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2020-06-22孙克芹
孙克芹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典,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可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祖国文化的熏陶,提高其语文素养。在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中,应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多读、多探究,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深入感受古诗词的意境,这样才能提升古诗词教学效率。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在对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进行调查中发现,一些教师课堂中引入新课后便开始结合古诗词的内容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表面上,学生很主动地参与,兴趣也很高,但深入研究不难发现,一些学生对古诗词不熟悉,甚至还不会读,在讨论中只能附和其他同学,效果并不是很好。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也会吟”,诵读是学习古诗词最为重要的方法。
首先,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而正确朗读。如《夜书所见》中,“萧萧”“挑”“促织”“篱落”等字词,要求学生在读时借助工具查准字音,正确朗读;二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按诗词的节奏朗读。如《望洞庭》的朗读就需要按照4-3字的节奏朗读,此时,教师可借助幻灯片来帮助学生划分节奏,再引导学生节奏朗读;三是在读准的基础上要读熟。通过熟读而初步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同时,读的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如同桌互听互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纠正读音,如开火车读、分组读、群读,还可让学生默读、开口读。总之,要让学生多读。
其次,要让学生在读的时候了解作者,初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样才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如《望庐山瀑布》的朗读中,要对李白有所了解,要知道他的字、号,也要知道他有“诗仙”的美誉;又如《题西林壁》的朗读中,要知道这是作者游观庐山后所写。同时,也要结合诗歌的题目或曲牌名对诗歌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如《游山西村》的朗读中,可将其和《钱塘湖春行》对比,让学生知道都是记游类的诗歌,但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村民家做客。
二、精读诗文,理解诗意
理解诗歌的含义是学习诗歌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丢分现象,原因就是对诗意理解不到位。如《题西林壁》中“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中的“缘”是因为、由于的意思。如果学生对诗词中的字词的含义没有弄清楚,也就很难理解诗歌的含义。结合诗词课堂教学来看,大多教师还是习惯采用讲授的方式告诉学生诗词的含义,这虽然能让学生快速接受,但却不利于学生理解。
首先,在诗词教学中,针对诗歌的内容,要先引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弄清字词的含义。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为“到”或“往”,而“广陵”就是扬州;诗句中“故人”为“老朋友”,指的是孟浩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下”则是“顺流而下而行”,“碧空尽”是“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唯见”是“只看见”的含义。针对古诗词中字和词的含义,可先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己查询,和同伴交流,教师结合重点字、词进行必要的点拨。
其次,在学生掌握了字、词含义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学会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学会整体翻译。结合古诗词教学实践看,大多教师都喜欢用标准的翻译来代替学生的翻译,其实,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翻译。如《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可以翻译为“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也可以翻译“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在翻译中,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准确的用词概括,完整地表达即可。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逐字、逐词、逐句的读,读中翻译,翻译后再朗读,做到能将诗文和含义融合起来。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文以言志、文以抒情。古诗也好,词也罢,更多的是作者抒发情感、表达观点的一种载体,教学中所要做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诗词的含义理解,去感受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结合诗歌的内容来看,“故人西辞黄鹤楼”,点名了所要送的人、地点,而且明确这个地点是天下名胜,让送别显得愉快而不令人伤感。“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加上“烟花”,把送别的情境诗意化。“孤帆远影碧空盡,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已经走了,从“孤帆远影”即可看出,但他还依依不舍,还在目送远去的风帆,看着一江春水。虽然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却写得灵动飘逸,情感深挚而又不见伤感,言辞唯美而不浮躁,意蕴深远。
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教师不能越阻代庖,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合作交流,认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乡村四月》,前两句写景,所写为江南农村初夏时的田园风光,后两句则写农村农民繁忙的农事,写采桑养蚕和插稻秧,重点写劳动的繁忙和紧张,那么,作者的情感是怎样的呢?试问,如果是一个不关心农民生活,不了解农事的人是否能有如此细致的观察?自然不会。“才了蚕桑又插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农民很忙,却用了“才了”和“又”来表现农民的繁忙,整首诗语言平易,但处处可见诗人对农民的赞美之情。
四、拓展朗读,巩固提升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课后很少布置学生进行朗读,多是布置抄写或背诵任务让学生完成,这种任务学生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对诗歌的巩固效果也不甚理想。要让学生在学习诗歌后更好地巩固所学,首先还是得让学生多读,达到熟读成诵。拓展朗读的方式很多,比赛朗读就是不错的方法。诗歌教学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些小组能最先做到熟读成诵,给予相应的奖励,这种方式可较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借助QQ、微信等方式,通过建立微信小组学习群等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朗读放到群里展示,也可帮助学生制作一些诵读视频,在班级中展示。
其次,要注重课后拓展,帮助学生丰富体验。如送别类诗歌的学习,学习后可组织学生模拟送别的情境,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又如写景类诗歌的学习后,可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后和诗歌内容对比,说自己的感受。还可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朗诵比赛、创作比赛等,在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学习中也会更加积极。
课后以多样化的拓展活动帮助学生再次朗读,真正达到熟读成诵,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古诗的学习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切忌以讲授的方式进行,再让学生背诵,而应多让学生读,以读促学,真正提高学生古诗词的学习能力,让古诗词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云县杨集中心小学(22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