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龟兹壁画舞蹈研究
——以克孜尔135 号窟为例

2020-06-22

戏剧之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克孜尔龟兹舞姿

李 鑫

(长治学院教育系 山西 长治 046011)

一、龟兹石窟和乐舞壁画

克孜尔石窟开凿于新疆拜城县明屋达格山南麓的悬崖峭壁上,始建于公元3 世纪,兴盛于公元4 世纪至6世纪,衰落于公元8 世纪至9 世纪中叶,止于公元11 世纪。是新疆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群,可称作西域地区龟兹佛教石窟寺的典范。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屈支国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克孜尔石窟包括了建筑、雕塑以及壁画几个部分,已编号296 个窟,受人为与自然破坏,目前有八十余个石窟保存完整且有较好的壁画。克孜尔石窟壁画题材主要有佛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在这些壁画的上端,绘有乐舞场面,舞人身披帛带,肢体自然转折,双手合十,交脚而坐,听佛说法,为之陶醉。乐舞的出现更多是为佛歌功颂德,舞姿起到宣传教义的重要作用,也有另一种虚幻的解释。

二、克孜尔135 号窟形制特征与壁画内容

图1

图1 克孜尔135 号窟(如图1)属方形窟,穹庐顶。建成时间大约为公元8 世纪,壁画风格成熟、沉稳。穹庐顶上绘条幅式伎乐图,原本有16 幅,严格对称排列,遵循一舞伎,一乐伎的扇状组合形式。现洞窟已残破,只剩有8 幅。这八幅精美的伎乐图除第8 幅外,其余较为清晰。每一幅都绘有一位伎乐菩萨,8 位伎乐菩萨的装束完全相同:头戴宝冠,上身裸露,带有璎珞,下身着莲花瓣似的喇叭裤,腰间系带子,飘带在身间缠绕,好似各个都在旋转。每一位菩萨脚下均踩着舞毯,身外散着花雨,对于飘带在身间缠绕,可能来自画家的想象,也可能是借鉴了当时的民间舞蹈。

135 号窟中8 幅精美的伎乐图耐人寻味,其底色和花雨的颜色共有两种,即土红色和纯白色,以土红色的底色配纯白色的花雨;以纯白色的底色配土红色的花雨,并且两两相间从左往右依次排列。乐舞本身是对佛的一种供养,也是佛在人间的一种修行。穹庐顶为虚实空的象征,满足伎乐形式根据佛经而画的主旨,一是体现了天人站立于顶部传达佛教教义;二是舞蹈和乐器成为菩萨度化众生的方法之一,这两种乐与舞的供养方式呈现出了妙音众出的极乐净土世界。

三、135 号窟壁画中的舞姿形象

在135 号窟残存的龟兹壁画舞姿造型中,有舞帛带、托碗、击鼓、吹排箫等。

第一幅与第五幅为舞帛带造型,伎乐菩萨头戴宝冠,头偏向左,且有白色头光,上身裸露,下着青绿色喇叭裤,赤脚踩白色圆毯。右腿交于左脚前,左脚着地,出左胯略倾斜,整个重心在右腿之上。左手舞动白色帛带。第五幅伎乐菩萨左腿点地,右腿抬起至左腿膝盖上方,右手持飘带向身后舞动,左臂穿过帛带自然下垂,像是跃起。

第二幅和第六幅是吹排箫造型。第二幅伎乐菩萨头戴宝冠,上身裸露,披帛带,赤脚踩青绿色圆毯,双脚呈小八字站立,膝盖略弯,左手托排箫底部,右手握排箫顶部,像是正在吹奏。第六幅伎乐菩萨装束与第二幅的相同,双脚为大八字站立,手持排箫。

第四幅中伎乐菩萨右手持杖击鼓,装束与第二幅和第六幅的相同,头偏向右,上身裸露,右手握拳,肘内夹一圆柱状长鼓,左手做拍打状。出右胯,左膝略微弯曲,呈小八字站立,边击鼓边舞蹈。

第三幅中伎乐菩萨右手托碗在胸前,左手捏帛带,双脚呈大二位站立,赤足踩青色圆毯,像是准备托碗起舞。第七幅中伎乐菩萨一手托碗、一手提净瓶,装束与第三幅的相同,其右腿外开直立踩在圆毯上,左腿膝盖向内扣,脚向外抬起。这明显也是一个正在跃动的舞姿,也可看作是伎乐菩萨站立在圆毯上做旋转状。

四、135 号窟壁画中的舞蹈类型

135 号窟壁画反映的可能是当时在龟兹地区较为活跃的乐舞。这些乐舞除去宣扬佛教内容外,舞蹈类型及乐器表演性丰富。在壁画中出现了飘帛舞、排箫舞、碗舞和鼓舞,这正是当时龟兹乐舞兴盛的写照。

(一)飘帛舞

飘帛舞是一个技巧性比较高、难度比较大的舞蹈,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表演。当时龟兹国表演这种舞蹈的可能是宫廷里的乐伎,或者是民间的专业艺人,舞蹈的表演形式大多以独舞为主。135 号窟穹顶壁画中有两位伎乐菩萨,她们裸露上身,一个呈站立姿势,面部和悦,体态轻盈,双手舞动红绸;另一个右腿上提,纵身跃起,做飞燕状,左手下垂,持绸带,右手高举,挥舞绸带。克孜尔100 号窟、110 号窟、77 号窟的壁画上也有类似的伎乐图。中原在汉代时已经流行帛舞,龟兹的这类舞蹈,应该是丝绸进入龟兹后所产生的,有学者研究此飘帛舞传自中原。③敦煌壁画所反映的披帛舞更是技艺精湛,姿态迷人,将两者相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碗舞

135 号窟的壁画中有伎乐菩萨右手托碗的舞蹈造型,其左臂屈肘位于胸前,屈体线条轻柔弯曲,动作自然而完美,是一个准备转碗起舞的姿态。伎乐菩萨的神情极为妩媚,舞蹈动作稳重典雅。伎乐菩萨手中托碗或提净瓶,是以常见的佛教因缘故事为背景。净瓶与碗是佛教中常用的器皿,有净身斋戒、沐浴灌顶、净化消灾等含义,壁画中表现的内容是以碗中所盛的乳糜、奶浆等向佛做供养。所以碗都是平端在手中,不管姿态如何变化,始终保持碗的平稳。碗舞与盛水的灌舞曾广泛流行于龟兹地区,而且如今还在流传。在新疆南部库车等地,流行着各种盘舞,如“萨玛瓦尔舞”“盘子舞”等,这些舞蹈难度大,技巧高,杂技色彩浓,舞者以平稳流畅的表演著称。

(三)鼓舞

在龟兹舞蹈中,鼓舞的种类很多。“心应弦,手应鼓”是龟兹舞蹈与西域乐舞独具一格的表演特点。反映在壁画中的鼓舞种类有腰鼓舞、鸡篓鼓等。有的可能是应节而舞,有的可能是纯粹的鼓舞,还有的可能是伴奏鼓。克孜尔77 号窟和135 号窟的壁画中都出现了击鼓的伎乐舞人,舞者姿态稳沉娴缓,柔美多姿,与今天朝鲜族长鼓舞的舞蹈姿态比较相似。鼓舞“或踊或跃”,举止轻飚、欢快活泼。龟兹舞蹈中各种类型的鼓舞节奏明快、变化多端,其特点是韵味浓烈、具有感染力。姚世宏在《克孜尔壁画中的乐舞形象》中认为,此时龟兹乐舞仍在发展当中,其高度发展阶段,可能是在五六世纪吸收了波斯音乐文化及鼓乐之后。克孜尔石窟壁画不仅描绘了多种类型的鼓,而且舞者多呈现击鼓而舞的姿态,鼓与舞密不可分。据文献记载,龟兹鼓乐很著名,是龟兹乐的另一大特色,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极大。此外,笔者在新疆地区进行舞蹈田野调查时,也发现在新疆的维吾尔族舞蹈、乌兹别克族舞蹈、塔吉克族舞蹈中,鼓起到了很大的伴奏作用。塔吉克族的跳鹰舞也用手鼓伴奏,节奏更加强烈,只是节拍以7/8 拍为主。这些都可能是龟兹鼓舞在新疆地区的遗风。

五、结语

克孜尔135 号窟壁画中的龟兹舞姿,成熟,稳中,且具有浓郁的西域乐舞特征,同时具有浓厚的中原乐舞风格。通过分析135 号窟壁画中的龟兹舞姿,发现几点信息,第一,在舞蹈造型上以动、静结合,伎乐菩萨以小八字、外开、交脚位站立,手持乐器,静中显动。具有动势的伎乐菩萨,动感强烈,单腿着地,整体动势上又具有出胯、旋、腾的韵律。第二,龟兹舞蹈类型繁多,堪称西域古代舞蹈的典范。鼓舞出现较多,鼓舞与乐器成为龟兹乐舞主要的表演类型。第三,伎乐菩萨的舞姿造型活泼,衣着鲜艳光丽,表情传神,具有动感之美。

龟兹乐舞是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的结果,它几乎是西域乐舞的代名词。龟兹乐舞是一个多元的文化概念,它反映了古西域乐舞艺术在一段特定时期的舞蹈文化。龟兹舞姿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它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注释:

①激川.龟兹乐舞初探[J].舞蹈论丛,1983,(1):90.

②激川.龟兹乐舞初探[J].龟兹文化研究(四),第91 页.

③王健林,朱英荣主编《龟兹文化词典》,第492 页

④姚世宏.克孜尔石窟探秘修订版—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出版社,2009,199.

⑤《通典》卷一百四十六:“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首,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猜你喜欢

克孜尔龟兹舞姿
丝绸之路上的龟兹
龟兹乐舞
龟兹古乐
梦幻舞姿
舞姿翩跹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龙形象探析
舞姿
李逸之
克孜尔水库右坝肩倾倒体边坡稳定分析
风中的舞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