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寻找《若我归来》有缘人的故事
2020-06-22陶晨谢中画
文|陶晨 谢中画
本刊上一期刊登的诗歌《若我归来》(欣赏诗歌请扫描文中二维码),引发了医护人员及普通百姓的强烈共鸣。《若我归来》是为了致敬最美逆行者而写,没有豪言壮语,却激荡胸 怀。
编辑部为了取得《若我归来》原作者左远庆老师授权刊登,颇费了一番周折,而正是这焦虑的寻找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挖掘出的细节,让我们了解到这首诗歌创作幕后的精彩。现在,我们就为大家讲述这个跨越长江,连接南京、广州、北京、上海等多座城市的有缘人的故事。
01 奚美娟老师手抄《若我归来》朗诵稿并录了好几遍
3月初,《若我归来》这首诗在全国众多媒体平台以及微信朋友圈中热传,3月6日晚上,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顾问、“美滋润心”专项基金创始人余慧文老师在一个微信群第一次看到了这首诗,于第二天上午转发到各群,其中一个群的群友,著名表演艺术家奚美娟老师看了诗后立即回复了一条信息:“余老师,这首诗写得真好,好想有机会读一读。”群友们纷纷鼓励奚老师朗诵这首诗,余老师回复道:“(这首诗)看了就很感动,大家都会掉眼泪。您朗诵一遍吧,我们帮您转发。”当天晚上奚美娟回复信息答应第二天来朗读,余老师发言:“现在是抗疫胜利前的黎明,大家还要有点耐心。这些医务工作者责无旁贷走上前线,又能用平常心回归。我想用声音的力量帮大家安下心来度过最后一段时刻。谢谢奚美娟!”3月8日妇女节,奚美娟朗读完成后请上海戏剧学院的马聪老师帮忙配上背景音乐,再制作成H5微信链接发到群里,群友们纷纷点赞评论,“没有豪言壮语,却触人泪点。”“诗歌写得好,朗诵后更具动感。”之后的几天里,奚美娟老师又录制了好几遍朗读的音频,并在3月11日,以自己和儿子的名义捐款5万元,定向用于上海援助武汉金银潭医院医疗队。
3月9日,笔者看到余慧文老师发到“美滋润心”群里的奚美娟老师的朗读版《若我归来》,深受触动,并推荐给了编辑部的同事。3月10日,笔者拨通了余老师的手机希望能够联系上原作者,诗人左远庆,希望得到他的授权后刊登在2—3月合刊上。我们原以为余老师能联系上左老师,没想到余老师也在通过最早看到这首诗的微信群急切地寻找他,希望得到原创作者授权奚美娟老师的朗读版本。
02 3月11日,奚美娟老师在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爱心窗口填写捐款登记表
03 诗人左远庆
04 周元平医生获得中国好大夫峰会“年度好大夫”称号
于是,编辑部好几位记者编辑同时通过多个渠道联系诗人及修改者周元平医生。3月9日,笔者通过在微信中标题搜索“《若我归来》”,找到于3月4日较早发布这首诗的微信公众号——中国诗歌学会,便立即通过微信评论留言和邮件联系,第二天,笔者又多次拨打中国诗歌学会办公室电话,可能由于特殊时期等原因电话始终无人接听,留言和邮件当天也未得到回复。10日一整天,我们等待中国诗歌学会回复的心情显得有些焦急起来。那天晚上,笔者多方查询后获悉诗歌的修改者周元平医生是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肝病中心的主任医师。当晚,同事小谢马上通过南方医院官网查到了周元平医生的相关信息,以及感染内科的联系方式,但当时已是晚上10点,电话无人接听。
3月11日早上,小谢又拨打了南方医院感染内科随访办公室电话,确认了周元平医生就在这个科室,后经过多番联系查询,中午前,小谢和周医生终于通上了电话。周医生感到非常惊喜,他和小谢讲述了修改这首诗的原委。
周医生说,《若我归来》最初是一个大学同学发给他的,作为医护人员,他阅读后感触很深。他和诗人左远庆素昧平生,曾通过百度搜索,以及向南京的同学、朋友打听,都未能联系到左老师,最后才冒昧对这首诗个别处做了修改,希望更加符合医护人员的感受,并唤起医护人员的关注。周医生了解到左老师是南京市慈善总会的慈善志愿朗诵会成员,这个信息给笔者找到诗人又多了一条线索。
3月11日中午,小谢电话联系南京市慈善总会。通过几轮沟通,终于确认了左远庆系该慈善总会义工队成员,最终通过南京市慈善总会的工作人员,获得了左老师的电话号码。下午3点,小谢拨通了左老师的手机,道明前因后果,左老师欣然答应了本刊对《若我归来》这首诗的刊载许可,并简述了创作经过。
原来,左老师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朋友间的一次聊天,以及武汉“90后”护士“出征”时的光头照,当时心里有说不出的复杂情绪,于是他揣摩医护人员的心态以第一人称进行创作。左老师说:“我舍下一切口号式的语句,走口语化朴实无华的路数。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2月19日下午,左老师刚刚完成《若我归来》诗歌创作,2月20日一早“吟长江诵金陵”平台即推出了由杨薇老师朗诵的作品,没有想到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喜爱,转发甚多,阅读量迅速增长。当晚他就接到了河南卫视导演的电话,邀请南京扬子江朗诵艺术团的4位老师集体朗诵这首诗歌,并于第3天完成了“云”视频录制。如今,《若我归来》已经在大江南北广为传颂,对于这首诗的走红,左老师直呼想不到。
左老师是一个非常随和而又随性的人。他大学读的是水利工程专业,后来从事装饰工程,但他从大学期间就坚持写作的爱好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写作了十多首相关的诗歌,包括《武汉,我们永远在一起》《一张天下最美的脸》《疫情来袭2020》等。
正因本刊编辑部分别与左元庆老师和周元平医生取得联系,也促成了跨界、跨地域的两人的“第一次空中握手”。
寻找《若我归来》作者的整个经历,使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产生深深共鸣的有缘人在网络相聚相识。在这场对抗疫情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让我们用轻柔的诗句抚触伤口、安顿心灵,共同记住那一张张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医护工作者的面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