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流行病毒下的交通运输
2020-06-22王健
文 / 王健
在过去40多年的交通运输职业生涯中,自以为阅读丰富,兴趣和视野也比较宽广,却几乎没有关注过公共卫生中的传染病领域。一直在关注中国交通运输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庆幸自己正好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从1978年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整顿生产秩序,交通运输行业增加既有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和沿海主要港口扩建的投资比重,提高运输能力等各种改革措施,看到经济发展带来的道路交通拥堵,以及大量的道路交通事故;当汽车大量普及应用后,没过几年又出现空气污染,并造成严重的北京雾霾,环境问题也成为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2003年的SARS爆发,终于敲响交通运输领域的公共卫生警钟;2020年初武汉暂停运营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车,暂时关闭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和高速公路,我敏锐地意识这将是人类历史上应对传染病的一个重大事件,关注与研究公共交通行业应对新冠病毒疫情的发展,组织翻译了《新型冠状病毒应对计划》等系列行业标准,国际公共交通联会等国际机构的《联合声明》。
世界卫生组织(W H O)已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病毒)确定为全球大流行(Pandemics)。中国许多城市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采取各种隔离措施来应对疫情的传播。现代交通运输系统的发达,加速人员、货物等传染病媒介流通与环境变化,使传染病的突变机制、散布、传染途径与速度都变得难以控制,在某种程度上讲,交通运输网络(系统)的进步,其实扮演着传染病和全球大流行的“共犯”,这种观点多少有些使人感到沮丧;另一个角度来讲,公共交通又是城市必不可少的功能性基础服务,就像城市需要供水和供电,需要警察维护次序一样,公共交通服务保障城市的活力,在病毒大流行期间维持公共运输服务,就是在防止人类文明的崩溃,作为公共运输学者,也为那些工作在一线的出行卫士感到自豪!
全球大流行病毒下的交通运输问题
我的第一本著作是从交通工程的角度探索防止交通事故——《交通安全心理学》(1988);第二部描绘人类美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交通美学:理论与实践》(1992),有点探索未来出行愿景的意味;翻译的第一本著作是《巴士快速交通实施指南》(2009),倡导一种新型公共交通解决方案;2018准备翻译出版《可持续城市出行规划指南》,因版本的版权变化而暂时未出版,为中国城市倡导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规划理念;现在又萌发撰写《公共交通与公共卫生》著作的念头,因为这次全球大流行已经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重大的议题。
美国学者让-保罗·罗德里格(Jean-Paul Rodrigue)在《交通运输系统地理学》的应用与案例中,从规划与环境的角度,讨论了交通运输与全球大流行问题。根据他们发表在《美国灾害医学杂志》上的论文“在全球大流行期间保护公共卫生和全球货运系统”改编而来,他们认为:规划人员应当考虑为运输业的专业工人优先提供稀缺的疫苗、抗病毒药物和公共卫生支持。因为由海运、铁路、航空和卡车业构成的商品、散装货物和能源运输网络,都要依赖少数无法迅速取代的专业工人,他们死亡、生病或旷工就无法运营;交通运输网络与经济密切关联,为关键基础设施提供工作材料,并向公民提供必要的商品,中断交通运输系统可能导致社会和经济系统的连锁故障。
德国国际交流合作公司(GIZ)与世界卫生组织出版的《城市交通与健康》(2011),使用大量数据阐述城市交通怎样影响人类健康,介绍交通项目及政策对人类健康影响的评价工具,概述了健康的交通政策,及其对可持续交通主张的整合与利益,其中涉及传染病话题。
感染病(Infectious)、传染病(Contagious)、流行病(Epidemic)和全球大流行都是流行病学的专业术语。全球大流行则是指传染病通过人群在大范围甚至是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流行。某种传染病的连续出现是否确定为流行病,主要决定因素疾病传染的速度。如果每个受感染的人把疾病传给超过一人,使总体受感染的人口呈指数增加,这种传染病便是流行病。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病毒人际传播与全球大流行的关系图
交通运输(Transportation)是人员和货物的空间位置移动,它和流行病的关系涉及两个主要的顺序维度:
交通工具作为带菌者,随着交通运输网络的无所不在和快速发展,迅速而广泛地传播传染病。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交通运输工具可以认为是媒介,特别是旅客运输系统,航空运输网络的结构决定了流行病的快速传播,全球航空运输系统由不同容量和连续性的航空港组成,这就意味着不同的航空港存在不同的病毒传播规模和范围,这个问题涉及全球大流行的早期阶段(最初10天),交通运输系统可能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疫情。
货运集散的连续性,一旦爆发全球大流行,紧随其后就要关注货运集散。如果没有食物、燃料、电力和其它资源的持续供应,现代经济活动就无法持续;因全球大流行而关闭关键供应链可能更具破坏性,中断连续性货物集散带来的危害要比全球大流行大得多。
因此,交通运输网络(系统)越有效,传染病的传播也越有效,如航空和高铁;为防止疫情蔓延,可以快速地局部或系统地关闭国际运输和国内长途乘客运输;过去缓慢的水运却具有减缓病毒传播的优势,船舶也可以被隔离,航海的漫长时间也可能阻止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今天的交通运输系统所赋予长途旅行的速度要快于许多流感变种的潜伏期;交通运输系统迅速传播疾病这一事实,也使全球人口能够对一系列较不致命的疾病产生免疫力,这可能提高他们对较致命疾病的整体免疫力,这是积极的一方面。
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大流行的定义是:某种人类尚无法免疫的新型传播疾病,特定时期同时在全世界以超乎预期之外的速度与规模流行。西班牙流感大流行(1918)是人类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具破坏性的事件之一,最初在北美爆发,18个月里以3次不同的浪潮席卷全球,疾病的传播速度惊人,因为它在国际航空旅行出现之前就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疾病的致命性,在某些地区疾病感染50%的人口,导致整个人口的25%死亡,与大多数影响老年人和幼儿的流感流行不同的,最高死亡率发生在壮年人身上。
传染性病毒的潜伏期通常在2-7天,被感染者有足够的时间在发现症状之前前往世界各地,这是迁移阶段,大流行中的关键阶段;感染者出现症状后,有一个“否认阶段”,会继续旅行到达他的目的地;感染者出现症状后可能取消出境游,会尽最大努力(甚至冲破隔离)回家。因此,在疫情向全球卫生当局显现之前的几天时间内,病毒很容易地在世界各地不同地方转移。
世界卫生组织也会发出国际旅行与健康建议,各国政府也会限制旅行,虽然限制旅行不可能防止感染人数,但可以减缓传播速度,为公共卫生机构、公司和个人等行动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准备和实施缓解战略。
交通运输技术使全球空间与时间逐渐趋于一致
航空港的容量和连续性与病毒传播规模和范围密切相关
为解决国际间的传染病管理问题,世界卫生大会(WHA)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宪章》第21条,颁布第一个以国际法律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国际公共卫生条例》(1950),其宗旨为试图以对国际交通运输与贸易发展最小的干扰方式,最大限度地防止疾病在国际间的传播,以保障人类的健康与安全。
鉴于国际交通运输与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为有效应对传染病的威胁,世界卫生大会修订《国际公共卫生条例》(1995),增益其实用性与有效性,对船舶、航空器等交通工具、旅行者、货物与容器等分别制定不同的常态性公共卫生措施,供缔约国遵循,这些措施主要运用在港口、机场、边境等地点,针对平时的交通、货运与游客入境与过境,进行一般性检查或文件要求,即国家边境口岸实施的检验检疫中所包括的卫生检疫和动植物检疫,遏制向邻国传播健康危害,并防止采取不必要的旅行和贸易限制措施,尽量减少对国际交通和贸易的干扰。
依据法规限制出行或实施隔离需要考虑伦理和实践方面,各国实施的措施也不相同。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广泛的出行限制可能会推迟流感的传播,但没有阻止作用。证据不支持出行限制是一个快速控制流感的独立干预;对于任何要在大流行性流感病毒刚刚出现时就从源头快速控制流感的政策来说,出行限制的作用非常有限。
全球旅行面临系列健康风险,可以在旅行之前、期间和之后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风险,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旅行与健康》则阐明旅行者在旅行期间和目的地面临的主要健康风险,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更凸显病毒传播与交通运输系统高度的相互影响,主要原因是:
新冠病毒爆发在农历新年的国内客流高峰期,约4亿人出行,航空和高铁客流量增长,支撑全国性客流大幅增长,航空客运量超过6.59亿人次;
出国旅游和商务人数激增,大城市的机场与世界各地的直航服务,出境游客达1.66亿人次;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邮轮客源市场,客流量达240万人次。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国内出行限制将流感流行传播推迟1-2周;国际出行限制将流行病传播和高峰期延迟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出行限制减少的新病例发病率不到3%;出行限制对人口密集和城市中心的影响最小,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发现出行限制可以将流感控制在特定地理区域的证据。
霍尔的四种人际交往距离
地铁车辆每平方米的乘客密度(巴黎案例)
改善飞机客舱的空调系统
交通运输场景中如何应对病毒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针对新冠病毒对公众建议的基本防护措施之一是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要求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尤其是与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的人保持距离。因为感染了新冠病毒等呼吸道疾病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溅出含病毒的飞沫,如果人们离得太近,就可能会吸入病毒。
社交距离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同的标准,中国疾控中心规定为1米,比利时疾控中心规定为1.5米,美国疾控中心规定为2米,在交通运输现实场景中如何执行社交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人际交往距离(Interpersonal Distance),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人们的个体空间需求大体上可分为四种距离:公共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和亲密距离。
实际上,身体距离(Physical Distancing)是公共交通服务中,影响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公共交通车辆每平方米可站立4-5人,高峰期可站立7-8人,实施社交距离每平方米只能站立1人。
保障公共运输的公共卫生,核心的技术方法是尽可能频繁地循环空气,为人们提供新鲜和消毒过滤的空气。飞机客舱的空气每6分钟循环一次,乘客每秒钟获取10升空气,飞机通过壁板上的通风口吸入空气,并将空气过滤,使用0.3微米的高效微粒过滤器,再通过天花板释放旧空气,同时吸入新鲜空气,有效地防止病毒的传播。
在公共交通运营实践中,实施身体距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同地区的人会接受不同的措施方法,你会选择私人汽车或是公共运输出行?这是影响未来社会形态的一个基本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