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和实践要求

2020-06-21李思雨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7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

李思雨

【摘要】新发展理念是党和国家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在对社会主要矛盾正确认识下所作出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新发展理念中的丰富哲学意蕴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科学诠释。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需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与作用,把握新发展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从而更好地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哲学意蕴  马克思主义  价值观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07.01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通过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科学审视、深刻把握“两大奇迹”的形成和创造。这既是对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的理论依据,也是对国家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而作出的战略判断,是实现我国“十三五”既定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理论指南。[1]新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只有把握住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才能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与新发展理念的逻辑关联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性作用,是新发展理念形成的主要支撑点,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深刻诠释。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的发展。价值观是人在一定的思维感觉器官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对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理解、认识和判断而形成的思维取向,而方法论则是人们使用各种具体社会科学的范畴、原则、理论、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价值观和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价值观和方法论相对独立。尽管价值观和方法论都是从主体指向客体,但价值观主要通过主体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尺度来明确客体的价值意义,即偏重于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的层面回答“世界应该是什么样”,为人们提供评价和选择标准,而方法论则主要偏重于为人们如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理论,以使其实现价值意义,重在从工具系统的层面解决“主体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另一方面,价值观和方法论相互统一。在世界观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基础之上,价值观和方法论紧接着回答了“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和“主体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价值观是方法论的逻辑前提,方法论是价值观的理论保障。如果没有价值观基于主体自身需求做出的评价而提出对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和观点,就无法形成“主体应该怎么做”的方法;如果缺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理论,价值观必然只是空中樓阁,无法真正满足主体的需要。因此,价值观和方法论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渗透,并通过不断对彼此产生影响而促进人的实践活动。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源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进行不断认识和发展,形成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高度统一的理论,并在理论的不断完善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指导。作为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又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进行高度统一,在社会建设中坚持问题导向,在对历史的总结基础之上,抓住了改革发展的脉搏,明确了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攻方向,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价值观。

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高度统一的集中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不断取得突破性成就,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解决社会发展问题作为当代中国发展实践道路上的重中之重。

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产生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所提出的新的理论成果,其自身各要素构成了一个逻辑体系。创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体现。发展的实质是新的事物代替旧的事物,因此唯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历史进步和时代发展。协调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普遍性特征。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及其内部各要素、环节、部分,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需要用整体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来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绿色发展理念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遵循,在使人类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上保证生态效益最大化,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开放发展意味着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既能深化对外开放又能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既能“引进来”又能“走出去”,既能维护正当权益又能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共享发展理念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观为哲学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只有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才能带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实现远大目标,最终完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新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深刻诠释。新发展理念是推动社会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深刻诠释。

一方面,新发展理念的精神实质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新发展理念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性”,[2]充分凸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彰显了党的执政宗旨、执政使命,真正将真理标准和价值尺度相统一。同时,新发展理念所包含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要素还在具体的价值层面形成了多元化取向。创新发展体现出内生驱动、提质增效的价值取向;协调发展体现出整体协进、系统多维的价值取向;绿色发展体现出天人和谐、绿色永续的价值取向;开放发展体现互利共赢、命运与共的价值取向;共享发展体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明确要求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中国共产党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既重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作用与改造,又关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表达的辩证思维;既立足国内又放眼全球,既全面推进又重点突破,既注重宏观战略性,又关注细节操作性,[3]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又明确了基于人民主体地位的利益观,既回应了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

理论脱胎于实践,进而指导实践,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统一,理论的实施也具有内在的实践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需要正确地把握新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并由此伴生出适应于不同时代发展要求的各项基本路线、行动纲领和基本方略。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由此可见,党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新发展理念是党和国家基于新的历史方位,在对社会主要矛盾正确认识下所作出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表达。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只有坚持新发展理念,才能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新发展理念作为基本方略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和落实。

准确把握新发展理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同的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采用的不同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必将获得不同的发展成效,因此,是否具有先进的发展理念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高低的首要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贫富差距加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以及能源危机等阻碍国家发展的问题,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已无法融入新的时代背景,因此,如何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美国通过“再工业化”战略扭转制造业颓势,日本由“技术立国”到“科学技术创新立国”,俄罗斯通过提出全球经济战略来推动世界经济新格局形成,各国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获得国际竞争力的主动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有了新的需求,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率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新需求责无旁贷。

新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创新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提升了企业原始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协调发展着力弥补各种发展的短板,缩小城乡、区域及贫富差距,增强发展动力;绿色发展遵循发展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和时代潮流,彰显执政担当和大国担当;开放发展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加快内外联动,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共享发展通过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来激发更大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保障社会稳定安宁。因此,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能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向前迈进。[4]

加快形成落实新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历史,吸取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发展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不能仅靠思想上的认识,其落地生根必须有赖于体制机制作保障。一方面,亟需创新有利于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运行体制机制。应在创新发展方面制定人才引进、创新平台搭建、科技金融扶持的政策“组合拳”;在协调发展方面,对城乡关系、土地管理、产业结构等进行制度化改革;在绿色发展方面,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5]在开放发展方面,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在共享发展方面,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结构体系,优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全体人民群众都能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以此更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社会参与活力。

另一方面,需要创建新发展理念的评估反馈机制。新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离不开有效的评估,也离不开畅通的反馈。新发展理念的评估机制是判断新发展理念是否高效贯彻落实和顺利推进的重要方式,通过评估可以准确掌握新发展理念贯穿落实过程中的各类情况,在肯定新发展理念推进成绩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新发展理念的评估反馈机制在内部需要形成党政自我评估反馈机制,在外部需要形成社会多元主体的评估反馈机制。新发展理念指向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涉及全体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新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过程中,经济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得以正确处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逐步形成,这都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具体实惠,人民群众也必然会通过对政府部门的工作监督、评估和反馈予以肯定和认可。

注释

[1]陈昕:《新发展理念的五大特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11月29日。

[2]王全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哲学意蕴》,《学习时报》,2018年6月25日。

[3]任理軒:《五大发展理念彰显科学方法论》,《人民日报》,2016年1月18日。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5]高世楫:《着力构建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国经济时报》,2018年12月18日。

责 编∕马冰莹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方法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