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开放式情境设计取点探析
2020-06-22李冬艳
李冬艳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设计时,教师需要有主体意识,围绕学生学习主体展开教学布设,以突显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要求。语文学科教学有自身特点,教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放权给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教学主体性,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一、设定选择性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需要深潜教材展开细致研读,为学生准备更多带有启迪的思考问题,以便成功激活学生阅读思维。在问题设计和投放时,教师需要有开放意识。首先要为学生设计带有梯度性的问题,观照不同群体学生的学力实际;其次是设计选择性回答操作方略,让学生自由挑选问题来回答,不仅体现学习主体性原则,也能够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最后是设定提问对象顺序策略,教师提问对象设定要体现由低到高的顺序,给不同阶层学生带来同样的学习机会。
教师为学生投放一组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自然会选择自己有把握的问题来解读,这无疑就是一种分层教学模式的运用,体现了开放性教学特点。例如,教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师先要求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然后给学生投放了一些思考问题,并要求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回答:为什么要借箭?诸葛亮到底神在什么地方?周瑜为什么要嫉妒诸葛亮?诸葛亮明知鲁肃是周瑜心腹,为什么还要鲁肃帮忙呢?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面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自主阅读和讨论学习,并很快就形成了问题答案。教师先提问后进生,然后是中等生,最后是学优生,因为是自主选择问题回答,大家都能够顺利完成问题解读。教师对学生阅读学习表现展开鼓励评价,课堂学习进入良性轨道之中。
学生有了问题解答选择权利,一般情况下会选择比较简单的问题来回答,教师在问题提问对象设计上体现了一定用心。先让后进生回答,能够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正确回答的机会,教师给出更多鼓励性评价,也能够促使学生建立成就感,这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有一定帮助。
二、发动质疑性阅读
“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教学情境设计时,教师不妨发动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质疑性阅读,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探究的机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个性阅读的规律,学生对文本阅读会产生不同见解,这是最为常见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更多阅读自主权,允许不同阅读观点的存在。让学生自主质疑性阅读文本,教师需要给出必要的诱导和启迪,以顺利激活学生阅读思维。
教学《景阳冈》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展开自主阅读,并将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或者是形成质疑问题呈现出来。学生快速行动起来,质疑问题不断涌现。例如,武松进店喝酒与打虎有什么关联?武松徒手打死猛虎,需要具备哪些能力?课文运用什么样的写法,表现武松英雄形象的?作者是如何刻画武松这个人物的?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如果说武松没有进店喝酒,还能够顺利打死猛虎吗?……学生质疑问题不断,设问角度也呈现多元性。为赢得阅读教学主动权,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典型问题,一部分由学生集体讨论解决;一部分由教师来回答。学生快速给出回应,开始对相关问题进行整合处理。特别是教师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进行评价,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
教师要求学生展开质疑性阅读,并对质疑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处理,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權利。教师要求学生评价老师回答问题情况,让学生承受更多心理压力,由此产生的学习促进动力是巨大的,对学生带来的影响也是多元的。
三、运用互动性媒体
多种媒体的助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运用媒体手段已经成为常态,为体现开放性教学特征,教师在媒体选择和应用时,要注意体现互动性,给学生更多参与权利,对课堂教学调度有重要意义。电子白板、网络、电脑等,都带有互动性功能,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即使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也能够追求互动效果,可以让学生参与课件的制作,为教师提供更多信息支持,也能够形成设计互动。
让学生参与媒体导学设计,学生参与热情更高,其助学效果也会更为突出,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直接参与的机会。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组图片,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文本阅读,自行选择契合性更高的图片,进行重点观察和学习。学生听说要参与图片的选择,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深入到文本展开自主研读学习,对图片进行筛选和甄别,很快就形成了学习共识。教师将学生挑选出来的图片进行重点处理,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结合文本内容介绍图片相关信息,课堂学习进入良性互动之中。课堂学习气氛和谐起来,教与学达成更多共识。
教师为学生准备丰富图片信息,要求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进行筛选甄别,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机会。学生选定图片后,教师给出确认和发动,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阅读感知,结合相关图片展开学习,可以获得更为立体的感知体验。多媒体应用中吸收学生意见,体现教学开放性。
四、投放自备性素材
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让学生自行展示自己准备的信息素材,这是最为大胆的设想。小学生搜集信息能力已经具备,教师要有观照意识,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多种信息的搜集和整合,以体现主体意识。教师不妨让学生课前将相关信息通过网络互动平台传递过来,在教学设计中积极采用,这对学生形成的学习激励会更为剧烈。学生手中也占有大量教辅材料,这是重要教学资源,教师要科学运用,让学生课前展开对应学习和梳理,形成信息支撑。
学习《杨氏父子》这篇简单的文言文时,教师课前为学生布设了信息搜集任务: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和手段,搜集整理《杨氏父子》相关的图文材料,可以直接信息共享,也可以形成读书笔记,准备参与班级展示互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提供的图文信息,要求学生直接展示信息素材。学生积极响应,课堂展示气氛浓重起来。有学生介绍作者刘义庆的,也有对《世说新语》这部书进行介绍的,还有学生展示翻译材料的,教师对学生信息搜集展示情况进行归结,肯定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阅读学习深入展开。
教师为学生布设信息搜集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展示信息素材,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学生不仅能够找到这些信息,还能够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这种先学行为,为阅读学习进一步展开奠定基础。
语文阅读教学启用开放性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学习之中建立学科综合能力。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选择思考回答、发动学生进行质疑性阅读、运用互动性媒体手段、让学生自备学习素材信息,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激励,由此建立起来的学科认知会更为深刻而多元。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徐庄实验小学(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