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谜:乐山大佛肚前有藏宝洞?
2020-06-21月明日
乐山大佛藏宝洞封门石上的文字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此石来封藏脏洞?大佛胸前的暗室到底是何时所凿?目的为何?被盗前究竟藏了什么东西?如此多的疑问几乎成了千古谜团。
乐山大佛坐落在四川乐山市峨眉山东麓的栖鸾峰,通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90年。雄伟的大佛和它古老的历史,让人感到无尽的神秘和向往,再加上“佛中有佛,佛在心中,佛心藏宝”的民间传说,更使人相信大佛蕴藏着无尽的宝藏。
1962年,维修人员在大佛胸前发现了人工开凿的洞穴,但是未有惊人发现。20世纪80年代,有人偶然发现大佛的栖息地,实际是一尊三山(乌尤山、凌云山、龟城山)相连的“巨型睡佛”,而乐山大佛正处于这尊“巨型睡佛”的心脏部位,和“佛在心中,心中有佛”的说法不谋而合。到了20世纪90年代,有游客在大佛的心脏部位发现了一尊“小佛”的隐约身影,眼、鼻、嘴等五官清晰可见,这尊“小佛”的身影刚好位于乐山大佛胸前的洞穴位置。
古时候修建佛像,的确有在佛像上修建密室藏东西的例子。这样看来藏宝之说并非子虚乌有。那么藏宝洞里有什么东西?又是谁藏在里面的呢?
建大佛要镇“水妖”
开凿乐山大佛的发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贵州人,离开家乡,来到乐山凌云山下。凌云山下乃三江汇聚之处,每当汛期,山洪暴发,常常毁坏农田,倾覆船只。为了制服江水,海通和尚立志开凿一尊大佛来镇住“水妖”。
海通四处化缘,经过数年努力,终于解决了资金问题。没想到开凿之日,地方官吏觊觎募到的金银,趁机刁难,声称要收取建造费和保护费,否则不让开工。海通和尚自剜其目吓走了贪婪的官吏,工程才得以顺利开展。
后人提到乐山大佛的修造,似乎都归功于海通,事实上,海通从筹资到修造仅主持了18年就因积劳成疾圆寂了,工程就此停了下来。而这18年中,策划和募款占了10年,实际开凿的时间仅8年,剩下的大部分工程都是在当地地方政府的组织下完成的。如今,如果我们提出“建造乐山大佛共用了多少钱”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能回答,但可以想象,那绝不是一笔小数目。
藏洞凿在佛心部位,前所未闻
1962年,四川乐山县政府组织维修大佛,修补前胸时,工人发现佛肚前有一个封闭的藏脏洞,它的发现似乎印证了大佛身上有藏宝洞的千古传说。这个藏脏洞,因位于大佛胸前的心脏部位而得名,是一个高3.3米、宽1米、深2米的长方形人工开凿的暗室。
洞穴的封门石在两位见证人的注视下被打开,室内情形却令人大失所望,仅散乱地堆放着一些破旧的废铁和铅皮,开启现场唯一有价值的就是封门石。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记事残碑,此碑有可能原来是嵌在大佛胸前的。
现场的两位见证人,一人认为暗室里堆放的东西,应该不是原洞穴堆放的,而是被盗后的人为遗留物,且时间不会太远,应该在清末民初。另一个认为,暗室里的“废铁”应是“鎏金铜壶”,“铅皮”似乎是破损的“铅皮经卷”。若此推断成立,则说明暗室里的东西应是被盗后残留的原有东西,最近年代也应和封门石碑年代一样,是宋代遗留物。
由于当时的藏脏洞被打开后,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随后就被工匠用青砖、水泥封闭。唯一的线索封门石,因那次维修时被移到附近的海师洞(建造大佛时海通和尚的卧室)保管。“文革”中,洞内的存放物被毁,宋代“天宁阁记事残碑”也下落不明,令人遗憾。
那么,封门石上的文字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此石来封藏脏洞?大佛胸前的暗室到底是何时所凿?目的为何?被盗前究竟装了什么东西?如此多的疑问几乎成了千古谜团。
专家分析,在佛身上凿洞多见于泥塑、铜铸的作品中,是佛经教义允许的。藏洞内所装东西一般是粮食——“五谷” 及金、银、铜、铁、锡——“五金”。“五谷”象征菩萨保佑“五谷丰登”,“五金”象征菩萨保佑“招财进宝”。还有的佛身藏洞内装的是仿制五脏六腑的器皿或经书帛卷,以此象征“肝胆相照”或“真经永驻”。关键是这些藏洞大都开凿在佛体背部隐藏处,而乐山大佛开凿的位置在佛心部位,这是前所未闻的。
虽然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记事残碑,但不能说明此洞是宋代人开凿并封藏的。从开凿此洞的长、宽、高规模来看,工程量较大,应是唐代同期工程,是造佛时的配套工程,也就是说施工者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这个藏洞功能。
藏洞究竟要藏什么东西
這个藏洞究竟要藏什么东西呢?可能是财宝。大佛建成前后募集金银不少,如此大的工程,建成后的佛事活动肯定很多,香火旺盛,八方朝拜,大佛寺庙能收到的捐赠善款、奇珍异宝肯定很多。虽然利用佛身藏宝,况且是在“佛心”,跟佛经教义相违背,但若是前人考虑深远,佛财归佛,善款专用,将募集来的剩余资金封藏好,留给后人,紧要时开启用于维修,这个解释还是有点儿道理。
除此之外,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佛中有佛”。通过一些文字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大佛是以寺庙能仁院中的弥勒佛作为“小样”进行凿刻的。海通找匠人依照能仁院中的弥勒佛石佛凿刻成一尊丈余高的“小样”,然后将“小样”请到施工现场,叫匠人将“小样”按1∶13的比例放大开凿。
那么大佛修成后,大佛的“小样”应该怎么安置呢?建造者肯定不能让如此重要的“小样”,即大佛的“前身”和“母本”失散了。据此推断,大佛藏洞是在大佛修造后期考虑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收藏“小样”,也符合“心中有佛,佛在心中”的佛经教义。或者也考虑到,百年后大佛残破,后人可以依“小样”重新维修。
出于对大佛“健康”的关注和为人们解惑的目的,2006年6月,中国科学院和乐山市文物管理所的专家学者齐聚大佛脚下,用了大约一周的时间,动用先进雷达探测器,对大佛进行“B超体检”。地质雷达的电磁波深入大佛内部2至70米,自然不会放过任何有可能藏宝的空间。然而专家检测完之后,只公布了简单的结果:“目前内部结构都是很稳定的,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对藏宝问题只字未提。看来,千年的猜测、千年的疑问将继续下去了。
(《文史博览》月明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