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考古看古人如何抗疫

2020-06-23整理圆活

至爱 2020年5期
关键词:瘟疫抗疫防疫

整理|圆活

中国古代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瘟疫。即使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一些抗疫的方法仍在被借鉴使用。

医者首当其冲,抗疫名医辈出

在中国历代抗瘟疫的斗争中,医生总是战斗在抗疫的第一线上,治病救人,不计较个人安危和利益,为穷人提供免费服务。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著名,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论述了对多种传染性疾病不同时期的治疗方法,书中的药方沿用至今,其灵活多变的辩证施治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神医华佗不但擅长外科,还有很多关于他治疗各种传染性寄生虫病的记载,华佗发现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的疗法。明代的李时珍、清代的叶天士、晚清的吴瑭等医学家都为治疗瘟疫做出过重大贡献。吴瑭推荐的针对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被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接种减毒疫苗,不治已病治未病

中国古代医家在2000多年前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疾病预防原则,早在公元980—1567年间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这种免疫预防法,是牛痘接种术发明以前最有效的预防天花的方法,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促进了现代免疫预防医学的诞生。现在很多传染病的免疫疫苗,仍然使用人的减毒病毒作为疫苗。

帝王下令各级官府免费抗疫

古代的许多帝王在大疫流行时,下令各级政府共同抗疫,官方组织的抗疫活动,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汉代皇帝曾下令官员减少吃喝玩乐,削减马匹坐骑,用于救援染瘟疫的灾民。宋代,瘟疫发病时政府组织医生为患者义诊,药费由政府支出。清代,康熙皇帝曾于1682年下令各地种痘预防天花。从汉代起,就有官方为疫区和患者免费提供医药的记载,以后各朝各代都如此效仿,几乎成为朝廷官府抗疫的惯例。

设立隔离病坊,阻止疾病传播

中国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一些瘟疫病的传染性,并发现隔离具有传染性的病人是必要的预防措施。公元2年,青周大疫,当时由政府安排宅房作为隔离医院,用以治疗瘟疫患者。军队中打仗时感上瘟疫的士兵需要同健康人隔离开来以防传染。在汉代,中国就设有“病迁坊”,用来隔离麻风病人。隋代时,设立“病人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相当于现代的慈善机构。武则天时期,改称为“悲田养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见古代人很早就开始使用隔离的方法,切断瘟疫的传染源,阻止疾病的传播。

建立防疫管理,设立边境检疫

控制瘟疫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建立完善的国家防疫管理系统,并建立边境检疫制度以控制国际间的传播。湖北出土文物《封诊式》竹简中记载了在战国时期就有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调查的制度。宋代规定,所有被派往边塞的将官,都要带随行医官负责防疫和健康。元代设立了民间的医户制度,医户是政府许可能从事医疗活动的民户,户籍由太医院管理,一旦发生瘟疫,医户要参加治疗。清代政府还设有“查痘章京”官职,专事痘疹的防疫检查。清代刊行的《海录》记载“凡有海艘回国,及各国船到本国,必先遣人查看有无出痘疮者,若有则不许入口,须待痘疮平愈,方得进港内。”这说明中国医生当时已经认识到天花的急性感染患者为传染病源,并且建立了完整的天花检疫系统。

注意饮食卫生,保持个人清洁

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会容易感染瘟疫是古人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汉代的《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以下沐,善休息以洗沐也。”还有记载用佩兰等草药洗浴,可以预防疾病,保持健康。明代人已十分讲究饮水卫生,对水的质量进行判断和分级。中国很多地区至今还保持着古代传下来的预防保健习惯,如上海人的冬季进补,广东人的中药煲汤等习 惯。

改善环境条件,药物预防消毒

通过环境卫生的改善以减少瘟疫的传播很早就受到了人们相当的重视。秦汉时期就有建立人工湖和饮水池的记载,还认识到患病的动物和牲畜可以传染疾病,切不可让其污染水源。秦国时规定不可随便放置垃圾,否则要处以罚款。当时城市内设有下水通道,这种装置已经接近现代的下水道系统。汉代时已有公共厕所,称为“都厕”。另外,在瘟疫流行期间,古代人还用药物消毒的方法来防止疾病的感染和传播。据出土的秦代竹简记载,凡来秦国的宾客入城时,其乘车和马具要经过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宋代还用艾蒿等药物驱赶蚊虫以防止瘟 疫。

普及医学知识,出版教育书刊

普及疾病知识、加强医学教育是预防瘟疫的重要环节,各朝各代都十分重视。2000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很多预防疾病的常识和方法。唐代的太医院设有医学、针灸、按摩等学科,另外还有地方的医学教育机构培养医生和防疫人员。南宋时期中国创办了最早的官立医科学校,培养各科医生。元代政府机构中有专人负责医书的整理和出版,同时还有书坊、书院、私宅刻书等多种出版形式。

官方免税减租,疫区施财赈灾

瘟疫的流行不但影响民众的健康和生存,还会给社会、经济和生产带来巨大损失。所以,抗击瘟疫绝不仅仅是单纯的防治疾病。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实行过在大疫之年免税减租,减轻民众负担,重振生产和经济发展。公元前67年,汉宣帝在瘟疫后下诏“其令君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后来还有官方规定收成不到正常2/5的家庭,政府予以补贴,中央政府通过地方政府将赈灾粮款发到灾民手中。各个朝代都有过在发生大疫后,政府官员到疫区巡视、安抚百姓,或开仓赈济,或派遣医生施药救治。地方官府办的“惠民药局”也在地方抗瘟疫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瘟疫抗疫防疫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豪华防疫包”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春节防疫 不得松懈
绘画中的瘟疫 下
防疫、复工当“三员”
端午节俗与夏日防疫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