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坐堂医”

2020-06-21

新传奇 2020年15期
关键词:葛洪孙思邈张仲景

平时还好,瘟疫流行时,大量染病的老百姓就医无门,张仲景想了个办法——每个月留出固定时间,官府衙门不处理其他公务,让百姓们进来看病,诊断、治疗的地方就设在官府大堂上。张仲景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坐堂医”。

据统计,从公元前243年到公元1911年的2154年里,中国共发生有史可查的瘟疫352场。在战胜历史上为数众多的大规模瘟疫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医学没有一次缺席。尤其是那些悬壶济世的医生,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位“坐堂医”,衙门里看病

据157年(汉桓帝永寿三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当时全国人口总数为5648.6万;到了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百余年间,人口跌至1616.3万,简直可以说是“断崖式”下降。人口锐减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频繁发生瘟疫。仅在公元196至220年(汉献帝建安年间),有史可查的大规模瘟疫就发生了5次。

当时,南阳郡涅阳县(今属河南省邓州市)有一个张姓家族,全族总人口有200多。从建安初年开始,不到10年,三分之二的人身亡,其中死于传染病伤寒的占70%。将上面这件事记录下来的是这个家族里一个叫张仲景的人。

张仲景原本已被举为孝廉,仕途前景一片光明。然而,目睹身边的人连遭不幸,张仲景决定拜本郡名医张伯祖为师,没日没夜地刻苦钻研医术。他在医学方面展露出惊人的天赋,医术逐渐超过了老师。他的主攻方向就是瘟疫,取得了许多诊断和治疗的经验。

一个人本事再大,在大规模疫病面前也是杯水车薪,懂得瘟疫防控与治疗的医生越多,老百姓的生命才越有保障。为此,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一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他将各种“伤寒”分为6大病种,并根据其临床上的不同表现再逐一细分,针对每种病分别给出治疗手段和药方。

《伤寒杂病论》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制定了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这种先“辨证”再“施治”的方法一直被后世中医所推崇。更值得后人钦佩的是,在担任长沙郡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期间,张仲景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即便如此,他仍坚持给百姓看病。

平时还好,瘟疫流行时,大量染病的老百姓就医无门,张仲景想了个办法——每个月留出固定时间,官府衙门不处理其他公务,让百姓们进来看病,诊断、治疗的地方就设在官府大堂上。张仲景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坐堂医”。

首部“抗疫手册”,老百姓的救命书

晋朝有一位著名医学家,名叫葛洪。在葛洪的一生中,有多次仕晋机会。但是,葛洪潜心悬壶济世、无意于官场。在行医过程中,他接触到大量身染“急病(当时人们对瘟疫的一种叫法)”的百姓。

人们对这些汹汹来袭的传染病非常恐惧,称之为“天刑病”,认为这是天降的灾祸,是鬼神作怪。葛洪不以为然,他不仅研发出对症的良药,还处处设身处地地为贫苦的老百姓着想。比如:考虑到普通人吃不起珍贵又稀罕的药材,他精心挑选出许多容易找到、价钱不贵的药材来治疗“急病”;考虑到大众文化程度,他写药方和疗法从不故弄玄虚,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写下来,成就了著名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

“肘后”,意为可以常常备在肘后,随手可以拿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抗疫应急手册”,它改变了之前那些救急药方不易懂、药难找、价钱贵的弊病,成为老百姓的“救命书”。书中记述了当时较为流行的各种急性病症的治疗方法,其中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螨等病的描述均属首创。

书中还给出了治疗狂犬病的方法,其中之一是杀掉咬人的狂犬,取出脑浆敷在患者被咬的地方。这是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办法,为了不患上某种同样的疫病,人们用捣碎、研磨等物理办法把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等制成“药物”,其作用相当于原始疫苗。

大约1500年以后,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在受感染动物的脑组织和脊髓中存在大量病毒,将其接种到兔子的脑中,终于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救命药方为何刻在石碑上

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孙思邈,少时喜欢读书,涉猎广博且天赋极高。但是,他很早就身患疾病,为了治病几乎倾家荡产。在这样的环境下,孙思邈逐渐留意医书,进而立志从医。

北周时,杨坚执掌朝政,听闻孙思邈名声,欲招其为国子博士,孙思邈没有接受,一心致力于研究医术。唐朝建立后,太宗皇帝李世民也想召他来京师长安授予爵位,仍被孙思邈拒绝。与当官相比,他更愿意在乡间为百姓医病。

唐高宗时,朝廷授予孙思邈谏议大夫一职,皇帝希望他留在太医院。碍于情面,他推荐了徒弟刘神威入职,自己终身不仕。

他平时亲自上山采药,又穷搜民间验方、秘方,针对各种流行性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经常冒着被传染的风险亲自为病人诊治。孙思邈不断总结临床经验,撰写了《备急千金要方》等著作,为对抗瘟疫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备急千金要方》是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式的巨著,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创造了许多项“第一”。

《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方》,取“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之意。虽贵比“千金”,但孙思邈从不以此牟利,全部无私地奉献给社会,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后来,人们干脆把书中最常用的方剂刻在石碑上,供更多的人传抄和使用。

“瘟疫克星”创瘟疫学体系

明朝末年,大疫流行。崇祯十五年(1642年),全国瘟疫大爆发,乃至“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一名专攻瘟疫的名医扛起了重任,他的名字叫吴有性,江苏吴县的一名族长。

以往的医生大多认为,“五行之气”是瘟疫发病原因——一年各季中时序有提前或错后,会造成“非其位则邪”,因而致病。经过长时间研究和临床实践,吴有性认为,此说不足以概括所有瘟疫发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天地间还存在着—种“异气”,或称为“厉气”“疫气”,这种“气”每年都存在,其盛衰多少与所在地区不同、四时变化等有关,一旦感受这种“异气”,可使老少俱病。该理论后被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所证实。

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瘟疫论》一书,是中国古代瘟疫学的集大成之作。书中不仅详细解说了瘟疫产生的机理,还重点介绍了治疗各种疫病的方法,形成了系统的瘟疫学体系,这一成就较西方领先了至少200年。(《北京日報》)

猜你喜欢

葛洪孙思邈张仲景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此人是中国古代名医,也是欧洲人最敬仰的中国医生
《医心方》引录《葛氏方》探析
地方特色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探
药王孙思邈
善良的打劫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