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2020-06-22邹剑秋王艳秋柯福来
邹剑秋,王艳秋,柯福来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
高粱是世界上第五大谷类作物,播种面积超过4 000 万公顷,抗旱、耐盐碱和瘠薄土壤,具有在恶劣的环境下生长的能力,被视为干旱和盐碱土壤农业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主要作物。高粱在我国有5 000 年的栽培历史,以用途多样著称,具有食用、酿酒、饲用、能源、青贮用等多种用途,曾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939 万公顷(1952 年)。随着淡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需求的不断增加,边际农田利用的增多和全球气候变暖,产量高、耐干旱、耐盐碱的高粱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高粱生产,对于提高我国高粱产品竞争力,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高粱生产现状
1.1 面积与产量变化
2011-2018 年高粱种植面积有一定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国家统计数字看,2011 年高粱种植面积仅50.02 万公顷 ,2012 年高粱种植面积有所增加,达到 62.31 万公顷,2013 年高粱种植面积58.23 万公顷,2014 年高粱种植面积又有所增加,达到61.92 万公顷,至2015 年,受进口冲击,高粱种植面积明显下降,仅为57.4 万公顷。2014-2015 年虽然大量进口高粱使得农民种植效益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但是由于受国家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面积以及玉米价格调整等因素影响,高粱种植面积增加较快,2016 年高粱种植面积超过 60 万公顷,达 62.52 万公顷,基本与 2012 年持平;2017 年,由于高粱主产区春旱严重,实际收获面积63.41 万公顷。2018 年,受反倾销调查影响,高粱种植面积有所增加,达到72 万公顷。受各种因素影响,有一些面积未统计,所以,实际高粱播种面积要比统计数据高。虽然高粱播种面积变化较大,但其在粮食作物种植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比较稳定,一直在0.35%徘徊。尽管高粱种植区域不断被推向干旱、盐碱、瘠薄地区,但由于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提高,全国高粱平均单产仍稳中有升,由 4 099 kg·hm-2提高到 4 791 kg·hm-2。总产量随播种面积变化,有一定波动,2018 年总产量最高,达到345 万吨(表1)。
表1 2011-2018 年全国高粱面积、产量和单产Table1 Sorghum area,total yield and per unit area yield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18
1.2 主要分布区域
“十二五”以来,国内高粱生产的总体格局保持稳定,以北方高粱生产区及西南高粱生产优势区为主导,华北、西北高粱生产区为补充的高粱生产格局。北方高粱生产区主要涵盖吉林、内蒙古、辽宁和黑龙江,占全国生产面积50%以上;西南高粱主产区包括四川、贵州和重庆,占全国生产面积的30%左右。华北、西北的山西、河北、甘肃、陕西、新疆和山东占全国生产面积的15%~20%。
1.3 高粱生产成本与效益
1.3.1 生产成本与成本结构
高粱种植成本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费、人工费用以及地租等其它费用。由于各地发展水平、栽培品种不同,种植成本差异较大,例如高粱种子,普通粳高粱品种种子价格较低,平均450~750 元·hm-2,糯高粱品种成本较高,平均750~1 000 元·hm-2左右。根据化肥投入量差异,化肥成本在2 250~3 000 元·hm-2之间变化;机械化作业费为450~3 000 元·hm-2。由于机械化水平高低不等,人工费用变化较大,在机械化水平较高地区人工费用较少,仅为750 元·hm-2,机械化水平较低地区,人工费用成本较高,最高可达3 600 元·hm-2;地租费用为 6 000~9 000 元·hm-2。因此,如果是自有土地,机械化程度低时,生产成本为 9 900~11 250 元·hm-2,机械化程度高时,生产成本为7 200~8 550 元·hm-2;如果是租赁土地,成本则会增加6 000~9 000 元·hm-2。
从高粱生产发展趋势上看,逐渐从零散化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方向发展。对于自有土地高粱生产而言,机械使用费的比重最大,其次为人工费,二者均超过总成本的3 成,其次为复合肥,占21%,农药、种子的费用较低,均在8%以下(表2)。对于规模化高粱生产而言,地租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比重最大,超过50%,为53%;其次是机械化作业费、化肥均为18%;人工费用、种子、农药费用较少,均在5%以下(表2)。
表2 高粱生产成本结构Table 2 Structure chart of production cost of sorghum 单位:%
1.3.2 国内高粱价格变化
2013 年上半年,国内高粱价格达到近年高点,粳高粱 3.1 元·kg-1,杂交糯高粱 4.5 元·kg-1,常规糯高粱6 元·kg-1左右。2013 年下半年由于高粱进口量增加及新高粱上市,粳高粱价格逐渐回落至3 元·kg-1左右,杂交糯高粱回落至 4 元·kg-1,常规糯高粱仍维持 6 元·kg-1。2014 年、2015 年高粱进口剧增,高端酒价格下调;尤其是2015 年下半年,进口高粱是国内高粱生产量的3.9 倍,严重冲击了国内高粱市场,高粱价格迅速下降;至2015 年,粳高粱价格基本在1.7 元·kg-1,较最高价下降了45%;杂交糯高粱2.5 元·kg-1,下降了44%;常规糯高粱3.5 元·kg-1(茅台原料订单生产除外),下降了42%。2016 年,由于进口高粱数量下降,高粱价格有所回升,粳高粱价格1.90 元·kg-1,杂交糯高粱 2.2~3.0 元·kg-1,常规糯高粱 4.0 元·kg-1,部分订单生产糯高粱可达7.0 元·kg-1(表3)。2017年,国内高粱价格较2016 年略有上涨,平均上涨0.1~0.12 元·kg-1,但总体走势比较平稳。
1.3.3 国内高粱产值和效益
不论是自有土地还是租赁土地,产值和收益均在2013 年达到最高点。2013 年后,受到进口高粱冲击,国内高粱价格下降带来高粱产值的迅速下降,2016 年、2017 年收益有所增加。自有土地高粱生产利润也表现迅速下降再小幅回升的变化趋势,2013 年的利润最高,其后迅速下降,2016 年和2017 年缓慢回升。至2017 年自有土地高粱生产利润虽有回升,也仅有2013 年的47.8%。对于租赁土地的高粱生产者而言,2013 年之后利润出现负增长,直至2017 年才实现盈利(图1)。
图1 近年高粱生产利润和收益Fig.1 Profits and incomes of sorghum p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1.4 我国高粱进口情况
1.4.1 我国高粱进口量
2012 年以前,我国高粱进口量很少,往往不足1 万吨。从2013 年开始我国高粱进口贸易突然活跃,高粱进口呈现井喷式增加,2013 年为107.8 万吨 ,2014 年 达 到 577.57 万 吨 ,2015 年 更 是 达 到1 070 万吨。2016 年进口增加势头回落,全年进口量降至664.75 万吨,较2015 年减少37.9%。2017年进口下降势头有所减缓,但全年累计进口仍达505.7 万吨,占全国谷物总进口量的19.8%。2018年进口量364.94 万吨,与 2017 年相比,下降27.8%。我国高粱进口自2014 年以来一直高居世界第一位(图2)。
图2 2011-2018 年我国高粱进口情况Fig.2 Sorghum import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18
1.4.2 我国高粱进口价格
目前中国高粱进口的主要来源国为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的进口量占全部进口量的99%以上,其它国家只有零星进口。2013 年之前,美国进口高粱的数量极少,绝大部分都来自澳大利亚;自2013 年以后,美国高粱以其价格优势迅速打开我国市场并占据较大份额,至2017 年,美国高粱占进口高粱的份额超过90%,达到93.7%;由于美国低价的拉动,澳大利亚进口高粱的价格也明显下降,至2016 年两国进口高粱的价格基本持平,2017 年澳大利亚进口高粱价格略有回升,但进口量明显减少,仅占全年进口量的6%。2018 年,受高粱贸易救济调查影响,美国高粱进口量有所下降,澳大利亚高粱进口量迅速增加,2018 年前7 月,澳大利亚高粱进口量占比9.92%,接近10%,2018 年进口高粱364.94 万吨,比2017 年下降了27.8%。
2011-2018 年,高粱进口价格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13 年平均进口价格最高,为2.09 元·kg-1,2014 年平均进口价格下降幅度较大,仅为 1.73 元·kg-1,2015 年高粱平均进口价格小幅回升,2016 年后高粱平均进口价格降幅较大,至 2017 年,平均价格仅为 1.33 元·kg-1,2018 年进口高粱价格明显回升,平均为1.59 元·kg-1(美元汇率均按照统计数据截止日期汇率计算),上述价格为CIF 价格,如果加上关税和增值税,至2018 年底,进口高粱的完税价格1.80 元·kg-1,平均较国内高粱价格低0.50 元·kg-1左右(图3)。
我国高粱出口一般仅有几千吨,到2015 年才增加到1 万吨以上,之后逐年稳步增加,到2017年,出口高粱达到4.14 万吨,但也只是当年高粱进口量的0.8%。
图3 2011-2018 年我国高粱进口价格Fig.3 Sorghum import price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18
1.5 我国高粱市场消费总量、高粱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比例
由图4 可以看出,2011 年全年高粱消费量205.1 万吨,2012 年开始,由于国内玉米等饲料粮价格走高,高粱作为玉米的替代品,开始进入饲料加工领域,国内酿造业、食用米业也陆续使用部分进口高粱替代国产高粱,国内高粱消费量迅速增长,2013 年全年高粱消费量达到396.95 万吨,其中进口107.8 万吨,占市场供应量的27.2%;2014年,高粱消费量进一步提高,达到866.09 万吨,进口高粱占国内高粱市场供应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66.7%;高粱消费量从2011 年的205.1 万吨,一路攀升到2015 年的1 345.19 万吨,是2011年的6.56 倍,进口量占比达到创纪录的79.6%;2016 年虽然国内消费量和进口量迅速回落,但总量仍达到963.3 万吨,占比69%;2017 年的进口量和2016 年相比略有下降,但仍占国内生产量的64%,2018 年高粱进口量占比将小幅下降,达到51.4%,从 2016 年开始,消费量逐渐下降,2018 年,为 710 万吨(图 4、图 5)。由图 5 可以看出,2011 年时,国内高粱消费总量几乎全部来自国产高粱,2012 年以后,国产高粱的比例逐渐下降,由2012 年的96.7%持续下降到2015 年的20.4%,之后逐渐回升,到2018 年,由于进口高粱大幅度减少,国产高粱占国内高粱消费总量重新占据主导位置,达48.6%。预计2019 年持续下降,达到85%以上。
图4 2011-2018 年国内高粱消费总量Fig.4 Total domestic sorghum consumption from 2011 to 2018
图5 2011-2018 高粱进口量占国内消费量比例Fig.5 Sorghum imports as a proportion of domestic consumption from 2011 to 2018
2 我国高粱产业发展趋势
2.1 高粱生产向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转移
鉴于高粱具有抗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等多重抗逆性,种植区域逐渐由生产条件较好的平肥地向生产条件较差的干旱、半干旱、盐碱、瘠薄地区发展,这些地区发展高粱生产比玉米、小麦等作物效益更高。
2.2 高粱种植面积将保持稳中有升
受农业供给侧改革、镰刀弯种植结构调整拉动,使非玉米种植优势区的玉米大量调减,同时高粱价格长期相对稳定且高于玉米,具有价格优势,高粱种植面积将稳中有升。
2.3 机械化程度和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品种选育水平、栽培技术的日趋提高,加之劳动力减少,国家对合作社、种植大户的补贴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流转土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高粱生产越来越多,高粱生产成本将明显降低。
2.4 专用化、订单化生产比例将进一步扩大
企业对品牌、产品质量要求不断提升,高粱生产目的由单纯增加籽粒产量向优质、专用产品发展,高粱规模化订单生产越来越受到重视,订单生产不仅保证了高粱种植户的收益,也保证了企业生产的质量稳定和提升。
2.5 青刈、青贮高粱发展前景看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量和品质要求不断扩大,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而草场资源缺乏、优质饲草短缺及结构单一,已成为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限制因子。饲草高粱、甜高粱生物产量高、抗旱性好,含糖量高、适口性好,适宜在干旱、半干旱、盐碱、瘠薄地区种植,节水高产的优质农田饲草,既可青刈,又可青贮,需求量将不断加大。
3 中国高粱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3.1 现有品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高粱生产区域广,生态条件复杂,栽培方式多样,用途广泛,因此对品种的适应性、专用性要求较高,目前现有的高粱品种无法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高粱品种在示范推广等环节仍然存在盲目跨区推广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大力引导和有效管理。
3.2 高粱生产科技含量需要提高
减施农药、化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我国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出的新要求。当前高粱生产中尚未充分利用高粱节水耐盐碱等潜能,水肥利用效率低,机械化水平仍需提高。高粱生产力水平从根本上说是高粱生产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我国高粱生产的科技水平还十分有限,生产者的科学生产意识和水平亟待提高,综合竞争水平相对较低。
3.3 高粱产品用途单一,市场拉动力不足
高粱种植受单一的酿酒行业限制,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市场拉动力不足,影响高粱产业发展。而在饲用方面,诸多饲料厂家对用高粱加工饲料认识不够,缺少上规模的龙头企业带动。目前高粱的深加工和多用途综合利用价值未得到充分开发,是高粱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高粱加工产品种类较少,未能开发利用好其营养保健功效。
3.4 进口量持续高位运行,影响国内高粱市场稳定
大量进口对国内高粱市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冲击,使价格出现波动,影响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第二,进口高粱多为饲用型高粱,却被很多酿酒企业用做酿酒原料,给白酒质量带来不利影响;第三,大量进口高粱在打击我国高粱生产的同时,可能会使我们受制于进口原产国,从而影响我国相关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3.5 政府相关政策支持缺乏
高粱产业链条整体缺乏资金及政策支持,尤其高粱种植不能享受与其他作物同等待遇的补贴政策,影响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4 发展措施与政策建议
高粱不是我国大宗优势作物,但是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盐碱、瘠薄地区,与其他作物比较,种植优势明显,在一定层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更是我国优质名优白酒、酿醋产业不可或缺的作物。以产业需求为目标,进行区域优势发展,拓展产业链,对于丰富种植业结构,保证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安全和相关产业发展,助推扶贫脱困,具有重要意义。
4.1 长期经费支持,稳定学科队伍
围绕科研及生产优势地区,依据区域特点给予长期政策性稳定资金支持,避免人才流失,资源流失,集结、稳定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学科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2 充分发挥传统育种优势
传统育种虽仍然有效,但缺乏立项竞争力,应加强对高粱传统育种技术研究的资金、人才支持,有效发挥传统育种技术在资源创新、保护、品种选育优势,在项目设置上加强传统育种与分子生物技术的融合,不分高低,不各自为战,优势互补。
4.3 加强高粱产业政策倾斜
高粱生产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建议国家对高粱主产县加强政策倾斜,使高粱与大宗粮油作物享有同等的种植补贴、税收、贷款政策,保障高粱生产积极性,保护种植者利益,促进脱贫致富。
4.4 夯实加工产业基础,提升高粱自我消化能力
产业能否发展,关键看企业能否发展。要积极鼓励把粮食产业做大做强,扶持发展以高粱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高粱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拉动高粱产业稳定健康发展。
4.5 产学研相结合,促进高粱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科研方面,建议针对高粱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育种方面,从应用常规育种、分子辅助育种、单倍体育种等多种手段开展高粱育种工作,提高育种质量,加快育种进程。在高粱栽培方面,要以对当前生产上应用广泛或应用前景较好的高粱品种为重点开展生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总体上要向适宜机械化、轻简化、减少环境污染、护地养地等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4.6 在科研方面抓住高粱生产关键问题,发挥高粱自身优势
高粱作为重要的酿酒原料和粮饲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生产中有时会存在对土壤前茬作物除草剂残留较为敏感、播种时节遭遇干旱逆境出苗难等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高粱生产的关键环节和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调控措施是高粱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如何发挥高粱抗逆性好,光合能力强、再生能力突出等优势,在不同生态区开展品种适应性筛选和抗逆性试验,发挥高粱自身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边际土地也是高粱产业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