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集:中国人独特的情感方式和文化精魂

2020-06-21张剑

新传奇 2020年15期
关键词:冯氏冯友兰世家

家集作为一种文献,在世界文献体系中,独一无二,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宗、家庭、文字、传统的感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其中隐含着一家一族的故事。家集的编刊,无疑是家学传承的重要保障。

世家原指世代有禄位之家,后来泛化,亦可指称以某种专业世代相承的家族。“我们这一门有一种做诗的家风。”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自豪地说。冯友兰的祖父冯玉文有《梅村诗稿》,伯父冯云异有《知非斋诗集》,父亲冯台异有《复斋诗集》,姑母冯士均有《梅花窗诗草》,冯氏自然可以被看作文学的世家。冯友兰后来将他们的诗集汇编,于1964年油印出版,尽管他没有给这种汇编总的命名,但从编刻形式和内容看,其无疑属于家集的一种,姑名之“唐河冯氏家集”可也。

这里的“家集”,是家人著述总集的意思,因为是总集,人数不能低于两人,多则不限,它可以汇合或编选家族同代成员的作品,亦可汇合或编选家族二三代乃至数十代成员的作品。家集在目录学上隶属于集部,所收著述主要以诗文为主,因此,像“唐河冯氏家集”之于冯氏的意义一样,家集首先可以说是文学世家的象征。

据徐雁平《清代家集叙录》统计,见于著录的历代家集种数,唐前八种,唐五代八种,宋代二十九种,元代十七种,明代一百九十三种,而清代竟达到一千二百四十四种,已构成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的文献基础。

家集是家学传承的重要保障

祖宗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祖宗的力量,一在遗传,二在教育。遗传、教育不单指血液、身体、基因方面,还包括精神方面。家集的编刊,无疑是家学传承的重要保障。

家族后人总在设法为先人扬名,使之不朽。对于书香门第而言,如果想要世代不朽,刊印诸如家集之类的文献使其永存于天壤间,是当然可行之法。因此不论是序家集或者是编家集,其心眼實在“不朽”二字。

让“先人”借家集而不朽,“使数百年以上祖宗之性情謦效,与数百年以下之子孙相接”,这自然是“孝”的体现,是一种“守”与“待”。而另一种,则具有创新性质,子弟自有建树,以自己的著述接续先人的文字。

1983年7月,冯友兰之女冯宗璞获“钟山文学奖”,并获赠石砚。88岁的冯友兰送女儿一副对联:槐树旧街,传下三世文采;钟山新砚,送来六朝风流。上联中“槐树旧街”,乃宗璞出生之地海淀区槐树街,“传下三世文采”乃指唐河冯氏书香,至冯宗璞一代,其实已超过关键的三代。这一关于家学传承的“私语”,在1999年夏,冯友兰送女儿最后一副对联中再现: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岂独文采传三世;文坛秀气,知手持生花笔,莫让新编代双城。

下联中“新编”指《中国哲学史新编》,“双城”是冯宗璞拟写的小说《双城鸿雪记》。冯氏的这副对联,包括了家族子弟两种“孝”的方式。

一家之集非仅为一姓之书

雕版刊印,是清代家集的主要流传方式,不过稿抄本家集的数量也有不少。刊书不易,费钱、费力。

传统社会的文人生前能刊印自己的诗文集已是幸事,而家集因其体量较大,通常要等到家境殷实或有子弟腾达时,才有付之梨枣的机会。家族子弟时存忧患之心,为了编纂和刊刻家集,用心良苦,备尝艰辛。

王伊在《浚仪世集序》中述及赵希文保存故纸、护持根本时说:“丛残剩稿,或未经杀青;寂寥短章,或偶留遗墨;年代湮远,散佚已多。毅盒修辑家乘,搜访有年,掇拾于兵燹之余,虽片什零笺,珍如拱璧,雪抄露纂,汇成巨编。”可知赵氏家集的编刊所经历的艰难。

家集的形成,基本上依靠有心人挺身而出。此外,因不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家集累积成型的时间更长,百余年的保存,几十年的编辑,对于大多数家集而言,是寻常之事。

《清代家集叙录》所著录的一千多种家集,其实每一个著录项目背后,都藏有一段书籍文化史和家族生命史。然而,如果仅将家集看作一家之“春秋”,仍是将其浅薄化了。《平湖屈氏文拾》卷首胡士莹序云:“夫一家之集,即乡邑文献之一部;而乡邑文献,亦即全国文化之基础,然则是编也,虽寥寥数文,而以文存人,固大有益于乡邑者也,乌可以为一姓之书而少之哉。”一家之集非仅为一姓之书,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家国同构关系。

从《清代家集叙录》统计的清代家集编辑刊印数据来看,乾隆朝以前家集数量较少,嘉庆、道光朝以后较多,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有两个:其一,是太平天国战争之后家集数量有大幅度增长;其二,辛亥革命之后家集数量仍持续增长。战乱之后,必有文化的恢复、整理、振兴之举,这种自觉的文化行为,自一家一姓延展至整个国家。辛亥革命之后,基层社会的文化并未迅速改头换面,传统文化仍有强大的惯性,政治革命与文化变革并未同步,基层社会中,家族的力量仍然强大。

家集:独特的情感方式和文化精魂

家集,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从世界文化角度看,外国的艺术世家数量可能不少,但文学世家却不多见,更不能想象会涌现出如此海量的家集。这可能因为中国人很早就把“文学”当作君子教育的四科之一,唐宋实行科举制,文学才能的考查更成为中心的一环,因此宋代以后,文学世家星罗密布,家集编纂层出不穷,至清代达到鼎盛。

中国文化传统由物质生活方式、社会生活方式构成。家集的保存、编辑、刊印甚至流通,应是传统中国特有“情感方式”的表征。家集作为一种文献,在世界文献体系中,独一无二,它体现了中国人对祖宗、家庭、文字、传统的感知方式与情感体验。“家”在这一层面上既是生产人的基本单位,也是生产、传承文化的基本单位。

家集作为时间长河中的沉淀之物,在自我复制的同时,也完成了人情空间的生产,逐渐形成以家为单位不断弥漫的文化关联,以及有情感体验的文化版图。

《清代家集叙录》用十多年时间累积而成,是一个“持续性”的结果;而《清代家集叙录》所记录的一千多种家集,隐含一家一族的故事,更有一个庞大的“持续性”行为存在。家集的抄录、保存、编辑、刊印等“自我复制”和“再生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家学传承落到实处,赋予传承过程较为稳定的文化意义。(《读书》 张剑/文)

猜你喜欢

冯氏冯友兰世家
我不想让你误会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我不想让你误会
“冯氏”电影对现实情怀的把握
破案赚酒
破案赚酒
金岳霖帮助冯友兰转变
冯邦与他的《中华冯氏史典》
萧相国世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