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控制与供应链绩效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
——以依赖及供应链整合为中介

2020-06-23施雨玲魏娇娇

中国管理科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供应链节点模型

冯 华, 施雨玲,魏娇娇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1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不确定性高、需求多样,竞争主体也由单个企业逐渐转变为整体供应链,有效地管理其所处供应链成为核心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点。作为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的供应链整合[1-2],其强调的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进行战略性合作,对企业内外部的流程进行有效管理,以实现高效的产品流、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顾客提供最大化价值[3-4]。已有研究运用权变论和结构化方法对供应链整合与运营、财务和供应链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普遍认为供应链整合对绩效产生显著地正向影响[5]。作为中国第一家上市供应链企业,怡亚通致力于打造中国供应链第一整合平台,其以供应链整合为关注点,做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探讨。尽管理论和实践界都认为供应链整合是提高绩效的重要实践,然而供应链整合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整合可能导致目标和资源的冲突、机会主义行为等[6]。Schmoltzi和Wallenburg[7]则认为治理机制是减少交易中存在的机会主义行为,防范合作关系失败的关键措施,Dyer[8]提出治理机制是一种控制交易过程中的机会主义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性安排。根据社会网络理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均处于复杂的网络关系中,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即是网络关系的治理。Tangpong等[9]认为社会控制是以共同的价值观、目标和规范为表现形式,来协调买卖双方利益的一种治理机制。现有文献侧重于探究单一的关系治理维度,如信任、合作、关系承诺、文化等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并得到不尽相同的研究结论[10-14]。近年来,众多学者以社会控制为切入点来探讨供应链关系治理机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模式[15-18],所谓社会控制机制,即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以联合计划、联合解决问题和协作沟通为表现形式的关系治理机制类型[16-17]。

近年来,以信任、关系承诺、依赖、信息共享、权利等作为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颇受关注,可以看出有关绩效的研究已逐步从供应链设计视角向关系治理视角拓展。已有关于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多与供应链整合有关,其中的部分学者更是直接把供应链整合的影响因素作为绩效研究的前置变量[10-11],但是这些研究并未突出供应链整合在提升供应链绩效中所扮演的角色,不过,大多数研究对供应链整合对运营绩效的促进作用进行了证实[3, 5]。基于此,本文拟以运营绩效作为供应链绩效的测量指标,从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两个角度来探讨单一维度的供应链整合对运营绩效所产生的影响。

已有研究指出,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关系具有结构独立性以及资源分布非对称性的特点,在非对称的成员关系中建立互惠互利、均衡的交易关系将十分重要[19-20]。所谓依赖,指的是交易中的一方为实现某种目标或者理想状态而依靠另外一方的行动的程度[21]。依赖关系对企业的议价能力及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一方面,根据资源依赖理论,企业无法依赖其内部资源和能力来应对环境不确定性、市场波动和竞争[22-23],因此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是相互依赖的交易关系。Frazier[24]认为相互依赖是为了完成目标而与合作伙伴保持紧密关系的一种需要。由于权力不对称,这种依赖关系可能产生机会主义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依赖方由于担心被依赖方利用权力优势对其行为进行操纵[25],不愿意与之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甚至有可能随时终止合作,从而增加了搜寻、监督等交易成本[26],即,依赖对绩效有负向作用[27]。在这样的前提下,对依赖关系进行治理,探讨相应的合同条款、合作模式等保护机制以避免机会主义行为成为理论界与实践界的热点。另一方面,根据嵌入理论,企业间存在联合依赖的关系,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均拥有被依赖和依赖双重身份,因此即使存在依赖不对称,节点企业从一方所受的伤害也能够从另外一方得到补偿,最终,这种联合依赖将对供应链绩效[25]产生正向影响。可见,适当的关系治理能够促使节点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提高其合作意识,有利于节点企业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共同承担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力[28]。例如,利丰贸易本着诚信经营及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的原则,通过为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知识和技术指导,激励其供应商和制造商与利丰贸易共同创造价值。此外,利丰贸易通过处理供应链中的信息交流和与顾客及其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促使其所在供应链节点企业建立互利共生的依赖关系,进而实现缩短生产时间、减少交易费用、改善产品质量等目标,构建了快速高效的供应链[29]。因此,本文拟对依赖在关系治理与供应链绩效相互作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

已有文献大多从规范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的视角来探讨关系治理机制与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17-18],实际上,降低成本与创造价值均能够提高绩效水平。一方面,社会控制有利于减少依赖关系与供应链整合实践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与不确定性等问题,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绩效水平;另外一方面,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有利于激励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14],鼓励节点企业投资进行供应链整合实践,如信息系统、仓储管理等[1]。资源基础观表明通过供应链整合实践来获取节点企业有形与无形的资源能够提高供应链竞争优势。淘宝是一个将众多供应商与买家连接在一起的平台,也是供应链整合的一个小型实体,支付宝解决了线上交易的信任问题,客服或技术平台为买家与卖家搭建了便利的沟通渠道,同时联合买家与卖家来共同解决问题。支付宝所搭建的信任机制很重要,而买方与供应商之间的联合行动则是节点企业发展长期合作关系的不竭动力。可见,关系治理是正向影响绩效的因素,而被治理的关系及相应的企业实践则是直接促进绩效提升的关键变量。笔者期望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突破:1)现有文献多以供应链整合作为绩效改善的前因变量,本文以供应链整合作为中介变量,探讨社会控制与绩效的作用关系;2)将依赖作为改善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探讨依赖在社会控制与供应链整合/供应链绩效的作用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依赖和供应链整合之间的作用关系对绩效的影响,为供应链绩效改善提供较为全面的理论框架。

2 研究假设

2.1 社会控制与供应链绩效

社会关系理论认为组织间的信任、关系承诺、信息共享等关系规范有利于节点企业设立一致的目标,从而使得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交易重点从防范变为共同创造价值。社会控制指的是对合作伙伴为保持和改善合作关系应有的合理行为的界定规范,是一种自我实施的保护机制,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可以减少事前交易成本。社会控制可以促使合作伙伴建立关系承诺,有利于公开识别问题,并有效加以解决[16, 30],提高买方与供应商交易的灵活性和效率。国外已有研究认为企业间的信任正向影响供应链响应水平及合作绩效[31],社会控制有利于节点企业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可减少代理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同时增强企业合作意识,提高信息共享水平,减少牛鞭效应,进而改善运营绩效[10]。综上,本文提出假设H1。

H1:社会控制对供应链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供应链整合的中介效应

通过实施供应链整合,节点企业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及流程再造,并享受由企业间资源和能力的互补性而产生的正向效应[32-33]。关系治理可以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整合,并因此形成协同效应,即,供应链合作伙伴可以最大化利用资源[34-35]。可见,供应链整合是将关系治理形成的互补效应转换为供应链绩效的关键环节。供应链整合有助于企业利用互补资源,且关系治理可以增强整合的程度,提高互补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鼓励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进而改善供应链绩效。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假设H2a-H2c。

H2a:社会控制对供应链整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供应链整合对供应链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c:供应链整合在社会控制与供应链绩效的作用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2.3 依赖与供应链整合的双中介效应

现有研究认为,依赖关系是由一些成功的交易经验形成的一种交易连结,这种连结可以将合作伙伴联系在一起,使得合作伙伴能够使用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特殊性及专有资产,包括技术知识等[36]。供应商越重要,制造商越愿意与其分享产品信息,这种信息共享行为可减少牛鞭效应,而供应商早期参与则又可以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此外,节点企业对合作决策的影响越大,企业联合行动以制定利益最大化合作方案的动机越强。联合依赖会使得信息分配到其能够发挥最佳效用的企业[37],进而为企业提供战略利益。

企业尝试通过构建关系治理机制来应对节点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合作性框架主要通过联合计划、联合解决问题和协作沟通三大要素实现[15]。例如,组织间的信任和协调沟通等可以减少制定、执行和监督交易合同的成本,能够降低依赖不对称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促使企业建立健康的、长期合作的依赖关系,尤其在我国重关系的背景下,过于严苛的合同条款会让交易双方感到不被信任,交易关系很容易终止。可见,关系治理有利于企业建立健康的依赖关系,强化资源互补效应,提高供应链竞争力,特提出假设H3a-H3c。

H3a:社会控制对依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b:依赖对供应链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c:依赖在社会控制与供应链绩效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Shi Xinping和Liao Ziqi[14]的研究表明,电子商务整合在企业间的依赖和信任对运营绩效的正向促进关系中起着中介作用。根据渠道理论,出口商与经销商之间的依赖程度越高,他们越希望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频繁的信息交换),从而提高出口绩效[38]。由于依赖关系可以激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建立起联系,依赖关系的形成可以被看作是供应链整合的基础。合作伙伴间的依赖程度越高,企业间的联盟意识越强[39],而供应链节点企业也更愿意同其合作伙伴协调运作、协同管理企业内部及外部的业务流程。依赖有利于合作伙伴共享信息、互补资源及动态能力,并能创造可靠的交易环境,这些均有助于节点企业整合其业务活动、协调管理组织内外部流程,进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可见,依赖与供应链整合的因果关系可以改善供应链绩效,因此,提出假设H4a-H4b。

H4a:依赖对供应链整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b:依赖与供应链整合的因果关系在社会控制与供应链绩效的作用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构建了如下研究模型(如图1)。

图1 研究模型

2.4 企业规模的影响

企业实施供应链整合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有形和无形的资源,例如供应链信息系统的构建和整合以及企业管理层的参与等,而规模较大的企业在资源方面更具优势。此外,企业规模不同,供应链整合的程度和范围也可能不同,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规模可能是供应链整合和绩效的影响因素之一。Grover和Goslar[40]认为大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撑其所在供应链的实践活动,且大企业在技术和管理方法上也更具优势,这些均有利于供应链整合。综上,笔者提出假设H5。

H5:企业规模对社会控制/依赖与供应链整合/供应链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3 数据收集和处理

3.1 样本与数据

为了更好地获取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数据,本研究以汽车制造及流通业,食品加工及流通业,计算机及电子通讯设备企业,服装加工及流通业和医药生产及流通业中从事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相关工作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调查对象。本次调研从2016年3月到2017年5月,共发放500份问卷(直接发放、邮件发放和邮寄方式),共回收有效问卷359份,回收有效率为71.8%。

为确保问卷的信效度,本文主要选用已有文献的成熟量表,此外,正式调研之前,笔者使用50份问卷进行了预调研,主要对相关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访谈,根据反馈修正一些测量题项的措辞,并删除一些不符合中国情境的题项。所有测量题项均使用Likert 7级量表,1-7代表被试者对于测量题项所描述内容的认可程度,1为完全不同意,7为完全同意。

3.2 变量测量

本文测量社会控制的指标来源于Cai Shaohan等[15],从信任、联合计划和联合解决问题三个维度对其进行测度,共6个题项。供应链整合的测量指标来源于Zhao Gang等[6]和Flynn等[3],共7个题项。为简化模型,使用AMOS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依赖由“供应商重要性”,“本公司对合作决策的影响”和“资源依赖程度”三个一阶构念衡量,测量指标来源于吕晖等[41]、Shi Ke等[27],共11个题项。供应链绩效测量指标来源于Rhee等[18]和Azadegan等[42],共7个题项。

已有文献多以员工人数、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作为企业规模的衡量指标,笔者结合201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大中小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将企业规模划分为两类,其中规模大的标准为员工人数超过1000人且销售收入大于5000万,反之,企业规模小,本文中规模大的企业样本量为120,规模小的企业样本量为239。

3.3 信度和效度检验

由于本文问卷题项来源于已有文献,因此内容效度良好。本文首先利用SPSS进行EFA以确保构念的单因子性,使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确定4个构念的最终因子结构,并通过AMOS对每个构念进行EFA,剔除掉因子载荷小于0.6的测量题项,最后根据AMOS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计算出社会控制、供应链整合、二阶潜变量依赖程度以及供应链绩效的Cronbach's α系数值及组合信度CR值均大于0.85,问卷信度良好。

由AMOS运算出的测量模型结果可知,验证性因子分析所得的每个变量的模型适配度良好,且因子载荷几乎都大于0.7,问卷聚合效度良好;此外,四个构念之间的相关系数大小在0.518~0.705之间,根据Fornell等[43]提出的区别效度判别标准,即每一个变量的平均变异萃取量(AVE)大于各成对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平方值,可知本文所用的变量间区别效度良好(见表1)。

表1 变量间的区别效度分析

注:**表示在.01 水平(双侧)上Pearson显著相关。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变量间的作用关系

由表2可知,本文的研究模型拟合优度指标良好,变量间的作用路径系数均显著(假设H1,H2a-2b,H3a-3b,H4a成立),与部分已有研究一致[15-16, 18],社会控制对供应链整合/供应链绩效的促进作用被证实,且本文支持“供应链整合对运营绩效产生显著地正向影响”的论断。值得注意的是,社会控制对依赖产生了显著地正向影响,且依赖又对供应链整合/供应链绩效产生了显著地正向影响,这与已有研究中有关“企业需要防范依赖于合作方”和“依赖对绩效有负向作用”的论断是相悖的[27, 44],而与Huo等[25]的研究结论则部分保持一致,即,社会控制有利于节点企业建立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且依赖程度对供应链整合的实践和供应链绩效的提升产生着正向影响。

表2 变量间的作用关系

注:***表示路径系数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

根据AMOS处理结果(见表3),社会控制对供应链整合/供应链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作用,而依赖也对供应链绩效产生显著的间接作用。运用Bootstrapping方法(2000个Bootstrapp样本)[45]对依赖和供应链整合的中介效应进行分析可知,依赖在社会控制对供应链整合的作用路径中起着不完全的中介作用,且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0.388>0.200),此外,依赖/供应链整合/依赖与供应链整合的因果关系在社会控制对供应链绩效的作用路径中均起着不完全的中介作用。

表3 潜变量之间的作用结果(标准化)

注:***表示路径系数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

4.2 依赖和供应链整合的中介作用对比分析

如表4所示,运用Mackinnon的PRODCLIN 2方法进一步分析中介作用的具体路径可知[46],社会控制可以通过依赖/供应链整合/依赖与供应链整合的因果关系正向影响供应链绩效(假设H2c,H3c,H4b成立)。虽然社会控制可以通过依赖或者供应链整合间接促进供应链绩效的提升,但是社会控制通过供应链整合作用于供应链绩效的间接效应(19%)明显小于其通过依赖作用于绩效的间接效应(44%),此外,社会控制可以通过依赖与供应链整合之间的因果关系间接作用于供应链绩效,这种间接效应(37%)略小于通过依赖作用于供应链绩效的间接效应,远大于通过整合作用于绩效的间接效应(19%)。

可以看到,对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行治理,有助于提升供应链绩效,而在此过程中,节点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中介作用,而供应链整合的中介效应则并不明显,不过,通过社会控制这一关系治理机制有助于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建立起健康的依赖关系,互惠互利的依赖关系可以提高供应链整合程度,进而提升供应链整体的绩效。

4.3 大规模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对比分析

利用AMOS进行多群组分析,分别设置3个不同的模型检验企业规模大小对结构方程模型系数所产生的影响:无限制模型M是不限制任何参数条件下,同时估计大企业和小企业两组样本;模型M1是在M的基础上限制测量模型因素载荷相等,模型M2是在M1的基础上限制结构协方差相同,模型M3是在M2的基础上限制结构系数相同[47]。如表5所示,4个模型的拟合指标除了GFI略小于0.8(处于可接受范围)以外,其余指标均具有良好的拟合性能。

表4 社会控制与供应链绩效作用关系中的中介效应

表5 多群组分析的模型拟合指标

在模型M为真的条件下,模型M1的P=0.509大于0.05,表明测量模型系数于不同规模的企业而言整体上无显著差异,此外通过对比两组测量模型的参数间差异的临界比值可知,24对系数的临界比率值均小于1.96,即规模大小对模型测量系数所产生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模型M2的P=0.87大于0.05,且两组结构协方差临界比值小于1.96,可见,规模大小对结构协方差所产生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模型M3的P=0.187大于0.05,表明企业大小规模在结构模型系数上整体无显著差异,但是由依赖作用于“供应链绩效”(路径b6)的临界比值(2.54>1.96)、依赖作用于“供应链整合”(路径b7)的临界比值(3.991>3.29)及社会控制作用于“供应链绩效”(路径b8)的临界比值(2.242>1.96)可知,在0.05的显著水平下,规模对结构路径b6和b8有着显著影响,在0.001的显著水平下,规模对结构路径b7有着显著影响。

由图2可知,在大规模企业中,社会控制对供应链整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反之,则不显著,这表明:企业规模越大,资源越多,越容易吸引供应商和客户进行联合行动,从而社会控制能够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进行战略合作,协调管理企业内外部流程,提高供应链整合的程度;在小规模企业中,依赖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大于大规模企业中的影响,因为小规模企业间的利益协调较大规模企业更为容易,其供应链关系网络更加简单,因而健康的依赖关系可以有效促进供应链整合,而大规模企业间所存在的复杂利益关系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依赖对供应链整合的促进作用。

对比分析图2中的结构模型系数可知,在小规模企业中,依赖对供应链绩效所产生的影响显著,反之,则不显著,即,企业规模越小,节点企业间合作模式越简单,依赖关系更有利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但是当企业规模较大时,专有资产相对更多,依赖关系将很难保证节点企业维持关系承诺,以至于企业间协调和监督成本较高,甚至会由于关系网络复杂而产生一定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交易成本,从而抵消依赖关系对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在小规模企业中,社会控制对供应链绩效所产生的影响显著,反之,则不显著,即,企业规模越小,企业联合计划和决策越有效率,同时越容易建立良好的协作沟通机制,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也比大企业更加快速高效,然而大企业复杂的流程和利益关系可能会增加联合行动的成本[5],抵消社会控制对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

图2 大小规模企业的模型路径系数对比注:***P<0.001,实线框内是大规模企业的结构模型路径系数,虚线框内是小规模企业的路径系数

5 结语

笔者基于我国国情,1)对社会控制这一关系治理机制对供应链绩效所产生的显著正向影响作用进行了证实。根据关系资本理论,社会控制机制以信任和关系承诺为基础,激励企业建立联合计划、联合解决问题和协调沟通的行为机制。其中,联合计划可以降低未预期事件发生的风险,从而减少设计复杂监督程序的成本,而联合解决问题则为企业解决分歧及其他偶发事件提供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交易成本在这些联合行动中也得以降低,从而绩效水平得到提高。2)实证分析结论“通过社会控制可以减少企业间由于依赖不对称而导致的权利失衡、机会主义和不确定性等问题,从而提高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进而提高运作绩效。”与现有文献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而提出“依赖是供应链绩效提升的负向影响因素”的结论并不一致。究其原因,依赖关系有可能是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关键因素,例如制造企业依赖于客户需求量的历史数据和市场信息制定生产计划;供应商依赖制造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和订单制定原材料生产计划。3)供应链整合在社会控制对供应链绩效的促进作用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但是此路径的中介作用明显小于依赖所产生的中介作用,即,供应链整合有可能是比依赖关系更加高阶的变量,供应链整合不仅包含节点企业间的关系,更代表企业目标、系统、流程和人力等各方面的整合,社会控制有可能不是供应链整合的唯一前置变量。4)社会控制可以促进依赖程度的提升,进而作用于供应链整合,并改善供应链绩效水平。例如,沃尔玛通过与其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供应商的生产、库存及人力等流程进行监控,要求供应商进行流程再造,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28]。

与现有研究仅将关系规范、整合等作为改善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因素相区别,本文将供应链整合作为中介变量,且将社会控制、依赖作为提高供应链整合/供应链绩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实证分析对供应链整合对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进行了证实。即,供应链整合只是改善供应链绩效的因素之一,实证表明,社会控制、依赖和供应链整合可以相互发生关联,在更大程度上改善供应链整体的绩效。此外,笔者通过实证分析对“健康的依赖关系有利于供应链绩效的提升”这一论断进行了证实,苹果公司高质量的产品、高效的生产流程及快速响应的供应链也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28]。最后,由于规模对社会控制/依赖与供应链整合/供应链绩效的作用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因此企业在应用社会控制机制的同时,应该避免因企业规模过大而带来的更为复杂的关系网络和流程所引致的交易成本的增加。

由于本文以非合同治理为研究视角,没有将正式控制纳入分析框架,后续研究可以探讨社会控制与正式控制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交互效应对供应链绩效所产生的影响。其次,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未考虑地区差异,后续研究可以考虑分地区进行调研。此外,为了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可以同时调查核心企业及其合作伙伴,为组织间社会控制和依赖的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支撑。

猜你喜欢

供应链节点模型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自制空间站模型
基于图连通支配集的子图匹配优化算法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结合概率路由的机会网络自私节点检测算法
面向复杂网络的节点相似性度量*
采用贪婪启发式的异构WSNs 部分覆盖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