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区块链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2020-06-21刘权刘宗媛

中国计算机报 2020年21期
关键词:区块企业

刘权 刘宗媛

当前,在中央与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和应用正处于发展窗口期。鉴于此,本文重点梳理了我国区块链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我国区块链企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状

在当下信息和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防篡改、可溯源的特性成为全球关注的新兴科技之一。区块链技术有望实现去中心化降低中介成本,变革传统金融模式,有效解决关键数据保护和授权访问问题,升级信息系统安全性,有助于规范现有市场秩序及实现商业组织形态的重构和社会协作方式重组。

当前,在各部委、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块链技术的这些重要价值促使现价段大批企业纷纷加入区块链布局,探索区块链技术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区块链行业已经涌现了一大批企业,其中以初创企业为主,包含传统上市公司以及各大互联网巨头。区块链在金融、政务、能源、医疗、知识产权、司法、网络安全等行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展开,正成为驱动各行业技术产品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企业规模稳步增长

一是区块链企业数量规模稳步发展。一方面,根据天眼查对2015至2019年区块链企业成立注册情况进行查询,截至2019年底,在工商注册的区块链企业共33000余家。另一方面,赛迪(青岛)区块链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迪区块链)进一步通过调研相关厂商和咨询业内专家进行初步摸底,对这些企业进行实际查询,除去加密数字货币相关企业、大型企业在各地注册的分、子公司,不以区块链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以及注册后尚未有投入产出的公司,最终的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从事提供区块链产业底层技术平台服务、应用产品、行业技术解决方案服务等业务,具有投入产出的区块链企业共1006家。

二是企业资金规模不断升级。一方面,企业注册资金规模千万元级注册资金占比达到近五成。赛迪区块链统计了截至2019年,除去加密数字货币相關企业、大型企业在各地注册的分、子公司,不以区块链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以及注册后尚未有投入产出的公司的注册资金。总的来看,注册资金在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数量达到总企业数量的近一半,表示大约半数的区块链企业在成立注册时的资金额度在千万元级别。另一方面,区块链企业资产规模逐渐扩大。赛迪区块链统计了截至2019年,区块链企业资产规模情况。从变化趋势上看,2016年至2018年,我国区块链企业资产规模持续上升,2019年区块链企业资产规模有所下降,这是由于在经过了2018年的爆发增长之后,2019年区块链企业在区块链行业的应用范围以及产品研究上逐渐回归理性。整体而言,区块链企业的资产规模呈逐渐扩大趋势。

企业分布聚集效应明显

赛迪区块链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对区块链企业注册情况进行查询,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经市场监管部门登记注册的区块链相关企业共33000余家,具有投入产出的1000余家,主要聚集在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重庆市、四川省等地。其中,北京市最多,区块链企业数量为338家,约占全国33.60%;广东省排名第二,共有区块链企业254家,约占全国25.25%;上海市排名第三,共有区块链企业122家企业,约占全国12.13%;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四川市、山东省、重庆市、福建市等地共有区块链企业931家,占全国区块链企业总数的九成以上。

从2019年新注册成立的区块链企业分布情况来看,区块链公司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截至2019年,区块链企业主要分布于四大聚集区:以北京市、山东省为主的环渤海聚集区,以上海市、浙江省为主的长江三角洲聚集区,以广东省为主的珠江三角洲聚集区以及以重庆市、四川省为主的湘黔渝聚集区。

细分比较各大地区的企业数量,环渤海聚集区以企业分布占比38.67%居于四大地区之首,该聚集区科研实力雄厚、人才丰富,其中,北京的区块链企业分布占比达86.89%,形成了以北京市为中心,辐射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等地区,带动区块链正向发展。长江三角洲聚集区的企业分布占比21.37%,该聚集区经济基础好,产业基础雄厚,其中上海市区块链企业占比为56.74%,超过苏浙沪三大地区一半,形成了以上海市、浙江省为中心,辐射江苏省及周边省市与国际接轨的区块链技术发展。珠江三角洲区块链企业分布占比27.24%,该聚集区区块链产业基础好、创新创业较为活跃。在广东、海南、福建三个省份中,广东省企业分布占比92.70%,形成了以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为中心,辐射东莞市、海口市和厦门市的区块链创新发展。湘黔渝聚集区区块链企业占比10.14%,相比于其他三个聚集区,该聚集区企业较少。该聚集区中企业分布方面,四川省、重庆市占比分别为34.31%、32.35%,相差不大。该地区区块链企业分布虽相对较少,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但2018—2019年区块链产业发展良好,政府驱动产业发展,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企业核心技术成果显著

2019年,我国区块链企业在区块链技术方面不断提升,如底层架构重点发力、共识机制不断突破、加密算法层出不穷、跨链侧链强势发展、安全技术有所突破等。其中,2019年山东浪潮集团打造的第三方全要素质量数据公共服务平台质量链,以产品质量提升为核心,利用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融合政府、企业、检测服务机构、消费者等组织,形成产品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生命周期全要素质量闭环管理,构建一个多方参与、互联互通、共治共享的质量提升生态体系,助力“质量强国”战略的实施。2019年11月,由南京金宁汇科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联盟链底层平台NewSpiral,平台运用分布式生态思维和算法经济理念,将在数据完整性、保密性、性能、存储效率、集成和运维等方面构建更高性能的区块链解决方案,为我国突破区块链发展处于早期,联盟链还不足够好用,底层架构不够成熟等方面提供着力方向。

企业竞争持续升级

一是互联网巨头逐鹿企业级区块链。随着区块链技术得到广泛认可,产业应用潜力逐渐显现,国内科技及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布局区块链产业,并推出各自产品及应用案例,百度、阿里、腾讯、华为依托自身云平台建设基础打造基于云计算的区块链BaaS服务平台,海尔、东软、迅雷、奇虎360等企业以主打行业为基础积极拓展区块链应用布局,在工业互联网、分布式系统、区块链安全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

二是传统上市公司结合自身业务积极拓展。随着区块链应用落地的快速铺开,传统企业对区块链的发展趋势也日渐明晰,“区块链+业务”已经成为传统上市公司进军区块链行业的发展重点。据赛迪区块链统计,截至2019年,已有近百家上市公司涉足区块链领域。

三是各类金融机构自建生态系统。银行业方面,各大银行纷纷强势加入,据赛迪区块链统计,截至2019年底,参与区块链应用探索的国内银行机构共39家,5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5家民营银行以及13家城市商业银行。

证券业方面。比特币的兴起带动了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防篡改特性使得证券交易过程更有效率,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模式。其中,国海证券表示,在创造盈利的引领预期下,将通过区块链技术最大限度聚集闲置资源,达到效应最大化,布局未来更多使用区块链技术的共享场景落地。国泰君安表示,5G加速,将推荐受益于5G与工业互联的主设备、光通信、专网通信领域。中信证券表示,在链圈中,暴风影音和量子链推动区块链与视频行业融合,诺基亚通过区块链建立医疗信任,各领域应用多点开花。

保险业方面。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十余家保险公司应用区块链技术解决保险行业痛点问题,其中,以平安集团、众安保险、阳光保险三大企业最为显著,涉及智慧城市、农业、扶贫、征信、医疗等多个领域。

四是区块链企业专利数量激增。我国区块链专利布局竞争激烈,赛迪区块链统计了我国企业在区块链专利方面的发展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阿里、腾讯、复杂美科技、平安科技、深圳壹账通、百度等各大互联网巨头和信息科技企业,都非常重视推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数量上,2019年,北京艾摩瑞策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通过实现安全、高效的区块链系统对互联网行业进行升级,实现互联网行业的业务数据结构化上链,保证业务数据的真实、不可篡改和共享,最大化可信业务数据价值,突破互联网巨头重围,实现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大数据生态,成为2019年区块链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企业。

企业融资结构趋于合理

一是企业融资金额回归理性。随着2018年的区块链热潮退却以及监管的逐渐加力,2019年区块链企业融资回归理性。赛迪区块链统计了截至2019年底,每年新注册成立的区块链企业获得的投融资金额情况。2018年,新注册成立的区块链企业呈现井喷式增长,同时带领区块链融资金额有所上升,约为75.8947亿元,为历年新高。2019年,新注册成立的区块链企业投融资金额仅4.57亿元,区块链企业融资额度回归理性。

二是企业融资数量和融资轮次结构趋于合理。一方面,截至2019年,区块链企业获得的投融资事件情况。从区块链行业整体融资事件来看,截至2019年,区块链行业累计投融资事件共664笔,区块链企业投融资事件整体趋势呈增长状态,且该增长状态的指数指标较大。2019年,区块链企业投融资事件增长速度有所缓和,但总体融资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另一方面,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及之前大部分投资机构投资轮次较早,初创期投资轮次(B轮以前)占比超过80%,2019年初创期投资轮次明显减少,种子轮仅占比4%,天使轮占比18%,A轮及A+轮占比8%,B轮及B+轮占比6%,初创期投资轮次(B轮以前)占比接近43%,不及战略融资单个占比。我国区块链领域投融资轮次明显后移反映出我国区块链行业正在一步步壮大,走向长遠发展的道路,投融资轮次的结构比例也正在进一步合理化。

此外,在投融资领域分布方面,赛迪区块链统计了投融资领域分布情况,除金融、企业服务、文娱传媒领域外,投融资领域分布覆盖广泛,各领域之间的投资比例相差不大。

案例应用和解决方案

不断进步

赛迪区块链对统计的解决方案和案例数进行领域划分,从整体上来看,区块链技术应用仍重在探索和尝试,几年来,随着我国区块链底层技术与协议的不断创新,区块链应用中技术与安全的瓶颈问题逐渐得到缓解,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也不断涌现。目前,我国区块链解决方案主要以垂直行业应用为主,集中在金融、政务、司法、物流、供应链、医疗等重要领域。2019年10月,国家电网方面公布,国网区块链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已经正式成立,入驻中关村科技园西城园,致力于推动上下游产业互信,实现数据高效共享,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有效解决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数据融通、网络安全、多主体协同等问题。2019年9月,依托海尔“智家云”标准体系,海尔着力在场景生态上深耕食联网,海尔食联网有食品溯源解决方案的实践优势。2019年初海尔率先发布依托区块链技术打造的食联网诚信溯源平台,至今已发展成行业“区块链+产业”供应链优秀案例,安心食材可追溯,为用户提供健康便捷的场景体验。

同时,赛迪区块链统计了自2019年1月国家网信办印发《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以来,截至2019年底公布的506家区块链备案企业中,包括华为、迅雷等均有项目在内。互联网企业凭借其强大的应用基础和用户基础能够较容易的将区块链解决方案付诸实践,并得到更加广泛的推广。我国区块链解决方案的急速增长和应用案例的不断增多,也体现出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效果逐渐显现,性能和安全性也得到充分的实践和考验。

面临的主要问题

人才严重匮乏

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区块链作为新兴领域,初创公司大量涌现,人才需求更加旺盛,而高校课程和社会专业培训课程体系相对滞后,没有形成完备的学科体系建设,导致缺乏系统的区块链教材,人才不足现象明显。在国内,中央财经大学是首家开设区块链相关课程的高校,之后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解放军工程学院等各大高校也纷纷成立研究中心、开设相关课程,旨在培养未来区块链领域的现代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虽然目前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由于课程难度大、相关课程多、跨学科领域大、课程周期长,造成人才储备困难。此外,专业从事区块链技术、产品、应用的培训机构较少,培训的人才数量、质量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因此,我国区块链方面人才短缺的局面还将维持一段时间。

在人才供求关系层面,一方面,由于国际巨头在全球范围内纷纷高薪聘请区块链顶级人才,造成国内人才流失;另一方面,由于区块链门槛要求比较高,核心岗位基本上都要求有2~5年区块链开发经验,这对于新兴行业的从业人员而言,具有较高难度,还需要了解相关的产业知识。总而言之,就整个国内来说,此方面的人才还是屈指可数的。

企业产品缺乏

第三方测评认证

目前,企业项目上线后缺乏有效审核,透明度极低,往往都是企业内部进行测试测评,而内部人员测试往往缺乏全面性、体系性、规范性,不具有权威性、公信力。这会使得企业在后续融资、技术应用发展以及推广合作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一方面,区块链性能指标是衡量区块链产品的重要指标,缺乏第三方的测试认证将严重影响产品的应用推广;另一方面,区块链安全还存在很大缺陷,缺乏第三方测试将使产品本身得不到安全验证,缺乏安全自查和检测使得产品上线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区块链共识机制、数据存储、隐私保护、权限控制等功能性指标也是产品的重要评价依据,亟需第三方测评认证证明产品功能性。

核心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国内大部分从事区块链底层技术开发企业均采用或修改完善了国外区块链底层框架,以比特币、以太坊和超级账本框架为主。虽然全国范围内区块链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但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对1000多家区块链企业进行调研时发现,多数区块链企业均以应用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主,缺少核心技术研发企业和机构,对核心技术的创新发展及重要性认识不足。根据赛迪区块链对我国区块链专利的统计,我国2019年专利申请量增速放缓,且均游离在数据机构、共识机制、智能合约、P2P网络等区块链核心技术之外,部分专利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地应用。诸如阿里、华为、腾讯等互联网企业的加入为区块链技术创新带来一定动力,但上述企业均采用成熟的区块链架构进行产品开发,发展重心更加偏重与应用推广与落地,缺乏对区块链底层核心技术的创新实践,在分片、跨链、多链、扩容等技术领域的探索也相对滞后。

初创企业融资面临困难

2017年9月4日,随着国家八部委下发文件全面禁止ICO等非法金融活动,我区块链企业投融资方法智能依靠传统的VC投资,而对于传统VC投资而言,初创区块链企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规模小、数量居多,资本注入密度低。区块链小型企业占比超过30%,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大降低了资本流入的动力。第二,管理中存在决策简单化、主观专断现象,会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导致资本无法得到精确评估,造成较大融资阻力。第三,缺乏支持初创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虽然各地区积极出台政策推动区块链初创企业发展,但由于初创企业规模巨大,很难解决企业生存问题。因此,传统VC机构对于区块链的投资逐渐倾向于A轮、B轮及战略投资轮,对天使轮的热情逐渐退去,投资行为更加谨慎。

企业服务类型趋于同质化

从各企业的服务类型、发展定位来看,多数企业在区块链项目的开发上,多以底层技术的研究、信息数据的处理、解决方案的提供、公共链、平台链等为主,整体上体现出企业服务类型同质化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在国家和政府对区块链企业的大力扶持下,企业呈现出“蹭热点”的现象,在成立企业之后,对于自己的产品定位缺乏长远考虑,对于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没有长远规划,导致截至到目前为止的上千个区块链项目,恐出现恶性竞争现象。

国内区块链企业发展的建议

强化企业人才供给

目前,我国区块链人才严重短缺,亟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围绕区块链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构建深层次、多渠道的区块链人才立体引进网络,支持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置区块链技术应用相关专业,依托区块链实验室、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育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人才。二是依托科技园区、创业创新基地,针对科研人员、高校学生,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鼓励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孵化项目,加速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实施落地。三是注重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与国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联合培养区块链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推进中外合作人才培养和引进项目。四是鼓励实力雄厚的区块链企业、互联网企业和金融企业创办“企业大学”,借助企业本身对区块链和新兴信息技术已有的基础,加快培养区块链系统架构师、开发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实用型区块链技术人才。

重视产品评估认证

加强与第三方測评认证机构进行合作,保证产品测试具有权威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并通过第三方测试,更多的发现问题。避免内部测试过程受到干扰,确保产品的性能、功能和安全性达到预期标准。严格按照第三方测评认证机构的测试模型制定相应的测试计划、测试方案和测试规范,实施测试,对测试记录进行分析,并根据测试机构提供的测试报告中分析自己的技术特点,从数据操作、账户管理、共识机制、加密算法、智能合约、性能效率、节点管理、运维管理等八大方面寻找突破口,明确重点研发方向,全面提升产品的性能。

拓展投融资渠道

区块链企业以中型企业为主,要加强对企业自身的合规性管理,完善财务、人力资源、产品研发、产品推广等各部门管理制定。要从经济角度综合考虑市场行情、薪金税收以及其他主要开支对自身经营状况进行盈亏预测。目前,区块链企业项目落地较少,实际产生的价值难以衡量。这就要求企业项目方要加强落地应用,在实际应用中产生经济效益。除了传统VC融资之外,现阶段区块链母基金或引导基金纷纷成立,特别是区块链投资专项基金也纷纷亮相,为精准投资区块链技术助力。

加强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

一是加强共识算法、分布式存储的理论创新。共识算法发展至今仍无法满足区块链应用需求,研究者始终无法找到维持去中心化与中心之间系统平衡稳定的共识算法。分布式存储则是一直制约区块链技术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如何解决区块链分布式节点存储资源问题是区块链技术亟待解决问题。

二是探索密码学技术在隐私保护、数据存储以及身份验证等领域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企业采用国密进行底层封装,针对涉密应用场景或政务系统相关区块链产品应强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采用国密算法。

三是提高智能合约虚拟机运行效率,积极探索智能合约开发语言和安全机制的创新发展,推动虚拟机运行机制创新。

积极丰富服务类型

目前,区块链企业扎堆上游系统框架搭建及区块链解决方案,而现阶段区块链应用市场规模有限,无法实现大规模普及应用,无疑将造成不可避免的恶性竞争。

企业应积极探索不同服务产品的研发及规划,如DApp开发、游戏开发、安全解决方案、安全检测平台、区块链运维服务以及区块链硬件服务等。企业应积极推出产业链细分领域的产品,如智能合约、模块化共识机制、通用接口开发、隐私保护解决方案、身份核验以及密码学模块等。

猜你喜欢

区块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区块链:一个改变未来的幽灵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区块链:主要角色和衍生应用
区块链风光无限
区块链+媒体业的N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