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下公益组织有效性提升刍议

2020-06-22苗青朱思丞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至爱 2020年4期
关键词:善款慈善口罩

文|苗青 朱思丞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苗青 教授、博士生导师

朱思丞 硕士研究生

疫情暴发以来,我们以举国之力开展抗“疫”工作,公益慈善力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次疫情是对发展成效的严苛检验。目前来看,公益组织的表现有可圈可点之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疫情中的公益组织面对有效性的质疑,接下来要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眼去解决。

底层准备

在疫情初期,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反应速度并不慢,但却产生了部分后续执行上的混乱与无序。大多数的公益组织应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缺少应急管理机制,也缺乏足够的后续跟进的底层准备。快速的反应是公益组织的本能,而后续的跟进执行则对组织的运作和管理方面的准备提出考验,比方说,如何持续有效动员内外部力量、是否有长期抗“疫”的制度保障等。应急管理体制的缺失和准备的不足,导致公益慈善组织在短时间内妥善安排工作流程十分困难,也难以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不掉链子。功夫应下在平时,面对百年一遇的全球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平时没有考虑到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应对,这次想做好就要付出一定代价。

疫情捐赠信息公开与监督

这次疫情释放了中国的爱心力量,社会捐助热情高涨,形成了汶川地震以来最大规模的慈善捐赠,公众也前所未有地更加关心善款的使用。总的来说,疫情捐赠信息公开与监督做得还不尽如人意。事实上日常公示和更新善款资助项目的进展,应当是公益组织的“常规操作”。每一分善款都不应该被辜负,做好项目公示和财务公开,应该是公益组织始终坚持贯彻的原则。公众若能有效查看捐款的情况,了解捐赠物品的去向,对于提高公益组织的公信力是十分有利的。

信息化建设

此次疫情揭示公益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十分必要,公益信息化改革需提上日程。实践中已然证明,互联网技术为防疫工作带来显著的便利性。公益组织要认真关注和思考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工具,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优势,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团队协作的效率,也能删繁就简,与公众、社区和其他社会力量,进行高效、透明的沟通与合 作。

提升专业性

疫情下的公益慈善组织参与抗“疫”,要讲究专业性的提升。微观而言,要求公益组织聚焦自身的专业领域,发挥自身优势。而从宏观视角来看,则要求行动结果契合社会资源的最优分配,从快速解决疫情的角度来看是积极的、有贡献的。

对于大多数的公益组织来说,不管自己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做好,会本能且迅速地在专业战线上采取行动,也就是想办法筹集抗“疫”物资。筹集与分配物资并非所有公益慈善组织的核心优势,对于广大中小公益组织机构来说,与其执着于为前线医护人员提供物资及援助,不如把目光放在自己更为熟悉、专业的领域,比如关注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机构,可以关注弱势人群在疫情期间的困难和需求,是不是可以帮他们解决一些困难,能不能提供心理关怀。这样的抗“疫”行动,更贴近民众,也更能发挥自身价值。

整体来说,公益组织的参与贡献,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做的事情效果如何,以及帮助了多少人,值得每一个公益组织进行自我考查。拿口罩筹集来说,公益组织在进行口罩采购时,要充分关注口罩质量及来源地,也要反思这笔采购费用用在别处效益是否更高。此外,购买口罩采取抛开以效率为前提的“一拥而上”,事实上只会加剧公益慈善组织间的同行业竞争,进而导致口罩的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因此,当采购口罩非自身所长时,适时退出,将此事交给更擅长的公益组织去做,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呼吁临场坐镇的“指挥官”

当突发事件来临,呼吁一个强有力的慈善行业协会来进行领导。能有一个临场坐镇的“指挥官”,对内整合公益慈善行业组织,对外充分衔接资源,引导各公益组织各司其职、各守其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公益慈善界的广泛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广泛地探讨和尝试。

希望疫情之后,能够发展出更多成熟的公益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解决社会问题、帮扶弱势群体、推动社会治理中,成为一股非常柔性和具有建设性的力量。

猜你喜欢

善款慈善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慈善之路
“把善款还回去”彰显爱心循环之美
雾霾口罩
见证(2)
关于慈善行为和慈善促进的几个问题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公开善款去向才能拉直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