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回应型政府”理念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策略
2020-06-21黄美盈
黄美盈
摘 要:2020年初,全球爆发了严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事件。在我国,超过8万人被感染。此次疫情反映出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些薄弱环节。对此,本文探讨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并从“回应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出发,找出政府应对能力进一步完善的问题,以强调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重要性,然后从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合作治理、及时应对、依法治理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回应型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24
0 引言
2019年12月份开始,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新型肺炎患者。2020年1月12日,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正式被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CoV)。2020年1月30日,世卫组织宣布,新的冠状病毒疫情被列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通过几个月的防疫和抗疫工作,取得了好的进展,但也反映出了中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薄弱环节。对于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特别是在发生公共卫生紧急情况时,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统一管理。
习近平同志在2月14号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将民众人身安全与生命健康放置于重中之重,认为它是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对于這种疫情,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当前形势,科学准确地赢得防疫斗争的胜利,必须用长远眼光,总结经验,并从整个抗疫过程中吸取教训以及不足,要密切注意弥补缺点,堵塞漏洞,注意长处和短处,以及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传染病因为其具备突发性特征,存在巨大的生命威胁与健康隐患,所以针对传染病建立的防控应急管理系统应当达到完善、有效、科学,彰显出明显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这实际上是医疗卫生领域践行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具体表现。在面对新冠状病毒肺炎现状时,更应当构建健全、系统、规范、科学的应急管理系统。
1 概念界定与文献回顾
“回应型政府”不是一个新概念。它以是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所形成的指导理论,包含新公共管理理论及公共服务理论,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将公共治理作为观念引导,将处理社会性问题、公共类事件作为职责,具备平稳、可持续以及自觉的回应性特征,同时还拥有重要的回应体制与回应力,彰显出了以人为本、迅速反馈、服务引导、依法管理等基础特点,它将政府和社会公平协作作为管理方式。这一治理理念的提出,使建设服务型政府拥有了更为正确的价值导向与目标系统,打造回应型政府治理模型和运行机制可以使政府更好地实现其服务职能。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基础。基于此,笔者选择从“回应型政府”的价值取向为视角,来看待本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后的问题。
“回应型政府”曾经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近年来,关于政府回应的研究却越来越少。大多数文献都是以网络舆情以及公众参与为主的研究,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几乎没有。笔者以此作为介入点,从“回应型政府”概念的价值取向作为出发点来看待本次新型冠状病毒事件背后的问题。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呼唤回应型政府
回应型政府就本质而言,是致力于追寻回应、公正、自由、服务、效率、法治及责任的政府,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特殊的行政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抉择。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紧迫性”的特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出现情况愈发严重的后果,所以,打造回应型政府对提升公众对执政当局的满意度、提升政府部门对公众需求的回应速度能力大有裨益,从而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回应:回应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切实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平。众所周知,政府由实质而言,源于社会需求,是对社会需要的回应。政府必须继续对社会作出反应,以促进自身的变革与发展,并使自己越来越好。回应既是连续过程,也是复合过程。所以,政府需要迅速加以应对,这样才可以实现自我提升与发展,回应行动更应当是自觉的而不是被动的。政府需要自觉发掘社会成员潜在的利益需求,倾听民众的合理化意见与建议,从而获得更多的备选解决方案。虽然一直以来,我国致力于卫生服务现代化建设,并获得突出成就,然而民众的健康素质与社会责任感依旧不强,特别是面临严峻的流行病时,矛盾特别突出。国家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传染病,早已构建了防控应急管理系统,然而因为缺少实操实练,反应较为缓慢,预警制度不够健全,很难精准的掌握最为恰当的控制时机。作为以回应为导向的政府,回应是一个持续,集成,灵活和长期的过程。因此政府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由于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划不足,导致真正出现紧急疫情时出现了错过最佳初始防控时机,进而促使了疫情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爆发。
创新:回应过程事实上是持续化创新的一个过程,由于社会处在动态化变动中,因此民众的需求同样经常变动,政府必须对社会动态化作出反应。这也要求了政府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不能循规蹈矩,要优化理念,转变思维,应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应对复杂多样的社会性事件。流行初期,由于信息和实践不足,一些重要的预防措施和程序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与流行有关的法律保护还不足以阻止流行的开始。创新与回应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为了更好的回应动态化变动的公共事件,需要政府应用崭新的工具模式做出应对,创新需要基于掌握经济、政治及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因此创新也必须作为回应型政府明确价值取向的关键点。
效能:它是对政府反应速度加以度量的核心指标,著名教授俞可平在对善治组成因素进行阐述时,将效能视作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其指出善治构成因素包含六项:第一,合法性;第二,责任性;第三,回应;第四,透明性;第五,有效;第六,法治。这对政府管理机构提出了相关要求。第一是合理设置政府管理机构;第二是政府管理成本应尽可能降低。本次疫情凸显出诸多问题,比方说一线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医用物资准备不足、基础设施匮乏、对民众健康教育及防疫知识普及不到位等,使疫情防控面临困难重重。特别是灾区医疗保障资源匮乏,尤其是面对严峻的突发性事件时,一线防疫者与战略物资很难在短期之内有效部署。这些情况都是政府管理能力缺失的体现。政府在开展管理时,供应的公共服务和产品需要将切合社会需要作为基础,这意味着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效性是基于对社会诉求作出回应的有效性上实现的。此次疫情将政府系统内信息沟通问题暴露无遗,不仅损害了当地政府公信力,也给社会带来了很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效能不是效率,效能包括效率和利益。我们应该从社会利益出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以满足社会和公民的需求。要不然政府所供应的公共产品必然会和社会诉求不相契合,最终引发巨大浪费。有报道指出,武汉红十字会把社会捐赠于武汉协和医院的物资分配不合理的情况,让我们深思,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是否考虑了效能呢?
服务:高效优质的服务。政府需要将民众视作最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纵观现代政府治理形式,基本上倾向于服务型政府,将客户至上作为指引。社会公民是政府最为主要的客户群体,也是政府获得经费的最终来源。所以应当将公民作为政府编制公共政策的切入点,将以人为本作为观念引导。政府需要对人民的诉求与权益作出反应,尽可能的保障其公共利益。疫情爆发以来,多地区出现“一罩难求”现象,医院口罩缺乏,普通市民更是买不到口罩。政府在后来的公共政策利益体系中是否反映了这些要求和利益?疫情爆发之初,很多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核酸检测,只好在家中隔离。武汉虽然拥有大量的病毒专家和科研机构,但都被排除在外。在本次疫情中,直到2020年1月22日,国家卫健委才删除了医疗机构需将标本送至疾控中心进行病原检测的相关内容,武汉的部分机构才获得了样本检测和确定病例的许可。
3 加强回应型政府建设,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实际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出现是对一个国家应急体系、机制和能力的考验。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建立健全的应急防控管理系统,不但在防控环节,而且在社會治理中,都非常重要,要长期关注重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逐步建立“预防、控制、治疗”联动部门的应急管理体系。笔者从以民为本、服务引导、依法治理、协作共治、及时反应这五大维度入手,分析增强回应型政府建设以打赢抗疫攻坚战的途径。
政府应该以人为本。政府应当时刻不忘记自己回应的本质,—关注公众利益。政府应当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需要是什么。对于疫情的情况,要加强科普宣传,可以在电视上、新闻中以及报纸上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宣传,做到信息透明且及时,让公民能够及时获取疫情的相关信息,做到让全体人民群众知疫防疫,关注全体人民群众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不少地区出现无法购买口罩等情况,政府应做到增加口罩供应,创新口罩购买方式,实行每户每人限购且获得机会平均等方式,确保公民口罩需求饱满。
政府必须以服务为导向。政府要时刻把自己放在一个以服务为重角色的位置上,关注公共卫生的情况。这里的“服务”包括生活服务、信息服务和医疗服务。在生活中,积极关注公民生活中的需要,例如口罩的需求量以及疫情期间便民生活渠道的需要等。对于全民在家隔离的情况,要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物资充足,避免出现物资携带病菌引起感染的情况。在信息服务上,保证每天公开疫情感染的数据,做到全透明,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在相应的渠道获取最新资料,时刻保证关注能得到回应。做到不隐瞒病情实际情况,与全体公民共进退,一起打赢抗疫战。在医疗服务上,政府首先要时刻关注第一线医生的物资需求,其次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不能只关注肺炎感染者,对于普通疾病患者,也要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
政府应实行共同治理的概念,要发挥主导作用,与公民、社会团体和医院合作,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就政府角度而言,要确定政府、医院、社团、公众等诸多主体的具体分工,加强属地职责,真正发挥出各级领导与管理层的作用,构建完善的责任追查体制。就社会角度而言,必须要将社团组织的功能真正彰显出来,快速为民众提供迫切需要的帮助,增强对捐赠物品的监管力度,合理使用物资,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就公共方面而言,必须调动民众共同参与,依附于互联网平台、居民委员会等诸多载体,团结多方力量,共同应对疫情。作为公民而言,也应当努力提升自我健康素养,关注自己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积极做好疫情防护配合工作。社会组织方面,在居委会、村委会,工作人员应当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关注民生以及疫情防护情况,招募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加入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之中。医院层面,医院应当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可以设立分级诊疗制度,在疫情特殊时期,设立定点医院,对于普通疾病的患者,也不能掉以轻心,做到全面防护。为了构建完善的联系防疫系统,政府应当关注和世卫组织及相关国家的有效沟通问题,确保和其他国家共同分享疫情信息,做好防控工作战略部署,秉承负责、公开的大国外交原则,增强国际协作,以获得外部扶持,协同赢得防疫总体战。
政府要做到及时回应,“及时”体现在快速准确的反应速度上。“快”要求政府要建立与公民沟通的平台,一旦需要回应公民需求时就要做到立即回应。“准”强调政府回应的有效性,不能是不注重质量的回应,而是找准方法,针对情况的回应。这对于政府工作人员的各方面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自身必须掌握相关疫情防护知识,了解疫情实时情况,才能做到及时回应。虽然目前已经拥有严格的信息沟通制度,但系统内沟通不畅的情况,瞒报、谎报、漏报的情况时常发生。
政府要实行依法治理,建立一定的法治保障机制。由立法、守法、执法等诸多层面入手,作出不懈努力,真正提升依法防控能力,运用法律这一武器对疫情防控工作保驾护航。首先,相关部门应当增强对现有的预防控制传染病相关法律的宣传推广力度。其次,党委组织及政府职能部门应当自觉履行自身职能,应用法律武器做好疫情防范与控制工作。最后,健全立法机制,尽快颁布相关的法律条文,严格规定吃野味是一种违法行为,严格保护指定区域内的濒危野生动物。加快“预防,控制与治理”联动系统构建工作,基于传统应急管理机制的前提下,增强法律保护与机制保障,有效地将预防,控制和治疗三者联系起来,实现防疫全过程,着力抓好演练和预警机制建设,协调资源,并在人员等方面在关键时刻与流行病作斗争。以控为核,防控结合;以治为要,治中抓控。
这场防疫抗疫战,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在危难关头我们国家的人民医生如何冲在第一线守护大家,也不仅仅是人民群众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精神,而且要让我们认识到疫情背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威力,以及建立应急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未来我们要如何更加有效避免此类事件的爆发。相信加强“回应型政府”的建立,促进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在今后如果再遇到相似事件我们可以有效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宏伟,夏彦恺.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N].学习时报,2020-02-17(002).
[2]李伟权.参与式回应型政府建设问题探讨[J].学术研究,2010,(06):49-53.
[3]卢坤建.政府理论研究的一个走向:从政府回应到回应型政府[J].中国行政管理,2009,(09):61-65.
(注:本文收稿日期20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