大2019年自主造车、2021年量产来看,时间周期已压缩至最短。
“相比制造业,房地产非常暴利,地产商有没有耐心等待利润周期,我是存疑的。”程飞说。
今年5月,恒大动力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吕超在朋友圈宣布离职,直言“房地产造车”模式与汽车产业发展规律冲突,若不彻底改变行为方式和造车理念,很难成功。房企入局汽车界,业内多有“真拿地、假造车”的讨论,即以造车项目的投资,置换当地政府的住宅用地资源。
自从入局造车,恒大的拿地速度有所提升,密集启动各地建厂。
例如,2019年4月,集团斥资8.47亿元在南沙拿地,该地块就在原恒大FF南沙區生产制造工地旁,占地面积85.8万平方米。两个月后,恒大宣布在广州南沙区投资1600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三大基地。
据自媒体“电动汽车观察家”统计,自宣布造车后,截至2019年8月底,恒大通过汽车板块拿到736万平方米土地,其中约338万平方米属于住宅或商业用地,占到一半。
以房养车
卖房与卖车,恒大期望能实现联动。
夏海钧在2019年8月的分析师沟通会上曾表示,恒大向政府要汽车建设配套的生活用地,是为了让土地项目产生的销售收入和盈利,能覆盖造车亏损。恒大未来还可以推行“买楼送车”,将车的费用计入房价。
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恒大的附属公司恒大健康规划运营,其2019年财报显示,营收增长79%至56.3亿元,净亏损49.4亿元,亏损主因是新能源汽车业务快速发展,研发费用、管理人员工资和行政费用增加较多。该业务贡献了6.6亿元营收,净亏损33.1亿元。
确保造车的高投入,恒大“以房养车”。此前,夏海钧曾表示:“拿出一两百亿支持新产业发展,对恒大来说,不会伤筋动骨。”
事实上,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亏损是主旋律,即便是成立了17年的特斯拉,仍在盈利与烧钱两种状态来回,还未实现年度盈利。恒大虽然“不差钱”,也有“去杠杆”和长期输血的压力,最终需要让汽车与地产实现相辅相成。
恒大希望多元化的产业联动,能成为汽车销售的优势。恒大健康董事会副主席彭建军表示:“地产在中国280多个城市有800多个项目、600多万业主,他们是庞大的客户基盘。同时恒房通App约1400名兼职销售、广汇的线下门店以及千万恒大球迷,能最大限度促进成交。”
今年3月,恒大与科尼赛克成立合资公司后的首款产品——新能源超跑Gemera全球首发,限量生产300辆,起售价138万欧元。按计划,恒大新能源正在研发的14款车型,等到2021年恒驰全系列产品陆续全面量产,财务回报与业务发展也将迈上新台阶。
换道超车,许家印的重头戏,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