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问题探讨
2020-06-21朱娜
朱娜
摘 要: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传播、言论表达的渠道更加畅通、便捷,公众日益通过互联网对社会议题发表意见。舆情是和谐社会的晴雨表,尤其是网络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意识形态较量的平台,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关键阵地。政府扮演着社会治理的核心角色,必须时刻关注网络空间中社会公共议题的舆情聚集状况,积极主动地对网络公民参与、网络舆情进行必要的干预及疏导,化危机为契机,维护网络空间秩序。
关键词:网络舆情;地方政府;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66
1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1.1 新媒体环境为群体性事件处置带来更严峻挑战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载体复杂多变,突发性、易被发酵的特征尤为明显。网络舆情涉足多个领域,舆情热点、焦点、沸点错综复杂,与网民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都是网络舆情的易燃点,地方舆情与全国舆情、国内舆情与国际舆情相互交错和影响,呈现更为显著的“蝴蝶效应”,传统“黄金小时”法则已无法应对当前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态势。
1.2 个别地方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视还不够
地方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力量,将其轻视为一般的网络发泄行为,对于信息的公开不及时以至产生应对不力的一系列反应,从而陷入被动状态。造成治理被动和困难。网络监管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很多民众容易受到极端或激进言论的引导,衍生出巨大的舆论热潮,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部分政府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预知性和前瞻性,也不擅于与媒体打交道,缺乏舆情发酵的敏感性,很少有相应政府在事前多做准备,风险意识缺乏,很难及时有效处理舆情。
1.3 信息透明度低,民众知情权有限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民众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政治参与,特别是针对民生问题,民众对信息的获取需求也愈发强烈,这对地方政府在政务信息公开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一旦所要求的信息没有及时公开,或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回应,矛盾就会相应产生。借助新媒体平台矛盾不断发酵演化,舆情危机不可避免。网络舆情一旦发生,信息公开在所难免,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只是敷衍了事,对信息的公布也是有条件、有选择的。除了公布信息不及时,在公布内容以及方式上也存在诸多不足。而公众对信息获知的不满足会加大对政府的抨击,使民众对政府不断持有懷疑态度,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2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政府传统治理思维藩篱尚未破除
首先,体现在很多政府部门对舆情信息的把握不到位,事前没有对舆情把控的风险意识,很多事件刚发生之时并没有强大的传导力量,只是一旦经过网络环境的催化,就会形成吸引人眼球的热点,从而使社会秩序陷入混乱状态,此时政府在舆情的管控上就会处于被动状态,不能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其次,守旧思维仍然存在。舆情一旦发生,政府多数会持有“维稳”的心态,生怕事情闹大引起恐慌,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借口,注重从源头上控制“不良信息”的扩散,部分官员在“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之下,尽可能的用各种强制性的措施封锁消息,不据实上报。这种“管制”型思维会导致舆情的持续发酵,使事态发展进一步扩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让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受到质疑,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2.2 信息披露不及时、回应性不足
2019年4月13日修订的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但是事实上,信息公开制度并没有很好的贯彻落实。一件事件发生后,各种自媒体消息满天飞,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终端平台参与围观,哗众取宠者为了吸引流量,博人眼球,不惜造假惑众,此时地方政府如果不能及时调查事实真相,向社会公布最新讯息,谣言必定乘虚而入。一系列的裂变反应相应而生,此时地方政府迫于网络舆论压力再出来公开事态发展就难以服众了,事情的处理也会滞后。另外在回应方面,被迫的回应一般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认为官方的回应都是在敷衍塞责,政府工作者的危机沟通能力较差,信息更新缓慢,更多的体现在安抚情绪与口头承诺上,丧失了对事件的解释权。
2.3 舆情应对迟缓,部门协调不到位
一是舆情监测不及时。对于舆情的监测很多政府是不重视的。在舆情监测方面并没有成立细化的相应部门,资金投入不高,人员配备不及时,现有的舆情监测软件无法监测所有地区的舆情。即使有新的收集舆情的新技术,有些涉事单位的工作人员不熟悉软件程序,而且也不可能24小时实时监测舆情,对舆情的处理相对马虎。
二是舆情处理不认真。我们从纵向的方向上来看,在网络舆情爆发的最初节点,在上级与下级的沟通中,特别是下级层层上报的过程中,信息传播过程缓慢,处置意见要层层审批,难免会贻误舆情处理的黄金时间,给予舆情泛滥的机会。我们从水平方向上看,特别是如果问题涉及多部门的利益,各部门权限划分不清晰,一旦涉及利益的交叉,就很有可能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
2.4 网络舆情评价与问责机制有待完善
地方政府往往会急于解决问题,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事态发展,远离大众视线,常常会流于现状,轻易下结论,一旦事情热度消减,相关部门就会“放松警惕”,并没有追根究底将事情解决。一旦遇到类似事件,新的触发点又会让事态纵向化发展,网络舆情的评价与问责机制并不完善。其实,事后的调查与追究非常重要,只有寻根究底找到源头,防微杜渐,才能在以后的舆情处理中少走弯路,为什么“小事”容易引爆热点,说明“小事”并不是“小事”,隐藏的端倪一定要揪出来,特别是事后的问责机制上,问责相关主体组织、个人,才能更好的杜绝一些人“趁机作乱”的思想,从源头上进行风险的把控。
3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研究
3.1 倡导善治理念,转变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观念
公共改革的方向从以政府为中心的“统治”逐步实现以多主体共同参与为特征的“治理”。这就要求地方政府要转变治理思维,一定要将善治从思维层面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作为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首先,要有大局意识,做到忧患意识长存,对舆情时刻保持敏感性,加强对网络载体的学习,提升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要积极去正视网络舆情,因为舆情的出现肯定是有根据的,把事件的解释权把握在手里。再次,政府应该摒弃不重视网络舆情处理的观念,细致末节都要重视,在舆情泛滥之前就要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不至于处理慌乱,这样舆情肆虐时就可以及时根据预案做出相应处理。
3.2 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保障公民知情权
官方的发言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对于公众想要了解的问题做好回应准备,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恐慌,官方政府一定要完善新闻发言人机制,作为官方发生的代表人物,在发言上一定要谨小慎微,注意说话的语气与态度,特别是在程度的把握上,一定要注意分寸,给政府树立公正严明的形象。在每个阶段保证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完整性。发言之前一定要确保相应负责人已经获知信息并进行了良好的沟通,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避免发言口径不一致引起民众质疑。发言应该谨言慎行并切中要点。在陈述完客观事實以后及时表明态度来引导舆论。此外,还应该及时整合组织新闻通稿,便于在各种媒体渠道发布,让公众及时知悉事态进展,让群众感受到政府的公信力。
3.3 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相关部门通力合作
第一,要重视网络舆情的监测,要在适当时机对网络舆情适当干预,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要成立细化的舆情监测部门,增大资金投入,增加部门人手,这对信息时代舆情的处理大有裨益。第二,对舆情的处理要认真及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我们要学会利用新的技术工具,特别是智慧城市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就是一个好的帮手。学会利用新技术监测分析舆情,让看不懂的数据转换为看得懂的讯息,服务于事件的处理无疑不是最有效的办法。认真对待舆情发展中的各个时间节点,力图将网络舆情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是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的过程。第三,健全舆情的联防联动机制。政府要做好“牵头”作用,媒体作为群众与政府之外的第三方,应该发挥纽带作用,政府要学会充分利用媒体引导舆论,利用媒体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润滑剂,减少矛盾与摩擦的发生。只有多方合力,才能共同推动互联网舆情管理工作的关口前移。
3.4 推进网络舆情法制化建设,健全网络舆情事后问责机制
法律是社会各项事务稳妥进行的强大后盾,因此,网络舆情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刻不容缓,虽然有一部分法律的出台为舆情管理提供了依据,但是仍然不够。互联网的匿名性与网民的全球性,使得追究法律责任的难度都很大,因此,要加大力度规范互联网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监管部门的权利和责任,有必要出台更为系统和科学的法律,对各种发布信息的渠道进行严格监管,界定发布虚假信息的欺诈行为及侵害他人权益的信息侵权行为,根据法律依法追责。在推进法治化进程的过程中,事后的问责与追责十分重要。对不法分子以及相关不法群体严厉打击,处理要及时,不要一拖再拖,维护法律的权威。对于责任人的追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夸大不姑息,从深层次上把握舆情处理的“度”的问题。
4 结束语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针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民众对舆情信息越来越敏感,政府对舆情管理的难度也愈加提高。在治理的思维上,要从骨子里转变;在信息公开上,一定要注重透明;在舆情的监测上,要增加投入,完善各方面监管措施;舆情的事后问责不能敷衍,只有把问题真正揪出来,才能让更多的人不顶风作案。当然,法律建设是所有措施实施的基础,有了强大的法律后盾才能使措施行之有理,行之有效。要想实现风朗气清的网络生态环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今朝做起,总有扬帆之时!
参考文献
[1]黎昱睿.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危机事件舆论引导——基于相关案例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4):181-182.
[2]赵小军.专题学习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策略[N].榆林日报,2018-08-01(001).
[3]李红星,王曙光,李秉坤.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策工具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7,(02):149-151.
[4]陈玲霞.“两微一端”视域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J].知识经济,2019,(04):16-19.
[5]马得勇,孙梦欣.新媒体时代政府公信力的决定因素[J].公共管理学报,2016,(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