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我军史上五支“红六军”
2020-06-21卢庆洪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党在各地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但因各根据地之间缺乏联系,以至于部队的番号出现了重复使用的现象。其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就先后组建了五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随后,我党在各地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创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但因各根据地之间缺乏联系,以至于部队的番号出现了重复使用的现象。其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就先后组建了五支,即:东江地区的红六军、鄂西长阳红六军、赣西南苏区的红六军、湘鄂西洪湖苏区的红六军以及洪湖新红六军。
东江地区红六军(1929年6月-1930年5月;1930年12月-1931年5月)
东江地区第一次成立红六军 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后,中共东江特委与海陆惠紫特委根据广东省委的指示,在东江地区创建了红六军两个师、五个团。
6月,东江特委在大埔县桃源将五华、丰顺、梅县和大埔的赤卫模范队整编为红六军第十六师四十六团,下辖三个营约370人。该团成立后,拔除了大埔县银江龙市反动据点,巩固了铜鼓嶂根据地。
1930年2月,东江特委将兴宁、平远、龙川县的赤卫模范队与赣南红二十一纵队合编为红六军第十六师五十二团(后改称第五十团),兵力约500余人。部队成立后,在平远县石正、八尺打敗了反动团防军500余人。
1930年5月19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中共东江特委将东江红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团改编为红十一军。
东江地区第二次成立红六军 1930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部长、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主任李富春在大南山组织召开了闽粤赣边区第一次党代会,决定将东江红军和闽西红军改编为第六军,以闽西红军为第一师(一直未能编成);东江地区的红十一军整编为第二师,下辖两个团和一个独立营,总兵力约700余人。
红六军第二师改编成立后,活动在海(丰)、陆(丰)、惠(来)、紫(金)一带。其中,第二团攻下了紫金县洋头乡公所,击毙了敌警卫队队长。1931年2月,第一团在陆丰县北溪与敌激战时,团长林军杰牺牲。
5月,因东江地区红六军军部一直没有组建起来,红六军第二师改编为东江独立第二师。
鄂西长阳红六军(1929年7月-12月)
1929年初,当贺龙率领红四军进入长阳县境后,中共长阳县委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建立农民协会和赤卫队,准备发动武装起义。7月9日,在中共湘鄂西前委和鄂西特委的指导下,长阳县委领导的人民自卫团、长阳县游击大队,以及我党掌握的国民党长阳县保卫团一部在西湾举行起义。而后,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大沙坝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全军编为一个师、三个团,全军共1100余人。该军是中国工农红军史上第一支以少数民族为主体、以军为建制的正规红军武装(近52%的官兵均为土家族)。
长阳红六军成立后,立即进行整训,以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
同时,分兵在资丘、麻池、马连、城五河、卜岭、水竹园一带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府。部队迅速发展到1400余人,编成两个师、四个团和一个直属特务营。11月18日,由中共湘鄂西前委整编为红六军第一师,下辖三个营500余人。
12月,根据中共鄂西特委的指示,红六军第一师改编为洪湖中央独立师第三纵队。至此,鄂西长阳红六军的历史结束。
赣西南地区的红六军(1930年1月-7月)
1930年1月18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赣西、湘赣边特委和红五军军委在遂川县于田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将江西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与赣西南工农游击第二大队、湘赣边部分赤卫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并从红五军选调黄公略、李聚奎、王如痴、陈振亚等43名骨干参加红六军的领导工作。会后,红六军在吉安县东固正式成立。全军下辖两个旅、一个纵队。
赣西南红六军成立后,部队领导针对官兵成分复杂,农民意识、地方观念、游击习气较重,战斗力较弱等问题,积极开展政治教育和军事整训。并根据红四、红五、红六军“共同前委”的指示,将部队改编为三个纵队,全军达到2600余人。
6月19日,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各战略区域红军编制的指示,红六军划归新成立的红一军团。7月1日,在赣西红军的配合下,红六军向吉安发起了第7次进攻,歼敌400余人。而后,根据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赣西南红六军改称红三军。
湘鄂西洪湖苏区的红六军(1930年2 月-1931年3月)
1930年2月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鄂西特委在监利县汪家桥将鄂西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下辖三个纵队,第三纵队由长阳县游击队改编而成,司令员由特委选派,全军共6000余人。同时,组成了中共红六军前敌委员会。
1931年1月初,根据军团前敌委员会的指示,红六军奉命反攻石门,因在瓜子峪、扩市、七家峪遭到敌人顽强抵抗,遂转至五峰、长阳、巴东、建始等地开展游击战,歼灭了几股反动团防武装。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红二军团在长阳县枝柘坪缩编为红三军。其中,红六军改编为红三军第八师。至此,湘鄂西洪湖苏区的红六军番号正式取消。
洪湖苏区新红六军(1930年12月-1931年3月)
1930年12月,红六军在杨林市战斗中失利后,所属第十六师四十八团两个营、第十七师五十一团一个营因与军团主力失去联系后,随即返回洪湖苏区。此时,湘鄂川边区“清乡督办”、国民党湖北省政府主席徐源泉正集中兵力“围剿”洪湖苏区。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书记周逸群、湘鄂西联县政府赤卫总队总队长段德昌将返回洪湖的各部武装与红二军留下的伤病员合编为新红六军。下辖两个团和一个特务营,全军共1000余人。
3月初,国民党集结三个多旅的兵力,以中共湘鄂西特委所在地石首县调弦口为目标,向洪湖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3月6日,新红六军采取“只打虚,不打实;不胜不打,要打必胜”的战术,与赤色教导军相互配合,在梅田湖歼灭敌新十一师300余人。
3月19日,新红六军在江陵县老新口歼敌新三旅两个营;24日又在监利县余家埠、胡家场击溃该旅两个团,乘胜收复了江陵县龙湾寺、熊口等地,扭转了苏区的被动局面。新红六军成为洪湖苏区新的主力部队,并迅速发展到2000余人。3月27日,新红六军与江左军在监利县朱河附近的五福三桥合编为洪湖独立团。
(人民网 卢庆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