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应激干预对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2020-06-23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0年13期
关键词:呼吸衰竭心功能统计学

黄 慧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000)

心血管是常见的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1]。有研究[2]显示我国患病人数已经占总全国总人口的20%左右,因心血管死亡人数更是远远高于其他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且近年来呈年轻化发展趋势,其主要病因为长时间酗酒、吸烟等因素造成[3]。由于心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且病情进展缓慢、治愈率较低,加之随着患者年龄增加,使得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呼吸衰竭等病症的产生[4]。由于呼吸衰竭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患者心理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故需进行及时的心理指导。近年来心理应激护理干预逐渐应用临床中,其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诊断、领悟、沟通等对患者进行干预[5]。但相关研究较少。故本文对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心理应激干预,并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62 例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1)符合心血管疾病相关诊断标准[6];(2)符合呼吸衰竭相关诊断标准[7];(3)具有良好沟通能力患者;(4)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神志不清患者;(2)依从性差患者;(3)肝肾功能不全或伴随贫血;(4)合并其他严重性疾病患者;合计纳入84 例进行研究。患者按入院顺序编号,使用奇偶数发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2 例。其中对照组,男25 例、女17 例,年龄 50-76 岁,平均年龄(66.25±3.97)岁,病程 1-7 年,平均(4.84±1.67)年;观察组,男 26 例,女16 例,年龄 52-75 岁,平均年龄(67.18±5.69)岁,病程 2-7 年,平均(4.34±1.17)年。经统计学检验,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具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组后均积极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心理应激护理。具体方法如下。(1)诊断,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主动以聊天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并在沟通过程中避免出现刺激患者的话题,以此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依照患者病情状况进行针对性护理,并重点分析讨论患者在干预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心态并进行处理。面对患者因以安详、平静的眼神,让患者心理得到支持与安慰。并使用肢体语言对患者进行安抚,促进患者不良心态的改变。(2)领悟,利用简单易懂语言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的讲解,促使患者掌握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改善不良心态。(3)沟通,与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并根据患者情况进沟通,鼓励患者说出内心想法,并满足患者合理要求,以减缓患者心理压力。此外,对家属进行定期沟通培训,鼓励家属参与其中。护理人员与家属共同对患者进行正确引导,以改善患者紧张心态。(4)再教育,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详细阐述心理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此外鼓励患者参加户外活动,借助活动保持患者愉快的心情。达到愉悦心情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1)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心理状态。(2)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3)比较干预前后患者肺功能水平。

1.4 判断标准

(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估使用抑郁自量表(SDS)焦虑自量表(SAS)对患者进行评估,SDS>53 分认定为抑郁、SAS>50 分认定为焦虑。评分越低表示焦虑抑郁越轻。

(2)心功能,使用飞利浦EPIQ5 全数字思维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对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

(3)肺功能,采用肺功能测定仪Spirometer(米尔思维(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国食药监械(进)字2014 第 2214280 号)检测患者肺活量(FVC)、FEV1为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学资料都采用SPSS22.0 专业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采用t检验。而所有的计数资料以率(n%)表示,用χ2检验,P<0.05 评价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 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2。

2.3 干预前后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肺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3。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组别 例数(n)SAS SDS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2 42干预前54.56±4.17 53.49±3.67 1.248 0.215干预后43.42±4.36 49.17±5.43 5.351 0.000干预前59.77±4.33 58.64±3.58 1.303 0.196干预后50.25±4.13 57.29±5.09 6.960 0.000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比较( ,%)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水平比较( ,%)

组别 例数(n) 左室射血分数 左室短轴缩短率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2 42干预前40.18±3.64 40.75±3.49 0.732 0.466干预后49.34±3.12 43.17±2.53 9.954 0.000干预前20.34±2.49 20.18±3.25 0.253 0.800干预后25.98±1.54 22.15±1.48 11.621 0.000

表3 干预前后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较( )

表3 干预前后患者肺功能水平比较( )

组别 例数(n)FVE1(L) FVC(L) FEV1/FVC(%)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2 42干预前1.68±0.46 1.59±0.32 1.040 0.301干预后2.58±0.27 2.03±0.36 7.920 0.000干预前1.52±0.34 1.59±0.29 1.015 0.313干预后3.27±0.44 2.59±0.37 7.665 0.000干预前58.33±13.28 59.42±13.59 0.371 0.711干预后73.38±13.29 65.31±14.31 2.780 0.006

3 讨 论

心理应激主要是机体应对应激源时生理和心理发生的改变过程。故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低改变心理应激的标志[8]。有研究指出[9],应激系统包含神经系统与外周系统组成,神经系统通过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系统,促使精氨酸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产生应激效应调节效用,外周神经系统主要调节去甲肾上腺素和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10]。因机体心理发生变化,促使神经内分泌功能变化,而机体发生不良心理应激时,作用于神经内分泌与行为调节功能诱发精神紊乱[11]。此外,心理应激改变,免疫动能随之改变,且应激侧重于抑制免疫功能调节,在应激的作用下,T 细胞(Th)细胞因子生成,可导致机体患病几率增加[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AS、SDS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患者不良心理降低,心肺功能得到改善,满意度增加。笔者分析,可能是,心理应激护理通过以患者为中心,并以患者为切入点,针对性进行护理,降低了患者不良心理。同时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了患者的信任,增加了患者治疗积极性,并由被动转换为主动,增加了治疗效果,此外通过诊断、领悟、沟通、再教育4 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全面干预,增加了患者满意度[13,14]。同时心理应激护理干预,遵循患者自身特点与认知,通过大脑将信号转为抽象观念,作用于内分泌和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进而对心肺功能起到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病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实施心理应激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焦虑、抑郁心态,同时心功能得到改善、肺功能得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呼吸衰竭心功能统计学
关于投稿的统计学要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呼吸内科治疗临床效果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俯卧位通气在ICU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分析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统计学符号使用的说明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