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滁菊无公害栽培技术

2020-06-21龚建国涂清芳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1期

龚建国 涂清芳

摘要    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食物的需求已经从解决日常温饱问题向需要更加卫生、健康的食物过渡,我国对于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日益重视。本文在介绍滁菊特征特性的基础上,总结了滁菊无公害栽培技术,包括无公害栽培要求、种苗繁育、大田准备、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滁菊无公害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滁菊;无公害;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82.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1-009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Pollution-fre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Chrysanthemum

GONG Jian-guo 1    TU Qing-fang 2

(1 Chuzhou Chuju Research Institute,Chuzhou Anhui 239000; 2 Ch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bstract    At the present stage,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s constantly improving,and people′s demand for food has shifted from solving the daily food and clothing problem to requiring more hygienic and healthy food. Our country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pollution-free cultivation of crops.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hrysanthemum,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ollution-free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chrysanthemum,including the requirements of pollution-free cultivation,seedling breeding,field preparation,transplanting,field management,disease and insect pest control and harvesting,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ollution-free production of chrysanthemum.

Key words    chrysanthemum;pollution-free;cultivation technique

滁菊是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植物,主要产于安徽滁州,是菊花中花瓣最为紧密的一种。因产于定远池河一带,故又有“池菊”“池茶菊”之称。滁菊性温和,气味清香,可入药,是我国四大名菊(滁菊、杭菊、河南怀菊、安徽亳菊)之一、安徽省四大著名道地药材之一,既可作为花卉观赏,又可作清凉饮料。滁菊具有消热解毒、舒筋活血、护肝明目、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对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疗效显著。《本草纲目》记载:“滁州菊,单瓣色白,味甘为上”。在北宋年间,人们就开始用滁菊做糕点食用、泡滁菊酒解毒祛火,每逢亲友聚会,经常用滁菊款待和馈赠,滁州太守王禹偁在《甘菊冷淘》中对滁菊进行描述“经年厌梁肉,颇觉道乏浑。孟春奉斋戒,敕厨唯素餐”;欧阳修也鼓励农户种植滁菊,以此代替赋税。清朝光绪元年,滁菊被朝廷纳为贡品,故有“滁州贡菊”之称。近年研究发现,滁菊对SARS病毒、癌症(尤其是肝癌)等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对糖尿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因此,更受到我国中医、中药行业的重视。

滁菊无公害栽培是指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要求,选择符合国家相应标准(空气符合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土壤符合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灌溉水符合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的产地环境,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进行滁菊生产。滁菊无公害生产有利于提升滁菊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广滁菊无公害栽培技术是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1    特征特性

滁菊株高60~150 cm,植株被白色绒毛,茎直立略带紫色,基部稍木质化,上部多分枝;单叶互生,叶卵形、倒卵形或长圆形,羽状半裂或浅裂,边缘有线裂或锯齿;头状花序顶生或腋生,直径2~3 cm,总苞片为多层,外层总苞呈绿色,花序边缘的舌状花瓣多为白色、中央的管状花为黄色;瘦果具细小种子,大多不育。花期为10月中下旬到11月下旬[1]。滁菊适应性较强,喜温暖环境,耐寒性强,能忍受-4 ℃的低温,耐轻霜[2],20 ℃左右为最适生长温度,一般在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湿润的环境下生长良好。滁菊对土壤要求不严,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稍耐旱,怕水涝,土壤过湿容易烂根。

2    无公害栽培技术

2.1    无公害栽培要求

2.1.1    肥料配比和施用。以优质农家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一定量的复合肥。农家肥等有机肥施用前应经无害处理,有机肥料中污染物质含量应符合规定。有機肥料污染物质浓度限值见表1[3]。

2.1.2    浇水。滁菊无公害生产要求灌溉水质达到国家质量GB 5084—2005二级以上标准,需检测pH值及镉、铬、砷含量。

2.1.3    病虫害防治。必须合理控制化学类药物的使用量。喷洒药物时,要避免对土壤造成污染,保证植物中化学药物的含量不超过国家对无公害食品的相关规定。防治方法以放入天敌、人工捕捉的方式为主,也可以利用害虫的趋性进行针对性防治。

2.2    种苗繁育

2.2.1    越冬留种。滁菊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2种繁殖方法。其中,无性繁殖分为扦插、分株、压条、组织培养,有性繁殖即种子繁殖。有性繁殖主要用于杂交育种,生产上一般采用无性繁殖,且以扦插繁殖为主。在上年的花期选择生长健壮、开花多、没有病虫害并且具有本品种特性的植株作为母株,花朵采收结束后在距离地面3~4 cm处割除整株上部,只留下部根茎。

2.2.2    苗床准备。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疏松肥沃的砂壤土地块作为苗床用地。根据实际肥力情况,施入适量堆肥或人畜粪水等有机肥作基肥。深耕20 cm左右,耙平整细。再根据地块大小,做大小适宜的高畦,要求畦面平整、土壤细碎。扦插前,先在畦面上按行距20~25 cm横向开好定植沟,沟深控制在插条长度的2/3左右[4]。

2.2.3    扦插。一般在3月初,越冬根茎已经萌发出许多新枝,选择生长健壮、充实、没有病虫害、长度在20 cm以上的枝条,剪下备用。剪下枝条后,将枝条下端5~7 cm范围内的叶片全部摘除,然后剪掉枝条的顶端,保留中段10~15 cm作为插穗。将插穗下端剪口斜剪成马耳形,用1 500~3 000 mg/kg吲哚乙酸蘸根或用活性促根剂+50%多菌灵浸根,然后按株距6~7 cm将插穗整齐地摆放入定植沟中,压实并浇足定根水,随剪、随浸(蘸)、随插。保持苗床土壤湿润,约20 d即可发根。扦插一般选择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剪下的插穗应立即扦插,不要放置时间过长,以免插穗脱水而影响成活。

2.2.4    苗期管理。為了保证插穗快速活棵,插穗全部扦插结束后,苗床上最好覆盖遮阳网或者塑料布等遮盖物进行遮荫,大约20 d左右,插穗就可以生根活棵。要确保插穗顺利活棵,适时浇水是关键。活棵前要始终保持床土湿润,土壤相对含水量应当保持在85%左右。如发现床土发干,应当及时浇水。活棵后,逐渐减少浇水量,土壤相对含水量保持在70%~80%。经过40~45 d,幼苗长到20 cm左右时就可以出圃移栽。

2.3    大田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干燥、光照充足、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块栽植滁菊。滁菊不适宜连作,最好与其他作物轮作1~2年。栽培滁菊的大田应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一般施腐熟农家肥22.5~30.0 t/hm2,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三元复合肥300~450 kg/hm2。将肥料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对大田进行一次全田深翻,深度要求20~25 cm,达到田面平整,表面没有残渣和杂草等杂物。如果是空茶田,最好在年前就进行深翻,一方面可促使土壤熟化增加有机质含量,另一方面可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基数。大田翻整后,做宽2 m的畦,畦沟宽30 cm左右、深25~30 cm[5]。

2.4    定植

4月中下旬是滁菊的最佳移栽期。最迟要在5月10日前全部移栽结束,否则会影响滁菊苗的移栽存活率。定植前1 d给苗株浇一次透水,第2天挑选生长整齐、没有病虫害的壮苗进行定植。滁菊壮苗标准:植株健壮、没有病虫害、植株30%以上木质化,茎干紫绿色、直径0.3~0.5 cm,有7~9片绿叶,须根10条以上。为保证幼苗的移栽存活率,当天拔出的苗最好当天定植。定植一般选在阴天或者傍晚进行。定植前,用剪刀剪掉幼苗顶端5~8 cm长的嫩梢,苗上保留3~4片叶子。采用穴栽方式定植,在栽培畦上挖好深5~7 cm的定植穴,每穴栽1株苗,然后覆土,浇好定根水。为创造良好的透风条件,给滁菊枝条舒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定植密度一般为行距40~45 cm、株距25~30 cm,此栽培密度最有利于滁菊生产。需注意,在滁菊成活之前,应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情况适时浇水,始终保持土壤湿润。在滁菊缓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一旦发现枯萎、死亡的植株要及时补栽,栽后立即浇定根水。

2.5    田间管理

2.5.1    科学追肥。移栽后15~25 d,为促进多发分枝,应及时追施1次分枝肥,通常穴施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三元复合肥150~225 kg/hm2。穴深控制在10 cm左右,离开根部8~10 cm。施肥后立即盖肥,并全田浇1遍透水。一般在8月中下旬再追施1次促花肥,作用是促进滁菊植株花芽分化、提高有效花束,通常施氮、磷、钾比例为15∶15∶15的三元复合肥150~225 kg/hm2。9月底滁菊开始现蕾,对磷钾肥的需求有所增加,要喷施1~2次叶面肥,一般用磷酸二氢钾300~450 g/hm2兑水450 kg/hm2配成肥液,均匀喷施在植株上部叶片和花蕾上,隔7~10 d喷1次[6]。

2.5.2    浇水。滁菊耐旱怕涝,生长期要根据生长情况、天气状况和土壤实际情况合理浇水。一般情况下,每隔20 d浇1次水。每次浇水要掌握好适宜的浇水量,田间不能有积水,遇雨要及时清沟理沙,避免植株受涝而烂根。

2.5.3    中耕除草。菊苗移栽成活1个月后应进行中耕除草,一般中耕除草3~4次,中耕要先浅后深。据调查,滁菊田杂草共有19科45种(表2),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子叶杂草,包括禾本科杂草和莎草科杂草,另一类是双子叶杂草。其中,菊科、禾本科、蓼科杂草较多,分别占杂草总数的22.7%、18.1%、6.8%。主要杂草有10种,马唐、牛筋草、旱稗、碎米莎草、香附子、小蓟、藜、铁苋构成优势种,对滁菊生产危害较大[7]。在滁菊栽培中,可采用覆盖除草膜和化学除草的方式进行除草。

2.5.4    摘心打顶。为促使滁菊主茎粗壮、分枝增多、多开花提高产花量,在6月初植株新发的分株长到15~20 cm时,应及时进行摘心打顶,摘去植株顶端3 cm左右的顶芽。需注意的是,摘顶芽应选在晴天上午植株上的露水干后进行,以有利于伤口愈合。第1次打顶后,经过1个月的时间,新发的分枝又长出了15~20 cm长,这时要进行第2次摘心打顶。对于生长比较旺盛的植株,一般在7月底还要进行1次打顶,这次打顶之后任由植株生长,不能再打顶,否则不仅会拖迟花期,还会导致植株分枝过多、花个头较小,影响花的质量和品质。7月底打顶后,滁菊长出了足够多的分枝很快就要孕育花蕾。

2.6    病蟲害防治

种植人员要严格按照无公害栽培的产出要求和标准开展病虫害防治,在喷施农药时按照规定进行,针对某类病虫害选择高效、残留低和毒害小的农药,保证对症下药;并且要科学计算用药量,确定合适的施用方式、用药时间和次数。在滁菊的栽培过程中,只要做到不重茬栽培、田间没有积水,滁菊病害发生概率会大大降低。滁菊有时会发生霜霉病、叶枯病,可以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每隔7~10 d喷施1次,连喷2~3次。

滁菊常发虫害有菊天牛和蚜虫。菊天牛常咬破茎干表面,在伤口内产卵,幼虫则蛀食滁菊茎干,在6月中旬菊天牛成虫产卵高峰期用2%甲维盐乳油1 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 000倍液,隔10 d喷1次,连喷2次,既可以减少产卵成虫,又可杀死刚孵化的幼虫。蚜虫多为害滁菊的嫩梢和茎干,春季4—5月、秋季9月是蚜虫危害的高峰期。当全田2%以上的叶、花蕾有蚜虫时,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每隔7 d喷1次,连喷2~3次[8]。另外,可以用物理防治的方法,利用蚜虫的趋黄性,在滁菊田间插黄板诱杀蚜虫,降低虫口密度。

2.7    适时采收

滁菊一般在10月下旬采收,当花瓣展开呈玉白色、花心金黄色、直径10~15 mm时采摘,一般采摘2~3次,每次采摘间隔7~10 d。采摘应在晴天露水干时进行,以利于加工晒制。注意采摘的鲜花要及时加工晒制,切记不要堆捂。

3    参考文献

[1] 訾兴中.琅琊山植物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2] 于云霞.不同栽培措施对滁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1999.

[3] 董玉凤.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与管理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9(13):46.

[4] 龚建国.滁菊的化学成分分析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5] 王世福,龚建国,王诏.滁菊产业发展研究与思考[J].安徽科技,2012(9):20-21.

[6] 顾克余,刘艳艳,曹婷,等.葡萄无公害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18):89-93.

[7] 董浩.滁菊田草害综合治理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162-163.

[8] 钟祖虎,袁克伍,任德海,等.滁菊主要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6):162-163.

作者简介   龚建国(1960-),男,安徽滁州人,高级农艺师,从事滁菊优质高产栽培及产品开发工作。

收稿日期   202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