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物“活”起来才是好的文博报道
——以浙江新闻客户端文博专栏《镇馆之宝》为例

2020-06-21俞吉吉魏志阳

传媒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馆之宝藏宝图文博

文_俞吉吉 魏志阳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浙江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遗产众多。在移动互联时代,不少大众媒体都在尝试以互联网为桥梁,传承弘扬好这些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浙江故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新闻客户端文化频道内开设的文博专栏《镇馆之宝》首开手机移动端文物报道的先河,每期报道的点击率都在10万上下。2019年1月,报道作品《数千年前象牙上的神秘纹饰 哪种解读才是正确答案》荣获2018年度“全国文物好新闻”,成为全省唯一获此国家级奖项的作品。

线上线下融合互动镇馆之宝,让你足不出户访馆寻宝

1、精品呈现 首开移动端文物报道先河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是维系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见证着历史,体现着传统文化独特的气度和神韵。它们有的陈列于展厅,有的深藏于库房,有的鲜为人知。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散落在我省各地的珍贵文物,呼吁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保护身边那些得来不易的文化财富,《镇馆之宝》栏目应运而生。

《镇馆之宝》栏目从2017年3月开始在浙江新闻客户端上推出集视频、图片、文字于一体的融媒体系列报道。报道聚焦省内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一期一宝,至2018年9月共计推出近百期。栏目以图文加视频的多媒体方式呈现,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其中不乏杭州博物馆战国水晶杯、浙江省博物馆赵孟頫《吴兴赋》、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中华第一舟”等国宝级文物,在省内文博圈内获得好评连连。该系列报道全面深入,多媒体呈现新颖精致,手机客户端上图文加视频的多媒体呈现方式首开文物报道的先河,点点手指,就能足不出户看宝贝。报道形成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内容框架,主要由文物介绍、文物由来和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信息三部分组成。为提升《镇馆之宝》栏目的品质和影响力,浙报集团编辑中心视觉设计室、视频影像部派出精干力量给予技术支持,精益求精,力求让每一期都成为精品。

2、藏宝图发布 提升栏目影响力

设计发布藏宝图报道反响强烈,影响力广泛。栏目每期报道仅浙江新闻客户端点击量都在10万上下,衢州博物馆的金娃娃和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的独木舟甚至达到了20万+。该组报道经过浙江在线等网络平台传播后,转发评论非常热烈。栏目推出后也得到了省文物局、省文化厅等文博专家和领导的肯定,省文物局官方微信上还开设了专栏转载。

与此同时,线上线下互动,提升报道影响力。2017年5月18日第41个国际博物馆日之际,全媒体文化新闻部将《镇馆之宝》栏目在报纸上做了一次跨越数千年的历史展示,并配以二维码,做到了报纸端和客户端的融合互补。为了进一步提升该组系列报道的影响力,2019年9月27日,一张长达数米的浙江省藏宝图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内的文澜阁前缓缓展开,50件镇馆之宝悉数亮相。浙江省藏宝图评选活动由浙江日报与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博物馆联合发起,从2018年3月起,在经历长达半年的宝物征集、专家初评、大众投票和专家终评等几个阶段后,来自全省30家博物馆的50件宝贝最终从50余家博物馆推荐的200余件文物中脱颖而出。同时,依托于“镇馆之宝”栏目长达一年半的报道和耕耘,才有了另一张线上的互动藏宝图,扫一扫纸质藏宝图上的二维码,将拥有线上线下两张不同的藏宝图,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观宝赏宝。

助力“文化浙江”建设文博题材成香饽饽,更亟待挖掘

1、传统文化复兴催生文博热

《镇馆之宝》栏目为何能成功?就客观而言,顺应了当下文博热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大潮。近年来,文博热成为一种别样的流行风尚。究其原因,与文博领域向来神秘、鲜为人知不无关系,也与大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有关。

随着传统文化日益复兴,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门迎客,第二课堂、夜游博物馆……博物馆日益发挥出它的社会教育功能,也正在成为文旅融合的一大阵地和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全省已登记备案的各级各类博物馆300余家,基本形成了以省级博物馆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专题为特色的博物馆体系,且馆藏文物丰富。近年来博物馆参观人数日渐增多,仅仅2018年度,拥有馆藏文物十万余件的浙博年观众人数超过400万人次。2019年,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区和临安博物馆均正式对外开放,开馆后都成为了网红博物馆,2019年7月26日,浙江自然博物院安吉馆迎来了第100万名观众。2019年,浙博之江新馆正式动工兴建,一个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新馆区昭示着令人憧憬的美好未来。走进博物馆的普通观众该看什么,怎么看,除了博物馆内的专业解说,如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观众,大众媒介应该更好地发挥中介与桥梁的作用。

2、文化资源丰富亟待开发

浙江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遗产众多,文博资源亟待开发。西湖、大运河、良渚,是杭城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2019年7月,良渚申遗成功,良渚迅速成为大IP。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对良渚进行了详实的多形式、多内容的全方位报道。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第一套以重要考古遗址为对象、一线考古学者执笔的面向大众的“良渚文明丛书”面世,目前已输出英语、俄语、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等多语种版本。在2019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良渚文明丛书”11本交互电子书更是集体亮相。“走向世界的良渚文明”巡展陆续在全国各大高校进行巡回展出。

笔者看来,相比于良渚,大运河和西湖的人文历史故事和学术内涵仍待进一步挖掘,而非仅仅停留于风景影像、旅游观光等服务性讯息的层面。丝茶瓷,是我省的金名片,也是“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播使者。湖州钱山漾出土最早的丝制品,南宋赵伯澐墓出土的丝绸华服再现千年前的“丝绸之府”,中国丝绸博物馆立足杭州面向世界,行走于传统与时尚间;西湖龙井扬名天下,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天下茶,传承茶艺、茶文化;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南宋官窑、越窑青瓷、龙泉青瓷,享誉世界。如何进一步挖掘这三张金名片的内涵,讲述浙江故事,大众媒介和文博单位需要进一步携手合作。

让文物活起来大众媒介要做好转译者

1、优质内容是核心竞争力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动画、文创、AR、VR……在传统展陈的基础上,近年来,媒体正在尝试多种多样的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纪录片、综艺节目、电影等,辅之以最新科技手段来提升文化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央视《国家宝藏》节目每集以一个博物馆为主题,亮相三件文物,采用明星演绎的形式讲述文物故事,或娓娓道来文物传奇的前世,或打扮成古人的形象演绎宝藏诞生的故事。《如果国宝会说话》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五分钟视频里,让更多繁忙的现代人“快速充电”,了解文物知识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镇馆之宝》栏目则在手机客户端上首开讲述文物故事的先河,扮演好了转述者的角色。在笔者看来,要挖掘好浙江的文化遗产内涵,发出浙江声音,大众媒体需要扮演好转述者的角色,挖掘好、讲述好文物背后的人文故事。优质的内容依旧是当下媒体融合时代竞争的核心要素,而文物报道最最重要的就是把晦涩专业的文博知识通俗易懂地加以表达、传播。优质内容也是《镇馆之宝》栏目的核心,栏目首次通过手机端专栏的形式将我省博物馆内的奇珍异宝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权威解读。每篇报道里均涵盖了文物的基本信息、前世今生故事和最新研究成果等。不少国家一级文物,甚至国宝级文物都是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如浙博馆藏《吴兴赋》、良渚博物院馆藏刻符黑陶罐等。报道通过对文博专家的访谈,以短视频的形式向观众面对面地解读和介绍文物,为普通观众解答了进博物馆看什么、怎么看的问题,兼顾了服务性和专业性。

2、讲故事的方式可以更多样化

互联网具有传播快、传播广的特性,依托于手机移动端的《镇馆之宝》栏目正是顺应了当下短视频传播的潮流,通过图、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使优质内容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在移动互联的时代,如何讲好浙江故事?笔者认为,在数字化传播利用方面可以做更多探索,形式可以更为多样,如游戏、电影等都可以尝试。浙江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彩凤鸣岐唐琴就曾与一家游戏公司合作,以游戏中的一件人物道具的形态出现。此外,在活化利用馆藏资源上,未来可以集聚博物馆专家、艺术家、媒体专家等各方力量来协同创作。

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与艺术表达需要与数字技术结合,像AR、VR等技术,可以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沉浸式体验。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中华文明”展览数字化展示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不少博物馆内目前也已运用了这些数字技术,来呈现馆藏文物。互联网能给博物馆的现有资源以巨大的补充,对于一个数字化产品而言,设计、创意很重要,文博成果如何活化仍然值得大众传媒进一步实践创新。

猜你喜欢

馆之宝藏宝图文博
现代远程教育在文博教育培训中应用初探
镇馆之宝
——石犀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爷爷的藏宝图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博物馆的黄金吊灯
藏宝图下的真面目(下)
文博概说
常熟博物馆选出十大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