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艺复兴美术三杰浅谈

2020-06-23刘小源

牡丹 2020年10期
关键词: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圣母

刘小源

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人们认为,文艺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曾经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逐渐呈现出衰败的态势,直到14世纪才得以复兴,因而称之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至西欧各国,于16世纪到达顶峰。随着当时政治、经济和人们思想的发展,以新兴资产阶级为首的社会力量开始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并由此开启了一场反对神性、释放人性、更要追求人权的人文主义运动。

美术作为文艺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随着运动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艺复兴运动发生之前,欧洲美术多被教会用来宣扬神性,教会主张神是伟大的,而人类是卑微的,因此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多以神为题材,而作品中的神圣洁无瑕却缺乏灵气,与新兴资产阶级的主张背道而驰。而在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之后,美术作品开始被画家用各种方式注入人性与专属于人的灵气,将作品中的神祇俗化处理,从而很好地宣扬了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时期,谈到美术,就不得不谈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三杰”——莱昂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三位美术巨匠不仅在文艺复兴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即使时至今日,他们仍是世界美术史中标杆式的重要角色。

“美术三杰”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达·芬奇,他的才能并不仅仅局限于美术,他还是著名的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甚至在哲学方面也有所涉猎。这样一个全才,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达·芬奇家喻户晓的作品《蒙娜丽莎》是一幅肖像油画,描绘了一位当时的城市资产阶级女性的形象。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里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体现着画家的精湛技艺。同时,画家对于光线和构图部分的处理也堪称精妙——晦暗的光线为蒙娜丽莎加上神秘莫测、只可远观的气质特点,而饱满的构图则使主体更加突出而生动。

达·芬奇的另一巨作《最后的晚餐》是一幅广为人知的巨型壁画。这幅作品描绘的是耶稣在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时对门徒们说出自己被其中一人出卖的情景。耶稣位于画的正中,神情悲伤却又平静,十二门徒对称地分坐两边,有人愤怒,有人悲伤,有人惊讶,这其中犹大的神态最为特别,他一脸惊恐慌张,并一手紧紧捂住装有出卖耶稣得来的报酬。画家将整幅画作巧妙地处理为对称的三角形构图,使得画面得以展示出事件中所有人物以及他们虽各不相同但都十分生动的神情,这是绘画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画作。

达·芬奇的一生对许多学科都有着深入的研究,科学家的身份使得他做事冷静严谨、观察入微,而对哲学的深入研究给予了他开阔的思维。这些也体现在他的画面上,使得他的作品严谨细微而又不乏生动灵气,他乐于捕捉充满人文情怀的画面加之描绘,这样的手法仿佛是在用人类平凡却可贵的面貌来打动人心。

达·芬奇处于文艺复兴的发起地,无论是肖像画《蒙娜丽莎》,还是壁画《最后的晚餐》,抑或是其他作品,他的画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能够使人感受到属于时代的气息,属于人文主义的气息。达·芬奇绘画技艺精湛,技法精致细腻,作品内容充满人文主义气息,是当之无愧的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首。

而另一位与达·芬奇齐名的同时代画家拉斐尔,他以一系列圣母画像闻名于世,他所作的圣母像与中世纪画家的同类题材画作差别较大,他的作品以表现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为主,从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以拉斐尔的代表作之一《西斯廷圣母》为例,整幅画作面积较大,主体人物和真人大小相仿,描述圣母决意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世界的故事。画面整体犹如一个舞台,圣母手抱圣子,脚踏云端;女圣徒稍作跪状,神情复杂,似乎既有对母子二人的痛惜又有对圣母的崇敬;圣母的神情端庄安详,对怀中的婴孩充满疼爱怜惜而又坚定洒脱。

与中世纪冰冷的神画像不同,拉斐尔将画作中的圣母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温度的青年女性形象,丰满、健美、温柔,散发着母性的光辉。

同样出于拉斐尔之手的壁画作品《雅典学院》,是他追求美好与浪漫的证据,这幅壁画描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之逸事,描画了共十一个群组的五十七名学者名人。在这幅大型画作中,拉斐尔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让代表着哲学、数学、音乐、天文等不同学科领域的文化名人齐聚一堂。

拉斐尔由于父亲的原因,启蒙较早,而后广集大家风采,年纪轻轻便有所成就,加之平和文雅的性情,使得拉斐尔在作品中偏爱追求安宁、协调的调性。在形成自己独立成熟的画风之后,他开始创作大量的圣母像,而他笔下的圣母与人们通常所见不同,往往以青春健美的少女形象示人,少女蓬勃矫健,面容娇好,通体肌肤透着鲜嫩的粉红色,与当时人们心中传统的圣母形象相去甚远却更加动人。而他对大型场面的描画也无一处不彰显浪漫,心思细腻的拉斐尔对画面中每一处都精心安排,无时无刻不在用画笔宣扬着人性的美。

对于神,拉斐尔与中世纪画家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在以现实中的人作为描绘对象时,拉斐尔也不乏奇思妙想,这一切都表现了他内心歌颂人性光辉、追求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也是他能够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极具代表性的画家的重要原因。

西方美术史上最优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大卫》的作者——米开朗基罗,也为文艺复兴这场伟大的人文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米开朗基罗的另一壁画名作《最后的审判》也大量地表现了这样的思想。相较于其他壁画作品,《最后的审判》内容简单,描绘的是上帝来到人间,对世间的生者和死者做出审判,被判免罪的人便可得以永生。内容虽然简单,但将四百多人安排进一个画面且要求画面整体协调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米开朗基罗选择了垂直水平相交的结构来解决这一问题。而画面中世间的男女老少为求得永生而神色各异,行为各有不同,虽然描绘的是神话故事,但是米开朗基罗的这种描绘方式将人间的疾苦矛盾等一一展现在观者眼前,不仅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更强烈地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与痛苦,表达了自己希望挣脱禁锢、追求真正的人文光辉的意愿。

米开朗基罗的艺术风格与他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年轻的米开郎基罗见证了教会的黑暗与世间的纷乱,使得他对世事有了独到的见解,他的作品常通过描绘宗教故事中较为有冲击感的部分来抒发自己心中对世间百态的看法,也时常充满少年人一般冲动的气息,强烈的感情令观者感同身受,无法置身事外。

以上三位艺術家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鲜明的绘画特点。达·芬奇在他的画作中依然保留着科学家的冷静理智,对描绘对象保持客观又严肃的抽离,将对象的原貌尽可能地展现给观者,让观者有最直观的感受和最自主的思考机会。相较于达·芬奇的冷静与抽离,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作品都更让人能感受到作者本人的内心情感。

拉斐尔善用画笔传达有温度的肉体和温暖的情感,他笔下的作品和谐安详又恬静,给人以优雅净化的感受。让人惊叹于画家的观察入微与精于人情。与拉斐尔相反,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总能带给人激越轻狂的少年感,他的作品每个细节都在彰显作者激进昂扬的赤子之心,都流露出作者渴望现世能够被改造得更加理想化、人性化的无限渴望。

无论是冷静严谨的达·芬奇、优雅温和的拉斐尔还是张扬激进的米开朗基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对人性的歌颂和对人文主义的不懈追求。他们的作品不约而同地响应当时最先进的时代主题,闪耀着人文的熠熠光辉。他们能够在高手如云的世界画坛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不轻易安于现状的创新精神功不可没。这种精神时至今日依然值得一切从艺者学习,时刻激励自己不断向前。

(陕西科技大学)

作者简介:刘小源(1994-),女,陕西延安人,硕士,研究方向:油画。

猜你喜欢

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圣母
维多利亚圣母修道院
圣母大学:Fighting Irish
——战斗的圣母人
佩鲁吉诺&拉斐尔:到佛罗伦萨去吧!
永恒的恬静少年:拉斐尔
米开朗基罗
拉斐尔 下
拉斐尔 上
米开朗基罗
千眼圣母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