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06-21
备考指导
论述类文本阅读,主要考查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强调思维要全面、深刻、辩证,需要考生准确把握文本的观点,能理清文本的论证思路和论证结构,并能做到引申思考合理合情,推断认识合乎逻辑。
近年高考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比过去高,试题选项不再是原文字句的简单组合,而是着眼于对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对文本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和整合。因此,靠简单的字句辨析来解题是不行的,我们要做到认识准确,思维灵活,全视角看问题。做题时,既要关注文本,仔细辨析,又要有大局观,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深刻认识作者的思想观点。在思维认识上,不仅要做到准确、严密,还要能综合判断、全面分析,做到辩证思考、合理推断,力避绝对化、简单化和机械化思维。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点是思维能力、快速把握意旨的能力,做题时要有严谨、细致、专注的态度,要善于从思维的角度推断选项的对错。
备考训练
《中国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阅读
冯言华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
朱维铮
人世间没有不变的传统,或者说没有自古及今一成不变的传统。中国的幅员与人口,中国的民族与语言,中国的历史与现状.都使中国堪称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的生成史,至今仍属学者们没有完全探究清楚的课题。但有一点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事实,那就是:这个小世界,尽管常被说成自我封闭或自我完善的典型,但无论是考古学、人类学还是历史学的研究,都在不断提供否定性的证明。
世界大同也许在可以企及的将来,仍属东西方哲人们共有而渺茫的一种理想。然而从有文献以来,这种理想时现时隐,却从来没有断绝过。我们可以批评乃至讥嘲那些哲人,谁也没有真正发现过到达大同之路,却不能否认,人类社会的空间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小,乃属历史的事实。如果不抱种族的、意识的或其他非历史的偏见,而坚持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那么这个基本的历史事实,除了证明那些不幸的哲人的大同理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有别的解释吗?
当然逻辑不能代替历史。而我的专业,更驱使我拒绝任何主观臆造的所谓历史诠释。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所谓一成不变的传统?就我的考察结果来说,仍然只能看作一种纯逻辑式推论。推论可能最终被历史证明是一种卓越的预见,但在预见没有得到证实之时,推论不过只是推论。
在我看来,中国历史非但没有证明我们的国度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一成不变的传统,而且只能证明所谓传统总在发生时空连续性的变异。尤其从17世纪以来,也就是我们的星球变小的速率加剧以来,中国的文化传统,旧的消失和新的出现,变动如此频密,以致使生活在20世纪末的我辈,已很难理解20世纪初的同胞先辈看待历史的眼光和尺度。就是说,我们和我们的高曾乃至祖父辈,已经出现了文化隔阂.遑论更遥远的时代或更阔大的空间的文化变异和交互影响的历史真相。
老子言人,说是“自知者明”;孔子言史,说是夏殷之礼“文献不足”;孟子曾告诫我们“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庄子也叹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职业分工,使我总在习史、教书、作文,而年事愈增,愈觉先哲这类遗言有理。成为教书匠以后,倏忽已逾俗谓一世,读书渐多,阅世稍深,每见现状变为历史,非始料所及,那样的轮回,至少已亲历十度。也许囿于狭隘的经验论,每每由此回头看古今历史,对于时彦前修所论的文化传统,是否合乎历史实相,也不由得疑窦曰多。
我不欣赏治学当于不疑处有疑的说法,同样不赞成读史有疑处不疑的态度。先是被迫,继而自愿,我的研究重心,多年來已转向中国文化史,近年更较注目于晚明至民初的中国文化的历史行程。发现了若干问题,在我们这一界,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讨论,于是便很想了解那事实真相是什么。
(选自《音调未定的传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幅员与人口、民族与语言、历史与现状,都使中国堪称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的生成史学者们没有完全探究清楚。
B.“我”随着年事愈增,愈觉得先哲遗言有理,但回看历史时,每个人都会囿于狭隘的经验论。
C.世界大同作为东西方哲人们共有的一种理想从有文献以来从来没有断绝过,但谁也没有真正发现过到达大同之路。
D.在“我”看来,在中国历史上,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没有一以贯之的传统,这只是一种纯逻辑式推论,这种推论没有得到证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针对中国有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从历史学、人类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通过演绎论证来证明中国堪称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是自我封闭或自我完善的典型。
C.作者引用老庄孔孟的话意在证明文化传统很难一成不变。
D.中国历史没有证明中国存在过自孔子以来便有一成不变的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文化传统,旧的消失和新的出现,变动频密,使我们和我们的高曾乃至祖父辈出现了文化隔阂。
B.“我”认为治学应当有疑处不疑,读史当于不疑处有疑,“我”的研究重心转向中国文化史先是被迫,继而是自愿的。
C.所谓历史诠释,常常不过是一些学者主观臆造的。
D.人类社会的空间差异、认知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愈来愈小,乃属历史的事实,因此哲人们的大同理想,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阅读
刘清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
李笛
人类科技进步源于对未来的大胆想象。干百年来,我们经常断言很多想象无法实现,但最终往往发现,只是当时尚未找到可行的方法而已。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世界,正是来源于过去人类对想象的坚持。
作为人类科技王冠上的宝石,人工智能凝结了人类想象中最大胆的部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进行了许多艰苦卓绝的工作。这段历史如今被经常提起,在当时却并不轻松。直到2000年前后,科学家们还得小心避免使用“人工智能”这个词语。然而正是这些积累,终于使量变成为质变,使我们有幸在这一时代开始集中地将想象变为现实。
人工智能技术许多突破是在智商领域产生的。从战胜人类顶尖围棋高手的AlphaGo,到自动驾驶和无处不在的语音助手,我们正亲身经历计算机语音、视觉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加速革新。比如前不久,科学家们就研发出首个在国际专业麻将平台上晋升十段的人工智能系统。与围棋、象棋相比,麻将是一项更加困难的挑战,因为它具有更复杂的隐藏信息和大量不确定性。这项突破有助于人工智能协助人类,去应对更多复杂的现实决策问题,例如智能交通、金融投资等。
与此同时,这场人工智能的浪潮也在人类过去特有的情感领域取得突破。如果我们把围棋视为人类智商的旗帜,那么,艺术创作或可视为人类情感的凝聚。一直以来,人们坚信艺术创作是人类独有的能力,从而断言人工智能不可能习得这种特质。然而,人们实际上从未认真地论证过:艺术,果真是人类独有的天赋吗?
值得说明的是,当科学家们开始构建人工智能创作模型时,往往从旧有观念中获得最重要的启发。例如,一种比较普遍的观念认为,艺术创作之所以为人类独有,不仅仅出于技艺的娴熟,更因为人类创作者有完整的人生经历。一个创作者的生平际遇越丰富,他的创作就可能越深厚,作品越能够与创作者有机联系在一起。人工智能显然没有人生经历。
然而,这种论证存在瑕疵,科学家们据此提出“失忆者假说”。假设一个人类失忆者在医院中突然醒来,属于他的过往人生经历已全部在头脑中丧失,他只能依靠过往的日记、音视频资料和他人的讲述等,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二次补充复原。在这种情况下,“生平际遇”于他只是一个有限的数据集,既不真实,也很有限。那么,这个失忆者是否还算是一个有资格的创作主体?
“失忆者假说”对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具有关键价值。因为对于一个尝试艺术创作的人工智能系统而言,它的境况与上述人类失忆者的境况极为相似。这个假说使我们能够通过知识图谱构建,去尝试为人工智能构建虚构的人生经历,而不必拘泥于这“经历”是否有限。2006年以来的大数据爆发,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过去站在每个人类个体角度看来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对人工智能而言,变得不再那么罕见。人们的经历总是或多或少重合的,通过类似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去推定并补全一个有限的集合。例如,在中央美院2019年7月举行的一场画展上,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一次创造了7位人工智能画家,她们都有完整的人生背景:有的曾师从柯罗,并在北非度过人生大部分时光;有的经历了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鼠疫流行和世俗时尚:有的拥有完整的父母背景和对他们人生经历的传承;等等。结果是,观众不仅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这些“画家”丰富的人生背景,并且能够观察到这些“画家”各自作品的一致性——与人类一样,这些“画家”并非随机地创作,而是能够将同样的“人生”与“情感”贯穿在生成的每一幅作品中。观众能够通过作品进入创作者的“人生”之中。
今天,科学家们正从文本、声音与视觉三个角度,去尝试为人工智能赋予创作能力,并通过一种变通的图灵测试来检验它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其重点并不在于创作者本身的表达,而在于这种表达能否激发观众的体悟。我们对许多不断诞生的突破性进展感到欣喜,例如通过建模,我们有机会为许多人类艺术家保留他们创作巅峰时期的能力,并辅助他们延长创作时期的长度;通过对历史上著名艺术家的学习,我们有机会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复活”,去创作具有当代命题意义的新作;我们甚至有望通过融合不同艺术家的技法,去创造全新的艺术创作能力。唯一令科学家沮丧的是,尽管观众能够从作品中体会到人工智能创作者的“心情”,或有所感悟,但这些创作者自己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我们做不到,也无意于去创造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人类是人工智能的全部意义。
(选自2019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源于人类最大胆的想象,是人类科技史上的最大进步。
B.科学家们研发出首个在国际专业麻将平台上晋升十段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帮助人类解决智能交通、金融投资等现实问题。
C.对失忆者来说,过往的日记、他人的讲述等帶来的“生平际遇”,是不真实的,无意义的。
D.虽然观众能够从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中体会到其创作时的“心情”,但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创作者真的有这样的“心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点明中心论点:“人类科技进步源于对未来的大胆想象。”
B.作者先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智商领域的突破,然后论述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突破,后者是文章的论述重点。
C.作者引用中央美院画展的事例,证明了赋予人工智能“人生经历”,人工智能就可以创作。
D.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推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手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放弃了大胆的想象,那么人类既不会有艺术的进步,也不会有科技的进步。
B.人类对新事物的创造,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借鉴。
C.通过人工智能,人类可以看到历史上的艺术家的创作场景。
D.人工智能,归根结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人工智能不会有也不必有自我意识。
《根治病态粉丝文化需合力开方》阅读
杜建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根治病态粉丝文化需合力开方
区科
近日,某三甲医院变身追星现场,再次将过度追星和病态粉丝文化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近年,病态粉丝文化带来侵犯明星个人隐私、数据流量造假、滋长网络暴戾情绪等危害,引发社会关注和公众不满。如何构建健康粉丝文化,促进明星粉丝良性互动,成为绕不过去的“必答题”。
虽说追星是粉丝个人意志的体现,是粉丝的个人自由,但任何个体的自由都不能扰乱社会公序良俗,更不能侵害他人的自由。对于超出个人自由边界、损害他人合法正当权益的过度追星,处罚不能点到为止,治理必须毫不手软。此次涉事医院对11名工作人员做出停职半年以上的处罚,这样的处理彰显了“追星当有底线”的鲜明导向,也启示我们,唯有画定合理追星的边界、构建更为刚性的约束框架,才能给过火的追星现象降温。
俗话说,打蛇要打七寸。治理追星乱象的“七寸”,就是要破除病态粉丝文化。要看到,这种文化背后既有经济利益的驱使,也有社会大环境的推波助澜。对症下药,提高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一方面,要对粉丝经济中存在的数据造假、追星行为中的黑产业链条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管控和引导,避免过度娱乐化的倾向,让主流价值浸润人心。
就明星而言,在享受明星光环的同时,作为公众人物,要时刻检视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为粉丝树立榜样,为社会贡献正能量。同时,要真正为自己的粉丝负责,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明星、过好自己的生活。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演员胡歌就曾这样告诫年轻粉丝:要对明星有一个理性认识;互联网是无限知识的海洋,不只有明星。在追星现象愈演愈烈的当下,社会需要更多明星提出这样的“当头棒喝”。
就粉丝自身而言,如何从明星身上获得正向激励,是一个合格粉丝必备的自我修养。不论是“饭圈铁粉”还是“路人粉”,都要看到追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尤其是年轻粉丝群体,他们大多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型期,喜欢也好、崇拜也罢,要从“爱豆”(偶像)身上汲取提升自我的能量,而不能在迷恋“爱豆”中迷失自我。粉丝文化是健康的、积极的、正能量的,还是病态的、消极的、负能量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粉丝自己。只有脑海中时刻保持这样的清醒判断,才能检视自己的行为,减少狂热的冲动。
至于那些纵容粉丝刷数据、控评、轮博的网络平台,以及为流量造假提供“火力支持”的“黑科技”,它们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次又一次“收割”明星流量、粉丝钱包,或利欲熏心、恣意敛财,这样的漠视纵容和为虎作伥,正是滋生病态粉丝文化的土壤。根治这些顽疾,需要相关监管组织加强监管,需要平台方切实履行责任,更需要狂热粉丝明辨是非,切莫饮鸩止渴。
互联网是年轻人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青年粉丝追星的“舞台”。有怎样的治理,就有怎样的秩序;有怎样的价值观,就有怎样的文化。为年轻人营造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就要在规范娱乐产业、净化网络空间上下功夫,把过度造星、捧星的歪风邪气刹住,让合理追星成为“飯圈”主流。在这一点上,唯有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号准脉、开好方,才能防微杜渐,才能引导粉丝文化健康发展,为社会发展和粉丝个人成长,凝聚更多正能量。
(选自2019年10月31日人民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病态粉丝文化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三类:侵犯明星个人隐私、数据流量造假和滋长网络暴戾情绪。
B.病态粉丝文化的形成,一个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个原因是社会大环境的推波助澜。
C.粉丝文化健康不健康,主要取决于粉丝自己。
D.不负责任的网络平台和某些“黑科技”是滋生病态粉丝文化的土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B.这篇文章是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开头即提出文章的中心观点——如何构建健康粉丝文化;然后分说;最后总结,再次明确文章的观点。
C.作者引用胡歌的例子,意在告诫粉丝要理性看待明星,不要因追星迷失自我。
D.事实胜于雄辩,这篇文章在论述观点时主要采用了例证法。
3.根据文章,谈谈如何根治病态粉丝文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与答案
《中国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阅读
1.【解析】此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时,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要了解错误表述的常见类型,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
B项,“每个人都会囿于狭隘的经验论”的说法过于绝对,同时说“愈觉得先哲遗言有理”也不合原文意思,原文是说“愈觉先哲这类遗言有理”,“这类遗言”指上文引述的那些思想观点。
【参考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阅读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答题时,着重分析选项的观点是否与原文一致,某个论据能否证明某个观点,对论证手法的表述是否正确。
B项,文章没有对“这个小世界是自我封闭或自我完善的典型”进行论证,文章对此是否定的态度,原文说“这个小世界,尽管常被说成自我封闭或自我完善的典型,但无论是考古学、人类学还是历史学的研究,都在不断提供否定性的证明”,意思就是“这个小世界”不是“自我封闭或自我完善的典型”。
【参考答案】B
3.【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对此类题,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B项,“‘我认为治学应当有疑处不疑,读史当于不疑处有疑”的说法错误,原文“我不欣赏治学当于不疑处有疑的说法,同样不赞成读史有疑处不疑的态度”并不能推出这样的结论。
C项,“所谓历史诠释,常常不过是一些学者主观臆造的”的说法错误,原文说“我拒绝任何主观臆造的所谓历史诠释”,只能说有些所谓历史诠释是主观臆造的。
D项,“认知差异”是无中生有,且“人类社会的……乃属历史的事实”与“因此……”构不成因果关系。
【参考答案】A
《人工智能:新创作主体带来新艺术可能》阅读
1.【解析】A项,“人工智能……是人类科技史上的最大进步”的说法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作为人类科技王冠上的宝石,人工智能凝结了人类想象中最大胆的部分”,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是人类科技史上的最大进步。
B项,“这个系统可以帮助人类解决智能交通、金融投资等现实问题”的说法错误。原文是说“这项突破有助于人工智能协助人类,去应对更多复杂的现实决策问题,例如智能交通、金融投资等”,显然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同时“解决”的说法也不準确。
C项,“无意义”的说法无中生有。
D项,根据原文“这些创作者自己并不能从中体会到乐趣”(人工智能没有自我意识和情感)可知,选项表述正确。
【参考答案】D
2.【解析】A项,对文章中心观点的认识是错误的。根据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可知作者着重论述的是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问题,“人类科技进步源于对未来的大胆想象”显然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参考答案】A
3.【解析】C项,“人类可以看到历史上的艺术家的创作场景”是对原文的误读。原文说“通过对历史上著名艺术家的学习,我们有机会让数百年前的艺术家‘复活”,意思是可以再现历史上这些艺术家的创作能力(从而去创作具有当代意义的新作),而不是再现“创作场景”。
【参考答案】C
《根治病态粉丝文化需合力开方》阅读
1.【解析】A项,“病态粉丝文化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三类”的说法有误。原文只是列举了几种危害,并不意味着主要就这三类。
【参考答案】A
2.【解析】B项,“如何构建健康粉丝文化”,只是提出问题,并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的提出在第3段。前三段为总说部分。
C项,作者引用胡歌的例子,是从明星角度来谈如何根治病态粉丝文化,即明星要为自己的粉丝负责,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明星。在理解事例时,要明确文章的结构,注意事例在文中的位置、支撑的观点。
D项,这篇文章中例子很少,例证法并不是此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此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说理论证。
【参考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答案要做到准确、全面。文章主要从四个角度来谈如何根治病态粉丝文化:第4段主要是从明星角度来谈,第5段主要是从粉丝自身角度来谈,第6段主要是从网络平台和相关监管组织的角度来谈。在归纳答案时,还要联系第3段和第7段内容。
【参考答案】①明星作为公众人物,要时刻检视自己的言行,为粉丝树立榜样,为社会贡献正能量。同时要为粉丝负责,引导粉丝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粉丝要理性追星,明辨是非,学会从明星身上汲取正能量。③网络平台要切实履行责任,不可利欲熏心,纵容追星中的歪风邪气。④相关监管组织要加强监管,规范娱乐产业,严打黑产业链条,净化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