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花灯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

2020-06-21朱焱冰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花灯传统幼儿园

朱焱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我园地处南京市秦淮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尤其是秦淮灯彩,发展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以其悠久的历史传统、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规模最大、年味最浓、人气最旺、影响最广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作为幼儿身边的重要教育与文化资源,我园充分发掘其价值,把它融入课程中,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现将我园把传统花灯与幼儿园课程融合的经验进行初步总结,以飨同行。

一、传统花灯的价值

(一)传统花灯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传统花灯不仅有丰富的造型,还具有独特的色彩。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编扎、绘画、书法、剪纸、皮影、刺绣、雕塑等手工技艺,具有色彩瑰丽明快、品味雅俗共存等特点,具有浓郁的秦淮民间艺术风格。幼儿的审美感受通过周围环境或者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浸润而成,具有情感激发的特性。花灯的外形、色彩、造型无不吸引着幼儿,在与花灯接触的过程中,幼儿能通过欣赏、解说、探访、调查、制作等多种方式提升审美能力。

(二)传统花灯有助于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秦淮花灯源自1700多年前,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86年,秦淮区举办一年一届的“秦淮灯会”以来,秦淮灯会有了长足的发展,早已成为南京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的代表。我园结合传统花灯的文化价值,让幼儿从小在耳濡目染中接触、了解、感受、体验花灯的魅力,有助于增强幼儿对传统花灯的兴趣、对家乡南京的认知、对本土文化及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自豪感,最终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三)传统花灯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传统花灯属于民间工艺,它不仅可以观看与欣赏,还可以动手制作。幼儿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要细致地观察花灯的结构、认真地思考花灯的连接、大胆地尝试做灯架、染纸、绘画、裱糊,有助于幼儿思维及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此外,现在的花灯也顺应时代潮流,综合利用各种科技手段,幼儿通过制作也有助于对光电等科学现象的了解。

二、传统花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花灯存在于民间,融合于生活,很多时候会偶然出现在幼儿的生活中,但并未得到幼儿的关注。因此,要想使得花灯资源能够顺利融入我园课程,必须使其进入幼儿的生活,并得到他们的关注。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的方式:首先,利用傳统花灯的人力资源,让花灯艺术传承人到园给教师做培训的时候,留下一些作品,作为幼儿园的物质资源,摆放在幼儿园中,让幼儿能够经常看到、摸到;其次,充分利用元宵节,让幼儿在理解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对花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最后,把花灯纳入日常课程中,让其成为日常生活中幼儿感兴趣且随时可以进行的活动。此外,我们还和家长积极联系,相互配合,让家长带幼儿去欣赏秦淮灯会,注意观察平常路边悬挂的电子灯笼。

(二)游戏化原则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园课程也要充满游戏精神,这就要求把传统花灯融入幼儿园课程必须坚持游戏化原则。游戏化原则要求组织的活动能引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尽可能保证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在充满游戏精神的活动中与传统花灯互动。为此,我们首先进行了激趣,把形状各异、充满童趣的花灯摆放在幼儿园,让幼儿对其产生好奇心,引发其兴趣。随后,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园组织与花灯相关的各种活动,带幼儿玩花灯、念童谣。然后,结合元宵节活动,组织寻灯、找灯、画灯、买灯等活动,让幼儿感受到玩花灯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我们设立花灯馆,给幼儿充分赏花灯、玩花灯的机会。

(三)自主化原则

在传统花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及个性,尊重幼儿自主选择的权利,尽可能提供多元的材料、让幼儿有更多选择的机会,鼓励幼儿积极与各种材料互动,大胆进行自主的表现,并主动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获得更多的经验,从而促进其全面成长。

三、传统花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打造充满课程意味的环境

“环境即课程”是我园课程理念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环境是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学习传统花灯。为此,我园以“艺术性、教育性相融合、多感官相融合”为原则,在注意幼儿园平常布置的同时,还倾力打造了传统文化主题馆——“小小艺苗圃”,这是一个集陈列、展示、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场馆。幼儿在其中除了能学习制作秦淮花灯,还能体验戏剧表演、绘画脸谱等活动,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健康成长。

(二)充分挖掘专业人才资源

只有环境没有人,那环境只能称为摆设,还不是真正的环境。在传统文化主题馆建设过程中,我们就邀请了多位非遗传承人多次来园,园长、教师和非遗文化传承人面对面,共同商议主题馆的环境创设。建设完成后,我们立即邀请了非遗传承人来园与幼儿一起活动,给幼儿展示有趣的花灯技艺、风趣的南京童谣、逗趣的京剧表演。这些活动幼儿从未见过,因此倍感有趣,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此外,我们还采用沙龙的方式让非遗传承人与家长面对面,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家庭。家长、幼儿通过欣赏、聆听、表达等亲身参与,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未来一直热爱它。

(三)提前组织教师专业培训

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建设的主体。想要把传统花灯资源真正融入幼儿园课程,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此事的成败。我园教师队伍整体年龄偏轻,课程开发与建设经验不足,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也不太高。为此,我们从课程和传统文化两个方面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为了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建设水平,我们特别邀请了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团队来园参观、研讨,共同商议课程建构。为了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我园聘任原秦淮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书法家韦立平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项目国家级传承人顾业亮老师为我园课程顾问,让他们到园为全体教师进行传统文化和专业的“灯彩”培训。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意识水平,增强了教师的传统文化水平。他们在亲手做灯的过程中,掌握了其中的一些关键点,并将其与幼儿的经验进行了初步的关联思考。

(四)运用民俗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喜欢花灯,我们先运用民俗游戏激发幼儿对花灯的兴趣。

1.赏灯

在南京有句俗话:过年没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元宵时节,我们让家长带着幼儿去赏灯。一盏盏工艺精湛、流光溢彩的花灯,牢牢锁定了幼儿的目光。而在花灯馆里,随处可见各色非遗传承人的大师作品,大到近2米高的长颈鹿灯,小到捧在手心里的兔子灯,还有经典的荷花灯,憨态可掬的袋鼠灯、小猪灯……幼儿在此流连忘返,眼中见的是艳丽的花灯,心中满是对能工巧匠技艺的赞叹。

2.寻灯

秦淮灯会是流行于南京古城的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随着历年来的不断发展和弘扬,南京人赏灯的地方除了夫子庙,还有大成殿、老门东、中华门、白鹭洲、大报恩寺等地。通过引导,幼儿随着家长去各个地方寻找花灯,找寻不同样式、颜色的花灯。他们看到花灯有许多的题材和造型,产生了热爱花灯的情感,了解了花灯与传统民俗的关系,还知道了更多家乡的特色建筑。

3.玩灯

“娃娃哦,出来玩灯咯!” 自古以来“玩灯”都是民间孩童的乐趣之一,幼儿园的孩子自然也很喜爱。我园会组织幼儿提着自己用橘皮、纸盒、铁皮罐、彩纸、冰棒棍、树枝等自然物制作的花灯,进行游园活动。活动上,幼儿和家长挂花灯、舞龙灯、猜灯谜、玩花灯,玩得不亦乐乎。

(五)利用项目活动进行探究

为了支持幼儿的探究,同时也有助于教师的专门研究,我园尝试利用项目活动来组织和实施有关“花灯”的活动。

1.初探花灯

我们先用宽松自由的沙龙方式,开启了有趣的“花灯”邀约,幼儿、家长和花灯传承人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从花灯的起源到发展,从花灯的材料到简易的制作流程,从聆听、观赏到操作、体验,一场幼儿与花灯的“对话”就此拉开序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幼儿与花灯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也为接下来的探究打下了基础。

2.设计花灯

当幼儿接触花灯并了解了制作工艺后,就想亲自尝试动手制作。花灯的种类是多样的,幼儿的灵感也是丰富的,他们不断提出想法,打开自己的设计思路。随后,他们又对花灯的制作材质有了想法——他们发现荷花灯的花瓣是用纸做的,莲藕是用布做的,而骨架有的用的是铁丝,有的用的是竹子。于是,幼儿对如何做出一盏花灯有了自己的想法。经过讨论之后,幼儿决定先将自己喜歡的花灯样式画下来,并在旁边画出制作所需要的材料,将设计图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到制作花灯所需要的废旧材料,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盏花灯。

3.自制龙灯

龙灯是中国花灯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制作难度较大,且需要多人合作制作。在观看了“舞龙灯”的视频后,加上已有一定的制作花灯的经验,幼儿产生了共同制作“龙灯”的想法。他们自行分组,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寻找材料、收集材料、尝试创作;遇到困难时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幼儿积极的态度也影响着家长,家长们也主动加入,帮助收集资料、提供支持。最终,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会动的龙灯终于制作成功。

4.文化拓展

随着对花灯文化的深入了解,与花灯相关的“灯谜”“灯谣”“花灯的传说”都成了我们关注的对象,制作完的花灯有了更多的用途,也让幼儿的经验更丰富。“灯谜”开启思维,“灯谣”朗朗上口,“花灯的传说”生动有趣,除了每天在班级分享外,如何能为更多的幼儿和家长熟知并且口耳相传呢?结合现代科技软件,我们让幼儿与家长合作,录制了有关“灯谜”“灯谣”和“花灯故事”的内容,并制作转化成二维码,贴在花灯和墙壁上,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扫码共享资源。全园的幼儿和家长都能随时看到、听到、触摸到花灯文化。

四、传统花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几点思考

(一)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成长

当花灯融入幼儿园课程后,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能热情主动地与材料、与周边资源发生互动,自信勇敢地表述自己的想法,积极探究不同的表现方式,尤其在团队中能分工合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不断努力。

(二)用正确的方式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资源

对于在幼儿园中运用以花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不能采取简单灌输的方式,而应该采取适宜幼儿的方式。我们不是要求幼儿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识,而是要让幼儿在幼小的年纪耳濡目染、感受传统文化,通过对花灯的研究,开启一扇通往民间文化的大门。我们没有把幼儿局限在幼儿园内,而是让幼儿走访调查老城旧物,走进“灯彩世界”,接触传承艺人,让他们对花灯文化有更直接、更丰富的体验。我们不以传统束缚幼儿,而是让他们从自己的原有经验出发,尽情创造设计与制作属于自己的花灯。

(三)传统文化资源运用中要关注家长资源

在整个活动进行过程中,家长资源一直都是赖以依靠的坚实后盾。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家长们也被卷入到课程中,通过外出参观、走访,和孩子一起感受文化;通过培训、沙龙,和孩子一起体验制作流程;通过收集、摆弄,和孩子一起尝试设计花灯。因为有了家长的陪伴,幼儿的笑容更灿烂了,表达更自信了,思维更活跃了,动手能力也更出色了。

虞永平教授指出:传统文化进入幼儿园课程不是纯粹地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主要是对原有课程内容的呈现和实现采用一种新的视角,把部分课程内容同现实生活和传统文化艺术结合起来,使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与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同一过程中综合地进行,使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的、趣味性的和综合性的过程。我园也正是坚持这样的原则,不是增加多余的课程内容,而是在考虑其价值的基础上,在整体的课程架构中进行有机整合,让传统文化与幼儿相遇,让幼儿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虞永平. 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 学前教育研究,2004,(1).

猜你喜欢

花灯传统幼儿园
找不同
爱“上”幼儿园
赏花灯
少年力斗传统
花灯艺人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