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皮肤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

2020-06-23河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皮肤科病种外科

河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

王锐卿 吕九亨 贾春生(石家庄 050200)

提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文献中皮肤针疗法治疗疾病的应用规律与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运用计算机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皮肤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数据库”,对近10年运用皮肤针疗法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筛选、录入、审核、统计分析。总结皮肤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结果:皮肤针疗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应用频次最高的科属为皮肤科(287次),占所有科属频次的50.98%;皮肤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其在临床中治疗疾患治愈率最高的为皮肤科,愈显率最高的科属为外科;穴位叩刺和循经叩刺治疗病种广泛,不同叩刺力度有不同适应症,相同疾病亦要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叩刺力度。结论:皮肤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规律和特点,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确切的临床疗效,在未来发展中,皮肤针的作用应被充分发挥,积极应用于更多疾病领域。

皮肤针是针灸治疗体系中一种丛针浅刺法,依针支数目不同又称梅花针(五支针)、七星针(七支针)和罗汉针(十八支针)。[1]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腧穴或一定部位,使叩刺部位皮肤充血红晕或渗出微量血液,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称为皮肤针疗法。[2]皮肤针疗法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刺法的发展。皮肤针可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促使肌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3]皮肤针适应范围广泛,操作简便易行,治疗效果明显,无不良反应,是针灸临床、家庭保健的常用方法。[4]

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临床实践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使研究者在方案设计中能够选择更适宜的刺灸方法研究不同病症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5]本课题组目前已经完成火针[6]、灸法[7]、穴位贴敷[8]、穴位注射[9]等刺灸法研究,但是对于皮肤针还未进行数据挖掘整理。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的刺灸法效应特异性研究的思路,[10]对皮肤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进行整理研究,并意图寻找出皮肤针疗法优势病种,以及皮肤针未来可以发展的方向,进而更好的推广皮肤针疗法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法 期刊文献全部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超星期刊(CHAOXING)、读秀(DUXIU),时间范围从2009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应用“高级检索”,选择“医药卫生科技”为检索学科领域,主题词为“皮肤针”或含“梅花针”或含“七星针”或含“罗汉针”,去除“中英文拓展”选项,并进行“模糊”检索。

1.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纳入包含有皮肤针或梅花针或七星针或罗汉针名称,同时载有具体操作方法及治疗效果,已经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

1.2.2 排除标准:实验研究性论文、文摘、名家经验、综述;皮肤针不作为主要治疗方法的论文;操作方法不明确或诊断不明确的论文;重复发表的论文;文章出现明显错误的论文,例如病患总人数与结果中的等级资料相加人数不相符;内容无法阅读的论文。

1.3 文献数据规范化处理

1.3.1 疾病名称的规范化处理:疾病名称包括目标病名、原始病名和西医病名。⑴原始病名,忠于原始文献记载的病名;⑵目标病名,参照《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11];⑶西医病名,参照《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12]

1.3.2 疾病分科的规范化处理:疾病分科参照中医学临床二级学科标准分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五官科。

1.3.3 叩刺部位与刺激强度的规范化处理:叩刺部位与刺激强度均参照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7部分·皮肤针》[13],叩刺部位分为穴位叩刺、局部叩刺和循经叩刺。刺激强度分为弱刺激、中等刺激和强刺激。

1.4 文献质量控制 采用三级审核制度:自我审核、录取人员之间相互审核、专人全面审核。对录入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规范化处理,以保证录入数据的质量。

1.5 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建立包括主题确定、关系建立和建立应用。采用Excel软件建立独立的“皮肤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数据库”。运用Excel软件中的多种功能工具从“皮肤针疗法临床应用病种规律和特点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处理。

2 结果

根据设定好的检索词,通过计算机检索出皮肤针相关期刊文献共计1 440篇,后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已经正式发表的期刊论文以及学位论文等,将符合纳入条件的563篇文献录入数据库。

2.1 皮肤针疗法临床应用科属与病种频次分析 皮肤针疗法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应用频次最高的科属为皮肤科(287次),占所有科属频次一半有余,科属百分比达50.98%,其次为内科(134次)、外科(106次)、儿科(16次)、妇科(14次)、五官科(6次)。其治疗病种数量排在前3位的为外科(20个),内科(19个),皮肤科(16个)。详见表1。

表1 期刊文献中皮肤针疗法临床应用科属与病种频次分析

2.2 皮肤针疗法在临床各科疗效分析 皮肤针疗法在临床中治疗疾患治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皮肤科60.21%,外科58.59%,内科51.89%,儿科48.69%,妇科47.28%,五官科22.72%。皮肤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有效率均超过90.00%。从愈显率来看,愈显率最高的科属为外科86.79%,其次为皮肤科85.97%,内科81.45%,妇科77.12%,儿科73.33%,五官科72.35%。见图1。

2.3 皮肤针叩刺部位频次及疾病频次关系分析 叩刺部位最频繁的为局部叩刺,其次为穴位叩刺和循经叩刺。应用局部叩刺治疗的疾病大多为皮肤科疾病和外科疾病,应用穴位叩刺和循经叩刺治疗的疾病大多为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和儿科疾病,复合叩刺方法的频次较少,病种涉及临床各科。详见表2。

图1 皮肤针治疗临床各科疗效对比图

表2 皮肤针叩刺部位频次及疾病频次关系分析

2.4 皮肤针刺激强度与疾病频次关系分析 皮肤针最常用的刺激强度为中等刺激,达425次,支持度为79.59%,其次为轻刺激(56次)和重刺激(53次)。轻刺激所治疗的疾病主要为皮肤病、虚弱病症及儿科病症为主;强刺激主要针对皮肤病和肢体经络病为主;中等刺激涉及临床各科疾病,适应症较广。详见表3。

3 讨论

本课题通过对563篇现代期刊文献研究整理得出,皮肤针疗法可用于76种疾病的治疗,并有其自身特点:频次最高的科属为皮肤科,其优势病种为带状疱疹、发堕、牛皮癣与湿疮;其次为内科,其优势病种为面瘫、中风、头痛和不寐;外科的优势病种为肌痹、痹症、腰腿痛。其治疗皮肤科疾病频次最高,实乃“在皮治皮”的临床应用,皮肤科疾病病位在皮在表,自当用皮肤针叩刺其皮肤进行治疗,正如《素问·刺齐论》曰:“病在皮中,刺入皮中,无伤肉也。”以防“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另外,皮肤针能够通过针刺皮内、皮下,给予一个相对微弱的刺激,调整气机枢纽,并经过穴位—经络系统的通路,刺十二皮部,运其刺卫之功,刺孙络,调气血循行,达到“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的功效,从而调整人体脏腑功能,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14]故在临床各科均有应用。

皮肤针疗法临床显著,有效率均超过90.00%。治愈率较高的为皮肤科和外科,愈显率最高为外科,其次为皮肤科。由此推断皮肤针疗法对于外科疾患和皮肤科疾患疗效较好。对皮肤科疾病效佳原因上已论述不再赘述。现代针对浅筋膜的疗法蓬勃发展,如腕踝针、浮针、筋针等,皮肤针亦可针对浅筋膜层进行治疗,但是需要加大叩刺力度,保证刺入浅筋膜层,改善“应力集中”的状态。[15]研究发现,皮肤和筋膜皆位于肌体的浅表部位,浅刺皮肤及筋膜即可调到相应的细胞、神经,促进损失部位的修复,缓解局部疼痛不适等。[16]另外,文献研究发现,古代晋唐以前的针刺深度都相对现代针刺深度浅,鲜有超过1寸者[17],这也为浅刺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提供了理论支撑。

表3 皮肤针刺激强度与疾病频次关系分析

叩刺部位最频繁的为局部叩刺,可能与局部叩刺简单易操作有关。研究发现,局部针刺可以增强肌肉弹力,激活增生肉芽,使断裂的组织生长连接,改善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18]但应用局部叩刺治疗的疾病较为局限,不如应用穴位叩刺和循经叩刺治疗的疾病广泛。其原因除了穴位叩刺和循经叩刺更好的发挥经络腧穴的作用外,还可能与大面积范围的皮肤刺激有关。皮肤不仅具有重要的免疫作用,而且是效应细胞和分子介质的网络,构成了一种高度复杂的化合物,称为“皮肤免疫系统”,[19]皮肤在各种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如感染免疫、肿瘤免疫、自身免疫和过敏。[20]最近的研究已经证实“大脑-皮肤连接”机制,皮肤不仅是心理应激信号调节的目标,它还通过局部HPA轴、周围神经末梢和局部皮肤细胞积极参与应激反应。[21]还有研究发现皮肤中存在生物钟,会对组织再生和衰老等有影响。[22]此外,皮肤是人体最大的神经极其敏感的器官[23],且抚摸动作对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变化能产生种种影响[24]。抚摸婴儿皮肤可以使良好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婴儿中枢神经,对婴儿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25]抚摸老年人同样可有效调节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生理机能[26]。因此,大面积的皮肤刺激可以通过免疫、神经和体液等途径更好的对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生理机能进行调节。

通过分析,中等刺激为最常用的刺激强度,且适应症较广。另外,横向来看,用轻刺激所治疗的疾病主要为皮肤病、虚弱病症及儿科病症为主;强刺激主要针对皮肤病和肢体经络病为主。纵向来看,诸如带状疱疹、面瘫等疾病在多个刺激强度治疗的疾病中均有出现,提示叩刺力度也要因人而异。有证据称,针灸浅刺可调节肌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皮肤针浅刺腧穴,刺激皮肤真皮层,可引起交感神经反射,产生内脏效应,同时改善皮肤的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肌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促进肌体修复。[27]真皮层中的某些部位分布有丰富的交感神经纤维和大量的儿茶酚胺类物质,针刺必然会引起交感反射,由于交感反射的范围广而弥散,除刺激局部释放儿茶酚胺类物质外,还会引起远处部位及内脏的释放效应。所以说皮部浅刺完全有可能产生内脏效应,调整内脏的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28]以上证据具有两点启发性意义,一是叩刺至真皮层,才能更好的产生内脏效应,这可能是皮肤针治疗内脏疾病的理论基础之一,同样是中等刺激适应症最广的原因之一。二是叩刺力度和层次的关系符合:轻刺激——表皮;中等刺激——真皮、毛细血管;强刺激——筋膜、微血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对皮肤治疗,可涉及免疫、心理、神经等各方面。所以皮肤针的功用十分广泛,而不仅限于对皮肤科及外科疾病效果最佳,还可用于疑难杂症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病[14],如癌症、近视、心理疾病等。数据显示,预计至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 685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 016万。[29]从中医角度看,《灵枢·禁服》云:“审查卫气,为百病母。”皮肤针作用于皮部,皮部又是卫气循行、留存的部位,卫气通过标本根结、气街构成了与肌体的全方位的联系。同时,卫气还是针刺“得气”的基础,正是针刺的刺激作用激发了人体的卫气,使卫气聚集到病邪侵入处,驱邪外出。[30]浅刺有理虚养脉、通络祛邪的功用,所以皮肤针对某些久病病疾也有较好的疗效。[31]另外,根据最新的全球近视患病率报告,到2050年,全球将有47.58亿的近视人群,占总人口49.8%。[32]研究发现皮肤针叩刺可以通过皮肤的神经自我调节作用,激发眼周经络功能的良性的双向调节改善局部的微循环,[33]从而改善眼部的气血流通,消除眼肌的疲劳,缓解睫状肌的痉挛。[34]

综上所述,皮肤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规律和特点,且临床疗效显著,穴位叩刺和循经叩刺治疗病种广泛,不同叩刺力度有不同适应症,相同疾病亦要因人而异选择叩刺力度。在未来发展中,皮肤针的作用应被充分发挥,积极应用于更多疾病领域。

猜你喜欢

皮肤科病种外科
皮肤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对皮肤科专科体格检查的认知调查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中国整形与重建外科(英文)》
肩肘外科进展与展望
湖南省:按病种收付费新增胃息肉等54个病种
“新病种”等十五则
皮肤科医生6招教你抗“冬痒”
看病花钱,心里“有数”
我国全面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