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泥湾精神”研究述评

2020-06-21张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梦

张涛

〔摘要〕 作为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之一,“南泥湾精神”体现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助推了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深深影响了中国革命进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术界从形成过程和内涵、历史和现实意义、弘扬途径等方面对“南泥湾精神”进行了研究,今后学者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南泥湾精神”的研究,多方面研究“南泥湾精神”的现实意义,重点研究“南泥湾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推进“南泥湾精神”研究成果的运用。

〔关键词〕 “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3-0042-05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陕甘宁边区处于日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封锁包围的环境中,为打破敌人封锁、保卫边区、坚持长期抗战,党中央以自给为目标,领导边区军民团结一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1年3月,党中央令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以下简称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进行垦荒。三五九旅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培育形成了“南泥湾精神”。“南泥湾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学术界鉴于“南泥湾精神”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南泥湾精神”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内容涉及“南泥湾精神”的形成过程和内涵、历史和现实意义、弘扬途径等方面,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南泥湾精神”形成过程和内涵的研究

对于“南泥湾精神”形成过程和内涵的研究,学术界的基本观点趋于一致,认为“南泥湾精神”形成于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推动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伟大实践,其核心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一)对“南泥湾精神”形成过程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南泥湾精神”形成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毛泽东的培育指引为切入点的研究。黄志仁认为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面对边区军民交困的危险,毛泽东亲手指引培育了“南泥湾精神”的形成。“南泥湾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奋发图强的革命气质,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既是共产主义精神蓬勃发展的成果,又是反帝斗争的产物 〔1 〕。

第二,以朱德的指导推动为切入点的研究。杨梦丹、高尚斌以朱德在“南泥湾精神”形成过程中作出的贡献为主线,认为朱德提出了军垦屯田主张,亲自领导南泥湾开发建设,组织军队开展生产竞赛运动,并积极带头参加生产劳动,促进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开展,推动了“南泥湾精神”的形成 〔2 〕。

第三,以三五九旅的屯垦实践为切入点的研究。余小勇认为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是党中央实施大生产运动的具体举措,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作出的科学决策。三五九旅打仗是英雄、生产是尖兵,在开发南泥湾的过程中,三五九旅领导带头、官兵平等,把思想政治工作、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有效地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展开 〔3 〕。

整体来看,“南泥灣精神”的形成深受毛泽东、朱德等党的领导人的影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英勇气概和伟大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危难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克服困难的具体体现。

(二)对“南泥湾精神”内涵的研究

早在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的过程中,“南泥湾精神”就已经被提出。1943年八路军总政电影团拍摄了影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后改名为《南泥湾》),总政宣传部审定后的影片解说词将“南泥湾精神”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首次概括了“南泥湾精神”的内涵 〔4 〕。随后各个时期的学者们虽然从不同方面对“南泥湾精神”内涵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研究,但其观点基本都是对这一概括的延伸。

郭叙编、马海涛认为“南泥湾精神”包括高度自觉的革命精神、自力更生的实干精神、勤俭节约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5 〕。兵团精神课题研究组认为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是我们党正式组织的军队屯垦,“南泥湾精神”是在我们党的屯垦事业中产生的精神成果,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精神面貌和作风 〔6 〕。罗海曦认为南泥湾奋斗精神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 〔7 〕。

综合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南泥湾精神”的内涵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理想信念,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讲求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的精神,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具体表现为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创造进取。“南泥湾精神”包含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包含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内涵不仅在南泥湾大生产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二、对“南泥湾精神”历史和现实意义的研究

“南泥湾精神”作为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之一,有着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见证,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学术界从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对“南泥湾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对“南泥湾精神”历史意义的研究

对于“南泥湾精神”历史意义的研究,学者们观点基本一致,认为“南泥湾精神”对南泥湾及整个陕甘宁边区乃至全国抗日根据地的建设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刘引认为“南泥湾精神”推动了大生产运动,有效地解决了陕甘宁边区所面临的严重物质生活困难;培养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作风;密切了军民关系,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密切了官兵关系,增强了部队战斗力 〔8 〕。张润琴认为“南泥湾精神”带动了整个边区生产运动的深入开展;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增强了军民团结,密切了党群关系;为我们党培养了一批经济建设的骨干人才 〔9 〕。

(二)对“南泥湾精神”现实意义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10 〕“南泥湾精神”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南泥湾精神”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度研究,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弘扬“南泥湾精神”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就“南泥湾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讨论。杨建成认为“南泥湾精神”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无论进行革命战争还是搞经济建设,都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原则;“无论是艰苦困难的年代,还是刚刚解决温饱的今天,都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11 〕。1996年,经济建设与“南泥湾精神”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办,此次研讨会的议题包括“南泥湾精神”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南泥湾精神”是否会抑制市场经济的作用、以“南泥湾精神”指导企业改革、以“南泥湾精神”指导山区开发和扶贫工作等方面的内容,与会学者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南泥湾精神”所代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仍然值得发扬 〔12 〕。朱森林认为“南泥湾精神”汇集了我们党的许多优良传统,其核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今天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大力弘扬这种精神,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 〕。马中柱、黄捷荣认为弘扬“南泥湾精神”有利于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有利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实现经济发展的两个关键性转变;有利于上下一致、同心协力,为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 〔14 〕。陈万秩认为促进和推进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正确对待和处理对外开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15 〕。经过研究讨论学者们普遍达成了共识,认为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2.弘揚“南泥湾精神”能够助力脱贫攻坚。1998年脱贫致富与“南泥湾精神”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办,与会学者们认为虽然南泥湾大生产与扶贫攻坚的具体目标不同,前者是发展生产、保障供给,后者是发展生产、消灭贫穷,但其所需的精神是一致的,贫困地区人民要发展生产、摆脱贫困必须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南泥湾精神” 〔16 〕。胡彪认为贫困地区要从根本上脱贫,关键要靠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17 〕。邱放杰认为扶贫攻坚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各级党政领导要身先士卒,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8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将“南泥湾精神”与时下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党解决物质保障问题、发展生产力的壮举和成功实践,孕育了伟大的“南泥湾精神”。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之年,我们仍然要发扬“南泥湾精神”,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努力。

3.弘扬“南泥湾精神”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一部分学者认为弘扬“南泥湾精神”有利于推动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例如,路波、李振祥认为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外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宣传和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19 〕。崔艳认为弘扬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而且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迫切需要 〔20 〕。

4.弘扬“南泥湾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南泥湾精神”作为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构筑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刘培庚认为“南泥湾精神”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三方面的启示:一是道路启示。从南泥湾大生产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光明之路;二是精神启示。“南泥湾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一起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都强调奋斗、实干的重要性;三是力量启示。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的胜利到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告诉我们,只有发挥上下一致、同心同德的“南泥湾精神”,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21 〕。安宗让认为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创造的“南泥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源泉 〔22 〕。

5.弘扬“南泥湾精神”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的学者阐述了“南泥湾精神”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蔡孟龙认为在青少年一代中发扬光大“南泥湾精神”,必将为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有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大大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南泥湾精神”在他们的心灵中扎下根来,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3 〕。雷鸣认为用“南泥湾精神”教育青少年,可以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培养其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技能;引导他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24 〕。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无数青少年为民族独立、国家复兴而努力奋斗,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时代,青少年的作用依旧至关重要。对青少年群体进行“南泥湾精神”教育,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弘扬“南泥湾精神”途径的研究

弘扬“南泥湾精神”,使“南泥湾精神”与时俱进、持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对弘扬“南泥湾精神”的途径作了大量研究,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在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中弘扬“南泥湾精神”。陈万秩认为弘扬“南泥湾精神”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15 〕。张润琴认为弘扬“南泥湾精神”要坚定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要勇于奋斗、清正廉洁;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改革创新大文章 〔9 〕。

二是在军队建设中弘扬“南泥湾精神”。田禾、李忠认为在军队改革后,弘扬“南泥湾精神”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必须做到生产与育人的统一,必须做到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25 〕。王柱鑫认为新时期在武警部队中弘扬“南泥湾精神”要抓好教育,为发展农副业奠定思想基础;要加强投入,为发展农副业生产创造基本条件;要制定规划,为有计划地推进农副业生产提供指导;要加强领导,为农副业生产稳定发展提供保证 〔26 〕。

三是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弘扬“南泥湾精神”。安宗让在论述实现中国梦需要弘扬“南泥湾精神”时强调,弘扬“南泥湾精神”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二是要弘扬主流价值、提高道德修养;三是要树牢群众观点、真诚服务人民;四是要勇于攻坚克难、坚持真抓实干;五是要坚持领导带头、注重以上率下 〔12 〕。韩国宏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继承和发扬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的创造精神,要积极推动组织体制创新、用人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 〔27 〕。

四是在党员教育活动中弘扬“南泥湾精神”。罗炳忠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南泥湾精神”,一要不忘党的性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二要不忘党的宗旨,树立良好的人民公仆形象;三要不忘党的传统,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只有如此,才能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8 〕。

四、今后“南泥湾精神”研究的方向

在学者们的长期努力下,“南泥湾精神”得到了广泛而深层次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贯穿了历史与现今,内容比较丰富全面,为继续深入研究“南泥湾精神”打下了堅实基础。今后学者们仍要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对“南泥湾精神”的研究。

第一,要多方面研究“南泥湾精神”的现实意义。虽然我国综合国力逐年提升,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并没有改变。当下,要紧密联系时代特点,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注重研究与“南泥湾精神”一脉相承的兵团精神,将“南泥湾精神”与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社会治理、传承弘扬劳模精神等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南泥湾精神”的现实意义。

第二,要重点研究“南泥湾精神”与中国梦的关系。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经历众多挫折、考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是我们党克服困难、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要把“南泥湾精神”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结合起来,使之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要推进“南泥湾精神”研究成果的运用。“南泥湾精神”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研究“南泥湾精神”是为了继承和弘扬“南泥湾精神”,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达到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目的。要将“南泥湾精神”研究成果与红色教育培训事业相结合,推进“南泥湾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让“南泥湾精神”借力红色教育培训平台得到广泛传播,不断深入人心,使人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坚定理想信念。

综合来看,“南泥湾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研究内容,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未来要不断强化、持续研究,用“南泥湾精神”的新成果不断推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增添助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黄志仁.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J〕.中国经济问题,1976(01):52-57.

〔2〕高尚斌,杨梦丹.朱德与南泥湾精神〔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01):59-61.

〔3〕余小勇.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及其现实启示〔J〕.前沿,2011(12):105-108.

〔4〕赵耀宏.延安精神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

〔5〕郭叙编,马海涛.论南泥湾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求索,1997(01):46-50.

〔6〕兵团精神课题研究组.南泥湾精神:兵团精神的直接来源〔N〕.兵团日报(汉),2017-02-16(06).

〔7〕罗海曦.南泥湾大生产的奋斗精神〔J〕.军事历史,2011(03):12-14.

〔8〕刘 引.论坚持和发扬南泥湾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6(01):48-53.

〔9〕张润琴.弘扬南泥湾精神自觉践行“三严三实”〔J〕.新西部(理论版),2015(20):85-86.

〔10〕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2-15(02).

〔11〕杨建成.南泥湾精神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广东党史,1996(01):32-33.

〔12〕刘思平.市场经济与南泥湾精神——《经济建设与南泥湾精神研讨会》观点简述〔J〕.湖南经济,1997(03):7-8.

〔13〕朱森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弘扬南泥湾精神〔J〕.湖南经济,1996(10):4-6.

〔14〕马中柱,黄捷荣.南泥湾精神对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意义〔J〕.现代哲学,1996(01):75-78.

〔15〕陈万秩.南泥湾精神永放光芒〔J〕.湖南经济,1996(04):4-7.

〔16〕陈万秩.脱贫致富离不开南泥湾精神——“脱贫致富与南泥湾精神”研讨会综述〔J〕.湖南经济,1998(04):18-19.

〔17〕胡 彪.毛泽东倡导的“南泥湾精神”是扶贫工作的基本方针〔J〕.湖南经济,1998(04):5-7.

〔18〕邱放杰.扶贫攻坚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J〕.湖南经济,1998(04):23-24.

〔19〕路 波,李振祥.南泥湾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求索,1996(04):58-60.

〔20〕崔 艳.南泥湾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7-10.

〔21〕刘培庚.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对实现“中国梦”的启示〔C〕//陕西省省委宣传部,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陕西省社科界第七届(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92-95.

〔22〕安宗让.用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汇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C〕//陕西省省委宣传部,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陕西省社科界第七届(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99-102.

〔23〕蔡孟龙,吴 敏.南泥湾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现实指导意义〔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01):77-78.

〔24〕雷 鸣.用南泥湾精神教育青少年〔J〕.学习导报,2000(08):40.

〔25〕田 禾,李 忠.对新时期弘扬“南泥湾精神”的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4(06):62-63.

〔26〕王柱鑫.让南泥湾精神在新时期发扬光大〔J〕.求是,1996(15):26-28.

〔27〕韓国宏.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的创造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C〕//陕西省省委宣传部,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陕西省社科界第七届(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3:103-105.

〔28〕罗炳忠.发扬南泥湾精神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J〕.湖湘论坛,2006(01):13-14.

责任编辑 王亚峰

〔收稿日期〕 2020-04-20

〔作者简介〕 张 涛(1992-),男,陕西延安人,延安干部培训学院南泥湾分院教师,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中国梦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家政女王的“中国梦”
为什么“中国梦”无意挑战美国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梦”
英国公司发布“中国梦”调查报告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