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幕后”:全媒体时代《新闻联播》的主流强化与品牌重塑
2020-06-23吴思琪
吴思琪
《新闻联播》被认为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观众最多、影响最广的新闻节目”[1]。近两年,“台前”的《新闻联播》通过调整节目时长和打造精品专栏的方式强化主流媒体的主流性;“幕后”的《新闻联播》则通过利用新的媒介平台和推出新媒体栏目的方式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新闻联播》通过“台前”和“幕后”的互动成功地实现了在全媒体时代的主流强化和品牌重塑。
一、“台前”:坚持主流媒体的主流性
传播必须要讲政治和立场,要在保持正确的意识形态的前提下进行传播活动。[2]而电视新闻工作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要反映一定的政治体系、政治结构的利益和倾向,它要致力于政治体系的稳定发展。[3]作为党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始终坚持主流媒体的主流性,通过灵活调整播出时间和设置精品专栏的方式强化“台前”播出内容的主流意识,紧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一)“延长”的《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从1980 年开始将节目时间固定为半小时,四十年里,除了在报道特别重大事件的时候会有延长之外,几乎没有超出正常的播出时长。而从2018 年开始,《新闻联播》多期节目时长超过半小时,更有部分期数节目长度超过一个小时。为了对这一现象做具体的分析,本文统计了《新闻联播》2018 年和2019 年共730 期节目的延长情况,并根据延长时间划分出三种不同程度的延长:时长在35 分钟及以内的为“轻度延长”,时长在36 至49 分钟内的为“中度延长”,时长在50 分钟及以上的为“重度延长”。
统计结果显示,在2018 年播出的365 期节目中,延长的次数达到了82 次,占比超过了22%,其中50分钟以上的“重度延长”节目有11 期。到了2019年,《新闻联播》无论是在延长期数还是延长时长上都有明显的增加,在2019 年前所播出的365 期节目中,延长次数达到了121 次,占比高达33.2%,而50分钟以上的“重度延长”节目达到24 期。从各个月的延长情况来看,2018 年的延长期数主要集中在3月,达到了22 期(见图1),而2019 年的延长期数则相对均衡,有6 个月份的延长期数都在10 期以上(见图2)。同时,从不同程度的延长期数所占比例来看,轻度延长比例从2018 年的36.6% 下降到2019年的29.8%,中度延长比例没有明显变化,一直保持在50% 左右,而重度延长比例有明显增加,已经从2018 年的13.4% 提高了2019 年的19.8%(见图3)。以上数据表明,《新闻联播》节目的延长现象已日趋常态化,且有从轻度延长向重度延长倾斜的趋势。
图1 2018年各程度延长情况统计图
图2 2019年各程度延长情况统计图
图3 2018年和2019年各程度延长占比
从内容上看,2018 年延长节目主要与全国两会的召开有关,2018 年的两会是十九大之后的第一次两会,涉及宪法修订、新一届国家领导人选举与国家行政机构改革等多项议题,《新闻联播》强化对这次会议的报道,连续多天用较大篇幅来报道本届两会,体现了主流媒体在报道和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上的责任与担当。除此之外,2018 年的延长节目还涉及国家领导人对贫困地区的调研和重大外事活动等,这些内容展示了党和国家实现全面小康这一历史任务的决心,也展现了中国的大国形象。2019 年节目延长的原因则更加深刻和多元,国家领导人出访和参加主场外交活动仍占据了延长节目的重要部分,同时,涉及军队建设、“五四运动”纪念、香港问题、中美经贸摩擦、大兴机场投运仪式、国庆庆典等方面的新闻也成为延长节目的主要内容。这些新闻内容有的是在展现新时代国家建设的新成就,有的是在回顾和纪念党和国家的革命与建设历程,有的是为了回应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矛盾,其共同目的是为了增强人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总的来说,《新闻联播》采取灵活安排节目播出时长的方式来丰富节目内容、强化主流报道,既是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舆论环境,也是在积极响应新闻舆论工作思想方针。主流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引领者,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自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节目更应该坚持其主流性,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守住话语主导权,引导舆论、服务人民。
(二)成为“网红栏目”的《国际锐评》
如果说延长播出时长是为了在“量”上强化主流媒体的主导权和话语权,那么以《国际锐评》为代表的精品专栏就是在“质”上增强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感召力。2019 年5 月开始出现的《国际锐评》栏目因其针对性、连续性和亲近性的特点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成为《新闻联播》在全媒体时代的“网红栏目”。
首先,《国际锐评》栏目是在中美经贸摩擦的国际背景下产生的,具备很强的针对性。在涉及我国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多次发声,内容“国际”,表达“尖锐”。2019 年5 月13 日刊播的《国际锐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是该评论专栏的第一评,在新浪微博上收获了219 万次点赞和66 万次转发,使《新闻联播》第一次登上微博热搜榜,成为全社会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再次,《国际锐评》没有像《新闻联播》以往的一些专栏那样只在一定时期存在,而是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这有利于《国际锐评》专栏品牌的塑造并不断强化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如2019 年5 月31 日至6月4 日连续刊播的5 期《国际锐评》,其内容全部针对中美贸易战,在微博上这几期视频的播放量均保持在100 万人次以上,这表明连续强化的播出方式不仅给了观众更多的期待和满足,也逐渐让《国际锐评》栏目成为《新闻联播》的一个重要品牌,为《新闻联播》吸引了相当数量的稳定受众。
更为重要的是,《国际锐评》在语言表达上做到与观众的亲近性。在2019 年7 月27 日刊播的《国际锐评:美国应该先治治自己的‘人权病’了》中出现了如“遮羞布”“裸奔”“撒谎不脸红”等网络流行用语和日常俗语,一改《新闻联播》往日给受众“一本正经”的刻板印象。而在其他各期的节目中,还出现过“令人喷饭”“搅屎棍”“怨妇心态”等极为生动形象的表达。这些尖锐犀利且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突破了《新闻联播》固定且严肃的表达模式,不仅合理地对外表达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态度,还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二、“幕后”:融合新媒体的创造性
当前互联网开始加剧渗透到各个传播领域,它不仅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秩序,而且完全改变了舆论的表达方式。[4]因此,除了坚守“台前”,主流媒体还应该在“幕后”下功夫。《新闻联播》打造了《主播说联播》和《康辉的Vlog》这两个新媒体节目,同时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赋予了《新闻联播》这一严肃新闻品牌更多活力和创造性。
(一)放下演播稿:《主播说联播》
《主播说联播》于2019 年7 月29 日正式开播,每期视频的时长在2 分钟左右,是专门针对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出的短视频栏目,旨在用年轻人喜爱的通俗语言和传播方式来传递主流声音。截至2019 年11 月,该栏目在抖音平台上的播放次数已达到6 亿次,在新浪微博的话题阅读数量已达到26.7亿次。《主播说联播》一改以往新媒体节目“叠加而非融合”的旧思维,在内容选择、主播形象和呈现形态上做了全面的改变,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度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1.暖、热、新的新闻内容
在内容选择上,《主播说联播》突出暖、热、新的特点。暖,就是指“暖新闻”,“暖新闻”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能够在情感上影响更多的群体,同时也能够为社会传递更多的正能量,起到了“成风化人”的作用;热,就是指热点话题,《主播说联播》既讨论国家层面的热点话题,如中美贸易战和中国进出口博览会等,也讨论民生热点话题,如物价、就业、教育等,还讨论互联网上的网络舆论话题,如家庭暴力、校园安全、文物回家等,这种内容上的多样性充分考虑到了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实际需要,因此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新,就是指新鲜事,《主播说联播》每日更新,选择当天的新事件,讲述近期的新故事,保证了内容的新鲜感和连续性。
2.平、近、亲的新闻主播
在主播形象上,《主播说联播》突出平、近、亲的特点。平,指的是主播的语言平实,除了会用“拉黑”“比心”“回怼”“点赞”等网络用语,主播们还会根据内容灵活调整语音语调和情绪节奏,给观众以生活化的平实感和真实感;近,指的是主播与观众的距离亲近,《主播说联播》中主播占据了屏幕的整个画面,观看视频时有与主播视频通话的亲近感,而由此呈现出的更多主播细节也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亲,指的是主播动作表情的亲切,作为叙述人的主播和记者自身如果不能很恰当地使用人际传播的种种符号元素,比如手势和表情,就会对传播内容带来很大的影响。[5]在《主播说联播》里,主播们表情丰富、动作多样,无论是微笑着向观众“比心”,还是怒斥着拍桌挥手,都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感性的主播形象,比起“台前”的正襟危坐,一个敢怒敢笑敢言的主播更有人情味。
3.短、快、精的新闻形态
在呈现形态上,《主播说联播》突出短、快、精的特点。短,指的是节目时长短,《主播说联播》的节目时长保持在1 至3 分钟,这一长度满足了全媒体时代人们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取新闻的需求;快,指的是传播速度和节奏快,较短的节目时长要求节目必须做到快节奏和快传播,《主播说联播》通过快速的串联和过渡,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连接多条相关新闻,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表达最丰富的内容;精,指的是节目制作精良,虽然该栏目是在新媒体平台播出的短视频内容,但依旧保持了精良的制作水平,无论是在画面显示比例、背景音乐选择还是字幕呈现效果上,《主播说联播》都延续了传统主流媒体在视频制作上的精致和专业。
(二)走出直播间:《康辉的Vlog》
Vlog 的全称是Video Blog,即视频博客,指以个人为呈现主体,以其生活里的一段时间或某个事件为拍摄单位的一种短视频形式。[6]2019 年11 月11日至15 日康辉制作了8 期Vlog 视频,从“幕后”视角报道了习近平主席的出访活动,在微博上获得了超4000 万的播放量和超2.4 亿的阅读量。康辉用Vlog报道领导人的外交活动,不仅重塑了康辉的主播形象,也弥补了电视报道的不足,让“大国外交”不再遥远和神秘。
1.被重新定义的主播形象
Vlog 作为一种视频博客,其风格与制作者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过《康辉的Vlog》观众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主播形象。长期以来,“台前”的他们表情单一,“幕后”基本也很难被接触,作为“国家新闻发言人”,《新闻联播》的主播呈现高度的稳定性,他们被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7]从《主播说联播》开始,主播们的性格特点开始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康辉的Vlog》则将这种呈现变得更加丰富和具体。在《康辉的Vlog》中,他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发音,曝光自己的工间,插播自己录制《新闻联播》节目的画面,展现了一个谦逊、大方、敬业的“幕后”主播形象。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是品牌建设中最活跃、最醒目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素之一,他们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宣传、教育、沟通等重要使命,代表着国家媒体的形象和水平。[8]康辉“幕后”的新形象,让人们转变了对《新闻联播》甚至主流媒体的刻板印象。
2.“台前”节目的有效补充
《新闻联播》对领导人外事活动的报道遵循着相对固定的话语模式,而Vlog 可以作为对“台前”节目的有效补充。首先,在叙事视角上,《康辉的Vlog》从微观视角记录有关的外交活动,这一微观视角的叙事更加全面和丰富,让观众看到了电视画面以外的活动准备与布置等场景,弥补了传统外交报道与人民疏远的不足。其次,在叙事逻辑上,《康辉的Vlog》用零碎和随意的无逻辑叙事,让严肃的外交活动变得轻松和有趣起来,激发了普通人对外交活动的关注度。再次,在叙事内容上,《康辉的Vlog》突破了传统新闻的内容限制,加入了大量与当地人的交流和互动的场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还原了更加可亲可近的异国风情。
(三)融入互联网:公众号与抖音号
2019 年8 月,《新闻联播》相继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号,截至2019 年12 月31 日,《新闻联播》抖音号已拥有超过2226 万的粉丝并收获了5631 万人次的点赞。主动融入互联网、开通新媒体平台既是为了给自己的新媒体节目提供传播渠道,也是顺应媒体融合大趋势的必然选择,这一做法为媒体深度融合做了准备,为树立节目品牌打了基础,也为新媒体内容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1.为媒体深度融合做准备
最开始《主播说联播》主要通过“央视新闻”的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发布传播的,由于“央视新闻”的新媒体平台有大量的节目需要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播说联播》的传播效果,因此《新闻联播》开通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是中央电视台这一主流媒体进行深度媒体融合的重要体现,这有利于细化新媒体栏目、强化新媒体传播、专业化新媒体内容。
2.为树立品牌打基础
开通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有助于在全媒体时代更好地树立节目品牌。《新闻联播》不同于央视新闻频道的其他节目,它是以传播党和政府的信息政令和意识形态为主要任务的代表政府的媒介。[9]这要求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代表性,以节目为单位参与媒体融合,形成自己完整的全媒体形态,这对整合不同媒介的优势、形成全媒体品牌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3.为新媒体内容提供土壤
开通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也为《主播说联播》等新媒体栏目更好地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还为未来其他类型的新媒体产品的开发和制作提供了土壤。新的媒体产品必须依赖新的传播方式,而不同的新媒体产品也需要在适合自己的新媒体平台上传播,抖音作为一个专业的短视频发布平台为《主播说联播》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同时,《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基于微信传播特点和传播优势开设的《联播划重点》栏目,也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台前幕后”互动下的形象塑造
《新闻联播》的“台前”和“幕后”并不是割裂的,强化主流媒体的主流性与积极融入新媒体之间也并不矛盾。《新闻联播》在全媒时代的转型过程中实现了“台前”与“幕后”的平衡,在“台前幕后”的互动中新闻主播成为网络流量,新闻内容成为社会话题,而《新闻联播》也实现了全媒体时代品牌的重塑,成为媒体融合的典范。
(一)成为网络流量的新闻主播
在新浪微博上,话题“康辉”的阅读量已经超过3400 万次,关于康辉的各类话题都能够引起相当大的关注度,《新闻联播》的主播们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流量。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新闻主播确实是公众人物,[10]在全媒体时代,这群特殊的公众人物成为了连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键纽带。一方面,《新闻联播》的权威性和主导性给了主播们较高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另一方面,有着较高知名度和关注度的新闻主播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发挥自己的流量优势,通过塑造正面形象起到对《新闻联播》品牌的宣传效果。新闻主播是《新闻联播》的宝贵资源,在未来的主流媒体改革与建设中,还应充分发挥不同主播的优势,开发出更多有创意和特色的新媒体内容。
(二)成为社会话题的新闻内容
舆论话题可以成为新闻内容,新闻内容也可以成为舆论话题。《新闻联播》在“台前幕后”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导社会话题的舆论导向,同时通过报道方式和呈现形态的转变尝试将新闻内容变成社会话题,引起人们对国家各领域发展建设的关心和关注。“台前”是新闻内容生产的根基,新媒体节目没有“台前”这一根基,就不可能有导向正确、品质优良的新闻内容产生,就不可能产生基于新闻内容的社会话题。在以“台前”为根基的同时,还要以“幕后”为推动力,加强在内容形态和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助推新闻内容成为社会话题,让主流媒体引领舆论导向。在“台前幕后”的互动中,《新闻联播》兼顾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其新闻内容多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实现了舆论引领的目标追求。
(三)成为融合典范的《新闻联播》
今天的《新闻联播》已经形成了以电视节目为主体、以精品专栏为标志、以短视频栏目为着力点的多维立体的新闻品牌。首先,与新媒体相比,《新闻联播》在电视节目的制作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具备较强的专业性,这是其在全媒体时代创新发展的源泉。其次,发挥电视节目制作的优势,打造出一批具有优质内容且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节目专栏,这是全媒体时代转型发展的关键。再次,将传统优势与新兴技术相结合,推出《主播说联播》和《康辉的Vlog》等短视频栏目是《新闻联播》媒介融合的着力点。在融媒体时代,《新闻联播》作为权威官方媒体,能够顺应时代语境,对话语方式做出相应的转变与革新。[11]在坚持主流媒体舆论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加强了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的影响力,成为了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节目品牌,也成为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深度媒体融合实践的典范。
四、结语
主流媒体承担着政治宣传、文化教育、公共服务等重大社会责任,其新闻节目样态创新要对业界发展起引航作用,而不是忽视新闻传播发展规律进行盲目创新。[12]在全媒体时代,《新闻联播》始终坚持主流媒体的主流性,通过优化“台前”电视节目的“质”和“量”来强化主流媒体的主导权和主导力;同时,又在“幕后”下足功夫,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媒体节目,不断把媒体融合推向深入,实现了其节目品牌的多元重塑。《新闻联播》作为我国电视新闻界的领头雁和风向标,在守正的基础上,积极应对媒体格局的新趋势、新变化,创新求变,让40 年的品牌栏目在互联网时代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13]今天,媒介技术与媒介环境仍在不断发生变化,媒体融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应当继续“守正创新”,以更优质的内容、更先进的技术、更完美的形态引导舆论、服务大众。
注释:
[1]杨伟光.《新闻联播》20 年[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9:1.
[2]李进.媒体融合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传播[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78.
[3]叶子.现代电视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38.
[4]朱小翠.舆论的隐喻引导与组织认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77.
[5]崔林.电视新闻语言:模式、符号、叙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91.
[6]隋岩,刘梦琪.视频博客(Vlog)的内容特点及其治理[J].学习与实践,2018(11):61-67.
[7]周勇,黄雅兰.《新闻联播》:从信息媒介到政治仪式的回归[J].国际新闻界,2015(11):105-124.
[8]赵化勇.中央电视台品牌战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29.
[9]沈晓静.《新闻联播》的话语建构对新闻价值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39-45.
[10]康辉.承担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做中国电视播音、主持“国家队”[J].中国记者,2016(3):26-27.
[11]邓雅,周红莉.《新闻联播》话语方式的转变与革新[J].当代电视,2019(11):102-106.
[12]崔林,陈昱君,林嵩.“互动”与“亲民”:融合发展背景下主流媒体电视新闻的语态变革[J].新闻与写作,2019(11):22-28.
[13]陈剑英.融媒体时代《新闻联播》的守正创新[J].电视研究,2018(12):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