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披铠甲的超人“妈妈”

2020-06-21文/薛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3期
关键词:隔离病房病区医护

文/薛 源 王 琛

“宝宝饿了吗,不哭不哭,乖……”武汉儿童医院内科综合病区里,6个月大的乐乐(化名)肉乎乎的,张凤医生将他抱在怀里,护士陈梅精准地将辅食喂进他嘴里,小家伙满足地时不时发出几声小奶音。他是一名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小患儿,家人相继被感染隔离,他被独自留在医院治疗。6个月大的他还没有断奶,不会说话,只会用哭和笑表达自己的感受。医护们全副武装,身穿防护服,头戴护目镜,身披“铠甲”,当起了他的超人“妈妈”。

半岁患儿独自住进隔离病房 医护当起了“临时妈妈”

武汉儿童医院成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儿的定点救治医院,按照传染病病区要求,对原有病区进行了改造,内科综合病区是收治首批确诊患儿的隔离病房。1月31日上午,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乐乐被送到了这里。

从家人口中了解到,乐乐的妈妈也是医务工作者,在一线工作时不幸被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正接受隔离治疗,作为密切接触者,乐乐和外公外婆三人也相继被确诊感染,爸爸还在国外。

内科综合病区并不是无陪病房,需要有一名相对固定、健康、无基础疾病的家人陪护。乐乐入院时,原本是外婆打算留在医院陪护,但当天晚上,外婆突然病情加重,医护人员只能赶紧联系其他亲属,将外婆接走及时接受治疗,乐乐突然变成无人陪护。

“患儿家庭存在实际困难,我们想办法克服困难临时照看孩子,帮助他的家人度过最困难的时期。”内科综合病区主任医师方玉蓉,与两位护士长陈小茜、陈君商议。

突然需要全天照顾一个还未断奶的孩子对原本就任务繁重的医护人员来说,无疑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了照顾好他,病区专门排了个班,三班护士轮流照顾他,成为他的“临时妈妈”,给他洗澡、换纸尿裤、喂奶、哄睡。

“他没几天就适应医院的环境了,很爱笑,是个很听话的宝宝。”短短几天的相处,陈君她们已经把乐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这个“小儿子”宠爱有加。即便是在隔离病房接受治疗,医务人员也定期给他换洗衣服,打扮得白白净净。“入院的时候家里准备了几套换洗衣服,现在都是‘临时妈妈’们负责清洗、烘干。”

有时间的时候,大家还喜欢给这个“小儿子”拍照留念:医院病房的卡通墙前,穿着一身黄色连体服的乐乐整个人看起来毛茸茸的,小家伙张大着嘴,笑得很甜;被喂饭的时候,乐乐的注意力却在自己的一双小手上,不时还回眸一笑……每一张照片里,乐乐都人如其名,笑容甜蜜,身旁也总有一个或两个身穿白色防护服、全副武装的“临时妈妈”守护他的安全。

贴在床头的养娃“说明书”

“3小时喂一次奶、换一次纸尿裤”“宝宝醒着时不喜欢躺在婴儿车内,要抱着走路,陪他玩耍”“宝宝睡觉时会吵闹、揉眼睛,需要抱着慢慢走路才能入睡”……在乐乐的床头,贴着一份养娃“说明书”,这是护士“妈妈”们与他慢慢“磨合”后,总结出来的照顾经验。每个接班的“妈妈”都会参照这份“说明书”来照顾他。

说起来,要做好这个“临时妈妈”可不容易。乐乐刚来的时候还没有断奶,外婆还专门拿保温箱带了冷冻好的母乳。但第二天我们打开时发现,外婆带来的母乳已经融化,明显不适合再喂给孩子了。于是,怎样解决乐乐的吃饭问题就成了摆在陈君她们面前的第一个难题。有护士自告奋勇打算去医院外面给孩子买奶粉,还有人主动请缨“护士长,我家里也有宝宝,我直接从家里拿就行”,但因为不知道乐乐之前有没有吃过奶粉、具体吃的什么牌子,大家又都不敢轻易决定给孩子吃什么,生怕贸然换奶粉会让孩子不适应。

张凤医生将乐乐抱在怀里,护士陈梅精准地将辅食喂进他嘴里

不得已,护士长陈小茜联系到了乐乐的妈妈,了解了一些他的生活习惯。这通电话后,乐乐妈妈请朋友专门送来了乐乐之前吃过的奶粉,算是解决了“粮食”问题。

但之前在家时,乐乐都是吃母乳更多,奶粉只是偶尔喂一下。这次要彻底断母乳,小家伙明显不太乐意,每次抱着奶瓶都只吃一点点。为了让乐乐能多吃一点,负责照顾他的护士们只能使出浑身解数,“一边喂奶,一边逗他玩,有时候还要在身上画一些卡通图案,吸引他的注意力,喂奶次数也有增加,反正就是想尽办法让乐乐吃饱肚子。”她们常玩的游戏就是“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完红萝卜蹲……”在儿歌的节奏里,乐乐也跟随着“临时妈妈”的动作起起伏伏,每一次小家伙都会被逗得咯咯笑个不停。“临时妈妈们”的努力没有白费,现在的乐乐整个人看起来都胖乎乎的,十分“健壮”。谈起他现在的体重,陈君笑着说:“反正对于6个月的孩子来说,他的体重很达标。”

解决了吃饭问题,睡觉成为另一大考验。“宝宝住进来的第一晚,整个病区都能听见他嘹亮的哭声。”陈小茜对乐乐的哭声记忆深刻。乐乐症状不重,但骤然离开熟悉的环境,还要提前断奶,不免有些不适应,一哭一晚上算是常事。

怕打扰其他小朋友休息,护士们只能全程抱着他,哄他睡觉。入院当天,从晚上九点,陈小茜一直将乐乐抱在怀里,像妈妈一般,抱着他一边走,一边轻轻摇晃哄着,但他还是哭个不停,不能读懂他的“信号”,急出了一头汗。之后才发现,“小家伙原来是不愿意被横着抱,而是要被竖着抱才舒服”,陈小茜笑着说。

小家伙长得肉乎乎的,抱在手上已有些沉,护士们穿着不透气的隔离服,一圈抱下来,浑身都是汗,手臂酸痛。那几天,陈君每天早上都能接到小护士们的“诉苦”:“护士长,昨晚又是抱了一夜,胳膊都抬不起来了。”这些还没有结婚没有当妈妈的小姑娘,在乐乐身上提前体验了一把做母亲的不易。

好在小家伙还算懂事,在睡觉一事上进步神速,“我们平时也会给他一点引导,在孩子哭的时候,稍微等几分钟再抱,在他睡不着的时候给予安抚,这几天,小家伙已经能睡个整觉了。”

入院前,乐乐的小脸上长了湿疹,屁股上也有疹子,脸被他抓得红红的,为了防止他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医护们给他用鱼肝油仔细涂擦护肤、剪指甲。怕他晚上睡觉翻身时会被被子蒙住,会发生坠床等意外,值班护士不得不对他格外留神。

有时,“临时妈妈”会让乐乐和妈妈通视频电话。“乐乐,乐乐”,听到妈妈的呼唤,一双大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发出“哦哦”的声音,似乎认出了妈妈,伸出胖乎乎的小手要抱抱。在视频另外一头,妈妈心疼的忍不住掉眼泪。医护们也会将孩子的照片发给她看,让她安心治病。

和乐乐讲话时,“妈妈”们会情不自禁地把语速放慢,把喉咙压扁,把语调升高:“宝宝,饿了吧,吃饭啦……”“我感觉自己练就了一口娃娃音。”照看乐乐的护理团队中,不乏谢蜜这样年轻未婚的护士。以前她们是带娃小白,经过护士长和其他同事的培训,现在已经能敏锐地捕捉到乐乐拉粑粑的信号,并熟练地换上干净的纸尿裤。还时时炫耀一下:“看我伢多乖!”

在内科综合病区住了6天后,乐乐被转到该院呼吸内科病房,护士胡纤接过照看的“接力棒”。这位新“临时妈妈”自己也还在哺乳期,说来也巧,胡纤的宝宝只比乐乐大一天。面对突然而来的严峻疫情,她选择将宝宝留在家中,自己上“前线”进入了隔离区工作。这些天,胡纤一直留在医院,没见过自己的宝宝。“看到乐乐,就像看到我自己的孩子,我一定会把他照顾的好好的。”胡纤动情地说。

经过治疗,乐乐的核酸检测结果转阴,符合出院标准。2月13日,被家人接回家照顾。

是“临时妈妈”也是打跑怪兽的“超人”

“我们是一支临时组建的新团队,一半医生是90后,虽然他们很年轻,但都特别能干。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作为内科综合病区的负责人,方玉蓉主任这样评价手下的这支战斗团队。每一天,她都见证着一点一滴的感动。

工作了一天的医生和护士脱下隔离服,摘下口罩,脸上被勒出红红的印记,鼻梁被磨破了皮,耳朵被扯得通红;为了最大程度利用医用物资,医护们穿上隔离服前,很少喝水,一日三餐也有所“精简”;密不透风防护服,医护人员们常常一穿就是6个小时,当他们走出隔离病房时,里面的衣服已经全被汗水打湿,甚至连说话都喘着粗气。

“走上工作岗位后,第一次上‘战场’,肯定紧张心慌。”刚刚工作满两年的住院医师张凤想了想说:“当我们进入病房之后,其实我们更多想的是患者,我看到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医生护士说我不想去隔离病房。”

这一身不透气的防护服,如今既是他们面对病毒时的铠甲,也是他们保护所爱之人的屏障,“走出隔离病房的时候,经常是一身汗,说话都喘粗气,但为了自己和孩子们的健康,再难也得坚持。”

病区一位14岁的小患者这样形容医护们,“他们有着同样的造型,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全身包裹着只露出一双眼睛,虽然看不清他们是谁,但一定是保护我们打‘怪兽’的超人。”

护士胡纤一手推着乐乐,一手牵着2岁的患儿,笑称自己成了“二胎妈妈”

猜你喜欢

隔离病房病区医护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CT室-病区一体化护理模式在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患者检查前准备中的应用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广州两名隔离病房高考生双双上线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医院负压隔离病房新型冠状病毒防控通风空调设计要点*
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内医务人员应激(压力)反应与心理韧性现状及相关性研究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闪光的背影——献给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的医护工作者
破茧而生 近代中国女西医护的养成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