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号角
2020-06-21李斌
李斌
洛阳不再“落”阳。
3月27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指出洛阳要以全方位开放为引领,建设区域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国际人文交往中心“两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形成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支撑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与郑州错位发展、协调联动,共同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
古都洛阳再迎发展新机遇。新时代河南副中心城市的建设,正式拉开洛阳新一轮崛起序幕、吹响洛阳新一轮腾飞的号角。
为什么是洛阳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河南省高规格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发展,按下加速键,有三大考量。
从洛阳自身来看,经济实力是首要因子。在做强做大郑州的同时,河南打造副中心洛阳,是给郑州做强一个帮手,发挥洛阳的禀赋优势,与郑州一起组成河南增长极。
2019年,洛阳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达到5034.9亿元,位居河南第二,是中部第一個GDP突破5000亿元的非省会城市,在九省沿黄城市中排名第四,强势挺进了中国城市经济总量50强。洛阳在区位、工业、创新、文化、旅游、生态、人才等方面优势突出,恰逢国家重大战略落地中原,洛阳已经具备在新起点上加快发展的经济基础。
但是,与承接国家重大战略的要求相比,洛阳在发展能级、产业结构、开放水平、创新能力、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要素支撑等方面存在着短板与不足。如外向链接高端要素水平不高,内向集聚资源能力不强,制约着洛阳发展活力动力的释放,限制了洛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力。
而建设副中心城市能够促进洛阳在服务全国大局、融入区域格局中找准新定位,有效推动洛阳优势资源与周边优质要素的高效衔接与优化配置,为洛阳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洛阳城市竞争力。
从河南全省来看,打造洛阳新增长极,事关河南发展大局,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个内陆人口大省,河南要摆脱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需要“在集聚中营造平衡”,顺应人口、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的大趋势,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承载力和带动力。
2019年,洛阳总人口达到717万人,常住人口692.22万人,城市人口数反映了洛阳的经济活力。打造郑洛“双引擎”,无疑能够更好引导人口和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的聚合裂变,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从区域协调发展来看,洛阳是有效路径。洛阳西望古都西安、东依商都郑州,是两大国家中心城市中间地带的重要城市,依托郑洛西高质量发展隆起带,发挥自身优势,把准城市定位,积极对接郑州和西安的平台、通道、创新等优质资源,建设“两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打造辐射豫西北、联动晋东南的新增长极,对推动中西部地区错位联动发展、优化东中西区域经济布局均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副中心城市建设为洛阳绘就了新蓝图,有了更多“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在开放引领、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中必将迎来大发展、新突破。
大开放战略
眼下,加快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全省共识。立下这样的目标,洛阳之路到底该怎么走?“要强化开放引领,以国际视野谋划推动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大开放战略,是点燃洛阳新引擎的关键。
大开放能够推动产业大升级。洛阳构建以“产业发展能级高、经济外向程度强、辐射带动能力足”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拉动经济并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是洛阳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担当。
产业能级的高低决定了洛阳副中心城市未来辐射带动能力的强弱,而开放性和外向度则是衡量产业能级高低的重要表征。国内外产业转型升级实践表明,实施开放引领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可以激发各种创新主体、产业资源、生产要素的聚变效应,驱动区域产业转型,提升产业能级,进而大幅增强区域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洛阳只有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产业、文化等领域的开放优势,以大开放推动“565”产业体系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网络,形成“开放创新、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产业格局,才能进一步续写洛阳产业辉煌,形成与副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相匹配的产业辐射力和带动力,为河南高质量发展启动“加速器”。
大开放能够吸引要素大集聚,激活洛阳发展新动能。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是发展活力的源泉,更是支撑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性资源。“新引擎”“新增长极”的战略定位,对洛阳在集聚高端要素资源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洛阳要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集聚起与新定位、新使命相匹配的高端要素资源,就必须抓住用好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在集聚高端资源方面的先导作用,以实现与国内外高端要素资源对接合作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源要素领域全面开放,利用好开放规则,给足政策、搭好平台、广揽人才、优化环境,积极融入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网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高水平”的资源要素开放格局,全面激活新增长极的发展动能。
大开放能够带动空间大拓展,铸就洛阳发展新格局。面对新定位、新使命,需要洛阳通过开放理念、开放布局、开放方式、开放平台的全面创新,推动开放格局大优化,面向全球寻求新机遇,拓展新空间。
长期以来,洛阳经济发展更大程度依赖于经济内循环,外向型经济的拉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全方位开放为引领,面向全球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意义深远,将成为推动河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关键之举。
五年发展“小目标”
在动力与压力双重驱动之下,洛阳立下五年发展“小目标”:力争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亿元,年均增速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3。洛阳的底气在哪里?“小目标”怎么实现?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特大型机械制造企业,拥有的“东方红”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
有着扎实工业基础的洛阳,在河南省内的总体发展仅次于省会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之中的表现也十分亮眼。在洛阳的工业发展中,高新技术产业是支柱。“一五”时期,国家在洛阳的重工业布局奠定了洛阳工业发展的后劲,如今洛阳石化、中信重工、一拖集团等9家企業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高速铁路、载人航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中都有“洛阳制造”和“洛阳技术”。
这无疑是洛阳发力的重要方向。产业发展的载体是平台,洛阳副中心城市要积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平台,推动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厚植高水平开放新优势,助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其中,要重点建设高端开放平台,增强开放动能。高水平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建设,建立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支持开展负面清单外无审批试点,加快中国(洛阳)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伊滨经开区扩区建设,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推动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尽快获批建设,打造中西部区域性服务外包交付中心,培育创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形成开放前沿窗口。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洛阳要推动开放创新,重塑科创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创新深度和高度,强化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核心动力引擎。聚焦洛阳优势主导产业,集聚优质高端资源,培育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同时,鼓励国有优势企业剥离优质资产,与社会资本、科研机构等组建创新联合体;深化国企与民企资源嫁接整合,创建新的市场主体;推动军工企业民营部分与社会资本合建新企业。
做强创新创业载体,洛阳要始终从国家战略和国际合作层面推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支持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领域申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动省部共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落地,支持大型科研院所和创新龙头企业建设高质量科技企业孵化器、专业化众创空间,围绕中部云创产业基地建设高水平洛阳大数据产业园。
新目标要有新站位,洛阳要以更宽开放视野,在错位中赢得机遇,在协同中促进发展,在借势借力中实现突破。
一是聚焦定位方位、推动错位发展。洛阳建设“两中心一基地一枢纽”,要练好内功、提高能级,增强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以及周边地区主动融入的吸引力,实现与郑州错位发展、协调联动,共同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
特别是国际人文交往中心,洛阳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精心打造文旅核心展示区,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加强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提升洛阳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
有着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含嘉仓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的洛阳,文旅资源十分丰富。2019年,洛阳全年共接待游客1.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321.0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3%、15.03%。
二是立足功能互补、加快协同发展。高质量编制实施洛阳都市圈规划,以构建分工合理的产业体系为重点,推动洛阳都市圈城市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促进洛阳都市圈与郑州大都市区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发挥协同倍增效应。加强与平顶山、三门峡、晋南、陕东等地的经济联系,创建“战略联盟”,扩大“朋友圈”。
三是扩大开放格局,借势借力突破发展。洛阳要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主动借助郑州的平台、通道等开放资源,西安的高校、人才等创新资源,用人之长,补己之短,实现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新突破。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