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豪杰:匠心筑就黄河测绘梦
2020-06-22关寒冰
本刊记者 关寒冰
滔滔黄河水,奔流万余里。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和谐,从传统治河到智慧治黄,这条河,流淌着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脉络。
在大河之南,一群黄河测绘人砥砺前行,以实干书写着治黄大业的经纬诗篇。其中,刘豪杰作为黄河测绘的技术领军人,从业37 年来矢志不渝,用坚实的双脚乘波踏浪保障大河安澜,以灵巧的双手锐意创新、弄潮争先,先后主持完成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级重点水利工程的测量工作以及重大流域基础性测绘工程,影响和推动着黄河测绘事业的发展。
实践创新露头角
“一杆标尺半袋粮,天作棉被地当床;三棱尺,小笔尖,一米桌前测地又量天”是传统测绘的真实写照。步入20 世纪80 年代,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逐步开启了我国测绘技术的现代化进程。乘着时代的东风,自同济大学测量系测量专业毕业的刘豪杰壮志满怀,进入了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测绘信息工程院(以下简称黄河测绘院)。
“先到基层,好好历练一番!”领导殷切的目光让这个全院唯一的大学生心头沉甸甸的。随后的一年间,刘豪杰风雨兼程、涉水跋山,辗转于晋、鲁、陕、甘测绘一线。山河壮兮吾探索,一路上前辈们倾囊相授;探索艰兮众蹉跎,不改的是队员们的以苦为乐。黄河测绘院传承半个多世纪的优良传统,为他日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基色。
1986 年,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工作启动,刘豪杰连续5 年深入平均海拔4200 米的青藏高原开展测绘。初到高原,高寒、缺氧、日晒强烈让刘豪杰整整脱了三层皮,一张脸粗糙黝黑,一双手皴裂暴皮,更勿论时时相伴的胸闷气短、头痛欲裂。“当时,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测量点之间距离遥远,我们几乎都是在马背上作业。”
恶劣环境使得项目开展困难重重,却并未让这位80 年代的天之骄子心生退意。相反,在广袤高原上迎朝阳踏晨露、披晚霞借星光,一股旷远的豪情在刘豪杰的胸中激荡,更催生着发展技术、改进装备的信念萌芽破土。他积极思索,提出并主持开展了EDM 测高试验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该工程超前期规划三等水准测量,解决了困难地区直接等级水准无法施测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大大减轻了作业人员劳动强度,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规划测量出了一份大力!
刘豪杰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测绘信息工程院党委书记、院长、总工程师,多年来凭借精湛的专业技术、丰硕的学术成果,先后荣膺“全国水利勘测设计行业优秀中青年技术人员”“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河南省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入选水利部“5151 人才工程”部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测绘学会理事、河南省测绘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测绘制图技术由手工作业向数字化制图转型。刘豪杰作为技术负责人,每天加班加点,坐在计算机前反复推敲。回忆起那段日子,他笑言“睁开眼,是程序、代码,合上眼,是标准、规程”。这场从无到有的探索彻底改变了传统制图生产工艺,使治黄测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黄河测绘院也成为了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行业先行者。由刘豪杰主持完成的“AutoCAD 下规范化数字地图生产软件的开发和应用”“黄河流域治理与开发系列图计算机辅助制图”“黑河流域系列数字地图研制”等课题均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他所领导的团队也分别获得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南省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彼时的刘豪杰已然成长为黄河测绘院技术团队的核心力量,荣誉纷至沓来,他却风轻云淡,因为在他看来,黄河测绘信息化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信息化治黄创佳绩
21 世纪初,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全力建设好“三条黄河”的新理念,拉开了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转变的时代大幕。
“数字黄河”可视为计算机中的黄河,其建设运行离不开地理信息的支撑,为了避免地理信息数据的重复采集和地理信息功能的重复开发,黄河基础地理信息平台应需而生,与“数字黄河”工程同步建设,刘豪杰被委任为系统建设的主要负责人。
彼时,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几乎没有可参考的经验,刘豪杰与建设团队夜以继日地梳理思路、琢磨方案,经过一番条分缕析,逐步理清了平台的建设目标、原则、内容,以及建设范围和应用服务方式,审查了有关设计报告和技术文件,编写了《“数字黄河”地图图式》,为平台建设提供了依据。该平台包括地理信息标准、基础地理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基础地理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4 个部分,采用数据层、中间层和应用层三层结构搭建,集一体化数据编辑、多源数据集成、COM 组件、Web-GIS、三维GIS、中间件等技术于一体,实现了对黄河基础地理信息的存储管理、发布显示、三维仿真等操作,为治黄工作提供了全面、可靠、标准的黄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刘豪杰因此荣获“‘数字黄河’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刘豪杰把“创新”的实质归结为“洞悉行业现状,深挖用户需求,破解瓶颈难题”。2007 年,他把目光投向了黄河流域高程系统。“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技术水平所限和执行的测量规范不同,加之引测方法的差异,当时的黄河流域采用的高程基准面较为混乱,高程系统间的差值变化无常,从而给诸如流域整体规划、水位高程预报、灌区布置等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严重影响和危害,因而黄河流域的高程基准面亟待统一。”
刘豪杰提出了“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统一平差、精度均衡”的原则,通过建立黄河流域高程控制网,联测水利工程基点、水文站、水位站基点高程,找出原测高程与本次联测高程之间的转换关系,建立高程信息系统,以实现黄河流域高程系统的统一。
两年间,从任务书、工作大纲、设计书的起草,到外业标志布设、观测,再到内业数据的概算、平差等,刘豪杰都亲力亲为,确保每一个环节的作业质量。项目成果投入使用后,为黄河的规划与治理提供了测绘保障,为黄河的水行政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为黄河中下游防汛工作提供了测绘基础资料,为流域内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了统一的高程成果。
多年来,刘豪杰主持完成了黄河小浪底外部变形观测、黄河流域数字地形图编制、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应用研究、黄河大地水准面精化研究等包括国家级在内的诸多科研项目,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奖、全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河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计算机软件奖、河南省测绘科技进步奖、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进步奖等奖项。令人瞩目的成绩让刘豪杰成为了业界认可的“技术引路人”“设计大师”,亦使得黄河测绘院在专业领域具备了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
创新引领绘蓝图
2019 年春节刚过,走马上任黄河测绘院党委书记、院长的刘豪杰开始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方向:稳定发展传统测绘业务,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航空摄影业务,加快推进遥感应用;大力推进地理信息业务,加快形成品牌产品;不断扩大相关多元化业务,拓展发展空间。
在他的引领下,黄河测绘院充分利用时空信息大数据的技术和平台优势,紧盯国家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水利行业强监管、生态环境治理等重要举措,结合专业优势,不断抢抓发展机遇,在洪水风险图编制、管线探测和土地规划等方面的业务都得到了稳步发展,对测绘院的转型升级形成强劲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刘豪杰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从顶层设计开始,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奖励申报管理办法》等制度,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同时,正在主持国家研发课题“长距离线性工程一体化智能检测技术与装备研发研究(2018YFC0406904)专题1‘基于时序InSAR 的线性工程变形观测技术研究’”的科研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三维协同设计、数字咨询、遥感与地理信息等业务能力提升,开展天空地一体化技术体系建设,推进激光点云数据融合技术、无人机飞行方案与像片控制优化技术等研究项目,引进了无人机激光雷达系统以及倾斜摄影测量系统,全面提升测绘高新技术应用水平,提高测绘作业效率和服务能力。
“全院上下正唱响着同一个主旋律:凝智聚力,共图发展。”刘豪杰自豪地说。
2019 年9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19 年1 月,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要求尽快补齐信息化短板,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提档升级,以水利信息化驱动水利现代化,为新时代水利改革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这是机遇,亦是挑战!面对开拓的重任,刘豪杰深刻地思考着。“为补齐治黄信息化短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有的黄河测绘成果还需在覆盖范围、成果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有所规划和行动,以起到更好的支撑和服务作用。尤其是随着国家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日益重视、黄河地理信息在治黄应用中的广泛渗透,治黄信息化工作对地理信息的权威性、安全性、易用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在地理信息服务模式上有一定创新。”
未来,黄河测绘院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测绘地理信息获取与服务手段,在黄河流域布好网、定准位、测好图、摸好底、服好务,建成覆盖范围全、现势性强、数据内容丰富、服务方式先进的黄河地理信息资源库与服务体系。同时,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重点任务开展基础信息采集和调查工作,为推进黄河流域河湖健康、黄河文化传承等工作提供专题信息支撑和保障。
刘豪杰充满激情地展望道 :“围绕新时代治黄战略需求,依托新一轮信息化革命,黄河测绘人将站在历史、科学的高度,用系统的思维看待新时期治黄测绘任务,为早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贡献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