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徒 艺文并济—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概述
2020-06-21黄肖波
文/黄肖波
一、继往开来—美术学院与书法系的历史沿革
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肇始于1948 年贵州省立艺术馆开设的艺术训练班,学院下设7 个全日制本科专业,现有在职教职工79 人,全日制本科生1225 人,留学生2 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2 人。拥有办学空间16000 余平方米。设有美术馆、美术陈列室、仿真画陈列室、图书资料室,以及其他制作工厂、摄影棚等相应设施17 间。开展校、地、企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实习和实训基地30 余个。学院还与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贵州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等30 家单位共同建立了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学院在教学、科研、艺术创作与设计、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是贵州省美术设计类专业考试的核心基地,具有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幼儿园骨干(美术、书法)教师培训资质,已形成涵盖艺术中学教育、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专业、多类型、多功能的开放式办学格局。
贵州师范大学书法系肇始于2014 年,美术学院在美术学专业之下设置了书法教育方向,并于2015 年通过教育部批准,正式招收书法学专业本科生。旨在培养具有宽博的专业知识、深厚的艺术技艺、广阔的文化视野,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非但以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为要务,更以绍述前人、秉赋传统为己任。
数载寒暑,我系师生恪守“与古为徒,以书载道;艺文并济,书画兼融”的专业理念,外则于前人之宝贵经验中探索取法,内则于平日之学习生活中砥砺自强,在不断的学习及磨砺中完善专业体系,提高自身水平,终于使书法系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发展。
目前,我系已拥有实力雄厚的教学团队,教学管理有条不紊,在专业教师承担大部分课程的情况下,外聘专家、教师共十余人不定期为专业学生授课。学生之培养以书法教师为主攻方向,兼顾艺术创作与艺术周边能力培养,以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为培养原则。同时我系定期组织校内外专业教师教研活动、同行教师听课等教学研究的相关工作。目前,我系已形成了书法教师与书法创作人才培养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效显著,现已成为贵州省书法师范教育的龙头专业,下一步将与国内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积极联系,借鉴发展,争取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
国腾飞书法作品
鲍林黔书法作品
吴鹏书法作品
杨树森书法作品
二、不忘初心—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
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是顺应高等学校教育发展,秉承“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办学理念。根据书法文化教育传播的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有利于推动中国人写好中国字的教育传播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有利于完善书法学科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经过切实的社会需求调查,发现书法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是师范类岗位空缺大,但因为对教育教学能力要求高,故而宁缺毋滥;非师范类专业类岗位暂时较少且空缺不大,对专业实力要求高,要有较高的专业创作实践经验。鉴于这样的社会现状,我系在制定培养方案时,首重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符合师范类教育的要求;兼顾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双方面的努力迎合社会需求。
我系根据生源质量与社会需求的变化,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针对性地调整,不断更新思维,调整路线,形成了我系独特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书法学科的新思路。以全国一流美术院校与美术类专业的教学经验为借鉴;以国家高校教育方针为指引;以学科专业建设促进教学建设;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教育为目标改革教学,以高素质师资和丰富的硬件设施服务教学,以创新科研成果为推动力,加深学科体系构建的深度和广度。作为师范类院校,我系格外注意师范类教育教学素养的培育,尤其是遵循“一践行、三学会”的方针,来培养能适应目前教学体系下的书法教育类人才。
三、孜孜不倦—从不止步的教学体系改革
美术学院及书法学系对于教学改革研究非常重视,鼓励教师在教改方面锐意进取、敢于创新,并将教学改革型的论文、课题、项目等,纳入科研评价体系,与教师职业发展挂钩,收效显著。其中,教学改革研究性文章有吴鹏老师的《道器之间:汉字的文化书写与书法的境界生成》、国腾飞老师的《立足理性 回归共性—浅谈〈韭花帖〉的学习理法》等文章在核心杂志发表。教学改革性课题项目有杨树森老师的《笔墨式微与中国书画本科课程教学新探索》获贵州师范大学校级教改课题。
在我系不断进行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许多课程进行了重新的安排与调整。如设立了“当代书法创作状态分析”等课程,并强调了理论教学与当代艺术现状的联系。法国著名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克罗齐曾有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艺术史、书法史亦是如此,书法的理论学习、研究要结合时代,不了解这个时代,任何创作都是不真实的、不真诚的。
又如改革了“古代汉语”课程的授课方式,放弃了以往只教授古典文章,而课程与书法学专业无直接关联的情况。将“古代汉语”的主要授课内容改为教授经典碑帖中的文辞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写作能力,又将理论课内容与日常碑帖临习内容串联起来,扩展视野,可谓一举多得。
学院还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作、动手能力。如开展“首届贵州省中小学教师书法展”“探碑寻古—2017 级书法学山东访碑考察活动”“期之以实—第二届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作品汇报展”“澡雪精神—第三届贵州师范大学书法学作品汇报展”,带领学生办展、参展,增加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和对展览的认知。
吴鹏书法作品
黄肖波书法作品
四、良师诤友—书法系师资与教材建设
我系根据书法学教学的特殊性,调整并配置了优良的师资队伍。截至2019 年12 月,书法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师目前有13 人,其中教授4 人,副教授3 人,博士学位4 人,硕士学位6 人,硕博比例为77%,其中大多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是书画专业的高端人才,本院教师承担专业课比例占80%以上。
书法系自成立以来,一直着力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师资培养规划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以学历提升进修、国内高访为抓手,打造优秀的教师团队。二、派送青年教师参加书法学专业科研与教学研修班。三、鼓励教师参与教学大赛,提高书法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如吴鹏、国腾飞老师在贵州师范大学教学技能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四、在实践中锻炼教师的授课水平。
五、循之有度—教学质量与教学监管
贵师大书法系非常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除了例行的学生评教活动外,还会结合期末教学检查举行师生座谈会,师生之间畅所欲言,既沟通了感情,又及时交流、解决了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推动书法系教学质量提升起到了巨大作用。书法系2015 级毕业生在2015 年至2018 学年期间,每一学期都对任课老师进行评教。其中,2015—2016 学年共评教34 门课,课程优良率达到100%;2016—2017 学年共评教31 门课,课程优良率达到96.8%;2017—2018 学年共评教33 门课,课程优良率达到100%。
同时,书法系还创立了一年一度的学生问卷调查,问卷内容细针密缕,杜绝形式主义。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学生对于学院课程管理、课程安排、授课质量、专业设备、专业满意度,2015 年保持在90%左右。且随着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逐年递升,从2016 年开始,书法系全体学生专业满意度达到95%以上。至2018 学年,达到了98%以上。此类种种,亦是对不断辛劳中的我系同仁,最大之宽慰。
吴鹏书法作品
石奎书法作品
六、创新创业与培养效果
美术学院书法系常年大力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尤其鼓励将书法文化、书法艺术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断寻找书法与社会实践、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创造新的可能。
如书法系的“预见古艺”中国书画微拍平台,隶属于贵州师范大学创新创业项目,既以平台搭建连接了市场与本校优秀的书画作品,又以现实收益支持了学生勤工俭学,而更宝贵的是学生们收获了专业自信与实践经验。再如书法系的“履一书法摄影工作室”,是专业服务于书法作品的摄影工作室,为书法作品宣传、销售、出版、印刷等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目前已大比例承接美术学院的相关工作项目,取得良好的反响。在此基础上,书法系亦在不断推动学生创新创业,将学生创新创业不断渗透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
书法系立足于书法艺术教学,始终对学生书法创作给予高度重视,由专业老师辅导带领,每年参加全国、全省等各级书法比赛十余项,取得大量专业领域展赛奖项。根据不完全统计,2017 至今,我系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书法展览中入展(获奖)50 余次,其中包括“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江苏省第七、八、九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等重要展览。书法系学子们不仅在贵州省当地的书法展览中大放异彩,更是在江苏、山西、山东等地书法展中摘金夺桂,不忘初心,为生源地的书法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根据美术学院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我系对毕业生进行全面考核,对毕业作品、毕业论文严格把关。已毕业的2015 级书法系学生,进入毕业流程并获得学士学位比例为96%。根据贵州师范大学就业率统计数据,2015 级书法系(首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74%,情况良好。我系教师也正在更加积极地为学生实习就业开辟路径,提供更好的就业方向。
在思想政治方面,我系一直积极培养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通过上党课、团支部推优工作,培养鼓励青年团员积极上进,及时把符合党员条件的大学生发展入党;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座谈会,开展“党员挂牌”“积极分子征文”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截至2019 年9 月,书法系学生中共有1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2015 级书法系毕业生中有3 人入党。目前在校学生中,共有党员7 人,入党积极分子79 人,占学生总人数的61.7%。学生党员和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