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赋能,“非遗”焕发新生

2020-06-23徐以立PACC

至爱 2020年1期
关键词:非遗遗传跨界

文|徐以立 图|PACC

01 遵义藤编凤凰自行车

02 PACC与英雄牌钢笔合作

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你的第一印象会是什么?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虽然乍一眼看似是街头随处可见的自行车,但车尾处红色的“凤凰”二字似乎能唤起尘封已久的回忆,而藤编制成的前车篮和后尾包充满浓浓的田园气息……如若看到这样一辆自行车,你是否会改变原先的固有想法?

“网红”自行车

“这是第二届进口博览会的网红产品。”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PACC”)运营总监、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以下简称“上海美院”)副教授章莉莉告诉记者:“这辆自行车由百年老字号和非遗技艺强强联手而成:自行车来自中国轻工产品代表的百年老字号‘凤凰’牌;而引人注目的制作藤编前车篮和后尾包,则来自已有近百年历史的遵义藤编技艺传承人马毅艺之手。”

从这个角度说,这辆“网红”自行车更像是文化传播的使者,让传统与现代时尚碰撞出炫目的火花,搭建起与现代美学对话的桥梁,更承载着大家对非遗技艺活化应用样本意义的期待。

“而且,遵义市更是上海市的对口援建城市。”章教授补充道。所以,此番“凤凰”牌自行车、遵义藤编技艺的亲密牵手,更显示出创新亦能成为精准扶贫的驱动力,“引领非遗技艺走入商业化运作”。

基于此,“凤凰”牌自行车更是趁热打铁,研发一款跑车款自行车,将上海本地非遗项目金山农民画《鱼戏莲》画上了车身;立管处更有一枚非遗标志。虽然价格不菲,但已有不少年轻人纷纷来打听这款自行车。

PACC

曾经,非遗技艺只能以言传身教、口口相传的方式,在代际之间纵向传承。政府或民间机构,往往对某些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直接投资和扶持。费心费力费钱,收效却甚微。

但通过设计与创新的跨界赋能,PACC似乎将非遗传承的“任督二脉”打通了,跨越了传统与现代的隔阂,时空和地域的界限,实现了相融共生的“一体两面”、更广泛更持久的大众传播,并带来新的传承和传播人群。

何为PACC?这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下属的一个以学科知识服务社会、推进社会进步和探索创新教育机制的项目执行机构,也是上海美院的创新教育基地。其以承办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为重点,并有效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教学及非遗创新转化工作,带动学科建设和创新教育。

章教授总结说,PACC的可操作公式就是“非遗传承人+设计师=非遗融合跨界创新模式”,目的是“传统工艺+现代设计=非遗走进当代生活”。简而言之,一是为非遗传承人匹配时尚设计师;二是提炼出非遗作品中的标志性元素,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再造。

现代创新设计

非遗传承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然而,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传承人过于依赖传统的传承方式,缺乏创新精神去唤醒和激活非遗技艺,弱化了活态传承的能 力。

2019年12月,在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上,作为果洛手工编织技艺传承人,藏族姑娘卓玛吉向观众介绍她面前手工制作的牦牛绒毛毡包。“参加完研培计划后,我对牦牛绒处理技术有了全新理念和想法,并和上海的老师、设计师一起开发了牦牛绒的包袋、毛毡、挂件。”

她口中的研培计划是以传统工艺为重点,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从2015年起,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目标,PACC先后开展了金属锻造班、青海果洛培训班、竹艺研修班等19期课程,向400多位非遗传承人注入创新、跨界的因子。约有50位设计师先后参与跨界合作,并有多达300余件作品问世。例如,被誉为“天下第一帘”的梁平竹帘,原本是皇家贡品,经过现代语言的再设计,成为小巧精致的音箱网罩,增加了声音的穿透力……为了更好地使非遗技艺创新转化的可能性成倍提高,章教授说,PACC正在建设数据库,用“大数据”加美学经验的方式,科学分析非遗技艺中的美学细节。

插上跨界创新的翅膀,“非遗”成为中国创造的新名片。“90后”羌绣技艺传承人张居悦是研培计划的羌绣导师。2015年与PACC和设计师秦旭合作,她带着村里4名从未走出过大山的羌族妇女,一针一线地赶制出来的羌绣礼服“大山之托”,登上了巴黎高级定制时装的舞台。同年她也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接见。第八十二届佛罗伦萨国际手工艺博览会、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展览展演、2016德国汉堡“水主题”手工艺展……PACC努力将跨越千百年的中国非遗带向更辽阔的世界,展现了其在新时代下焕发的生机与活力。

与商业文明的结合

在研培计划的作品基础上,适应市场的非遗产品完全可以被孵化。目前,PACC已孵化非遗传承人的跨界创新代表性作品百余件。

纵观PACC,其引导的非遗跨界作品有两种样态,一种是高级定制品,面向高端客户;另一种则是设计品,将可批量生产的部分为主体,以非遗作为“点睛之笔”——产品的成本不仅降低了,样态也更生活化,面向普通消费者。打开手机,章教授为记者讲述“格桑花”的故事。

段松文是藏族银饰锻造传承人。“我们偶然在网上看到了一张藏族女孩出嫁的照片。她全身戴满黄金腰带花,贵气又神圣。而这恰好是段松文多年前制作的。我们开始关注藏族锻造腰带花,并决定把它用于现代时尚服饰中,并用高原特有的格桑花命名。”章教授说。

而后,段松文与留法皮具设计师何然跨界合作的“格桑花银饰锻造皮具系列”,在2017年上海时装周备受好评,并收获不少订单。2018年,他们和跨界设计师施军燕、鞋履品牌sheme一道,推出都市朋克风的“黑色格桑花系列”,包括服装、鞋、帽、包、饰品等共计30余件。划着手机屏幕,章教授一张一张地展示着照片,如数家珍。

走出小圈子,与市场对接,与需求人群对接,价值得以放大,这无疑是让非遗从静态到动感的重要途径。而当非遗有效进入市场,成为具有高附加值和文化价值的流通商品后,非遗传承人能因此获得稳定收入和社会尊重,如此才能发展形成一个稳定的手工艺传承群体,吸纳更多年轻传承人加入进 来。

“非遗与商业的结合,将形成一种新经济模式,从而带动我国劳动力和制造能力的转型升级。”她总结说。

03 江南灯彩装置系列

走入现代生活

其实,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更需要融入当代社会、回归生活。联合国保护非遗的宗旨就是“非遗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培养一批非遗的欣赏群体和消费群体,也是让非遗技艺得以良性发展的基础。2015年,PACC首创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3天内吸引了4万多人次的手造爱好者。刚结束的2019年上海国际手造博览会,更是汇聚了诸多国内外的非遗技艺,传承匠人匠心。“在手造流行的同时,传统手工艺开始复兴。”章教授说,“手造也能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一种方式。”国内首家手造驿站在上海白玉兰广场金领驿站揭幕。上海美院副院长、PACC执行主任金江波教授说,面向公众、渗透到社区,非遗不仅融入城市生活美学,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非遗使民众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 上。

PACC亦以展陈、展览、展演等形式对非遗进行“实体化”保护。例如,2018年原创音乐剧《白蛇惊变》荟萃12项传统非遗项目:舞台道具断桥、酒坛以及法海出场时的舞台灯柱均是东阳竹编制品;白素贞所佩戴的发饰由凯里市苗银锻造技艺传承人亲手打造而成;蜀绣、顾绣、乱针绣、缂丝的4位传承人联袂白素贞的素纱纱袍……

金教授也说,作为非遗的传承创新实践者和传播者,近年来上海美院的研究生不断参与非遗进小学、非遗进社区、非遗进美丽乡村等社会活动。令人称道的是,以传承非遗为牵引,上海美院院长、PACC主任汪大伟教授还提出以“地方重塑”的理念推动公共艺术介入当代乡村建设。在浙江省德清莫干山镇的“地方重塑”计划中,PACC将研培计划中的竹艺研修班带到当地,并邀请了荷兰、新西兰等地的设计师,利用当地盛产竹子的优势,成立竹子工作营,做出许多创新设计,如竹编灯、竹编包、竹编扇等,还站上了国际舞台。“非遗不仅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在乡村中的发展,还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与城市生活美学之间的关系。”金教授补充道。

如何把非遗的美感表现在当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场景中,是所有非遗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试想一下,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年轻人的衣食住行用都有非遗的痕迹,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章教授望着不远处的、因注入现代设计感而焕发新生力量的非遗产品,一脸温柔。

猜你喜欢

非遗遗传跨界
周鹏飞:大鹏展翅 跨界高飞
牙医跨界冬奥会裁判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陈黎贞 数次跨界唯有初心不变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