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结殷周雪 天成铁石身—读潘天寿作品中的生命精神
2020-06-21安兵武
文/安兵武
潘天寿 铁石帆运图 248x120.5cm 纸本设色 1958年
潘天寿纪念馆与中国美术学院校园比邻而建,仅一墙之隔,坐拥湖山之胜,院落不大,然清幽宁静。馆内常年陈列潘天寿的作品,其奇伟高旷,恣肆雄奇之气,足以使每个前来瞻谒的后辈心灵为之震撼和净涤。基于学习之便,每当空闲之时,笔者都会不自觉地走进馆里,静静地瞻仰这些气格高迈的作品,而几乎每次内心都会有不一样的震动。
潘天寿 水墨小鸟 138cm×35cm 纸本水墨
潘天寿以其气格独具的大写意绘画辉映20 世纪中国美术史,同时执教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多年,他的艺术思想与教学理念深深影响了这所历史悠久的美术学院,其中国画的教学一直秉承纯粹理念和高峰意识,成为众多艺术院校中的翘楚,从而也深深影响了20 世纪以来整体的中国画教学。
记得中学时在一本杂志上第一次看到潘先生的作品,就被其高旷的气息所震撼,从此对潘天寿的艺术仰之弥高,多年后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对潘先生的作品能近在咫尺地观摩与学习,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机缘。学习既久,同时又阅读了潘天寿的生平传记与谈艺录,对先生艺术的领悟愈深,心中也稍有所得。潘天寿的艺术留给我们的启迪不单单在于笔墨、构图形式,甚至不在于其作品本身,而在于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精神与品格。这种精神与品格不仅是画中的精神,更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民族的精神,也是当今艺术普遍缺失的一种精神。以笔者粗浅的认识,把这种精神概括为高迈、伟岸、奇崛、刚正、凛然。
潘天寿的作品给人的感觉首先是高迈之气,高迈的气息并非所有的艺术家、艺术作品都能具有的。高迈是一种绝俗,能远离尘俗,艺术家中并非凤毛麟角,而能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绝俗,达到一种至高至纯的境地,潘天寿的作品实可当之。其作品也不是一般意义的雅致与清新,在他的作品前,如同置身崇山之巅与太虚之宫,临清风,拂白云,泠泠然俯瞰人间烟火。潘天寿作品的高迈之气首先是其天赋使然,后又与其深厚的学养相辅相成。天赋不可学,学养是可以厚积而渐进的,潘天寿不是只拿画笔的画匠,其国学根基宏博而深厚,一生写作了大量的诗文,出版有《潘天寿诗存》一册,张宗祥在其序文中说:“潘天寿的近体诗有‘棱峭峻拔、意出人表’的风格。”而且在美术史学方面潘天寿也有非常精深的造诣,他撰写《中国绘画史》时还不到三十岁,且有独到的见解。其《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写道:“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川草木,是自然之文也,人有性灵智慧,孕育文化品德文化,是人为之文也。原太朴混沌,浑茫无象,三才未具,无自然之文,亦无人为之文也。然无为有之本,有为无之成,有其本,辄有其成,此天道人事之大致也。”艺术从来就不只是艺术,乃文之极。文学的修养与美术史方面的宏观认识,使潘天寿胸襟立意既高,其对艺术气息的把握和定位必定高屋建瓴。
潘天寿 行书毛泽东《六盘山》词句 137.2cm×33.2cm 纸本 1963年 潘天寿纪念馆藏
伟岸与高迈相近但又有不同,高迈主要指气息的高度,而伟岸偏重于气度与形体的壮阔。潘天寿主要致力于花鸟画创作,他的作品一改传统花鸟画清新秀美的画风,一变而为强悍豪放,构图大开大合,如同苏轼的“大江东去”对宋词的革新。在传统花鸟画里作为配景的山石,在潘天寿的画里屹立成巨石陡壁,使人不得不仰视其雄,而傲踞于其上的苍鹰更显高瞩之势。甚至山间不知名的野花,在他的笔下都极其壮阔挺拔,《雁荡山花》中数株挺立的花草,其气势如同参天古木,待到看了真实的花草原型,不过是雁荡山下不知名的野花草而已。另一幅作品中描绘孤鹤与一枝寒梅,画中仙鹤没有蹁跹起舞,而是敛翅独立,身躯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高度,其气度分明不是仙鹤,而是孤傲不群的高士,慨然而立,使人想起了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诗仙昂首醉吟的气质。《小龙湫一截》乃是用花鸟画的技法表现雁荡山的雄伟,画中雁荡山如同一面屏障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气势直迫观者目前,使人有确然身置高山之下的感觉。此伟岸之气似乎与禀赋有关,但亦是人格品行的体现,胸中所感可转化为眼前所见,眼前所见又可呈现为笔下所绘。画中所呈现的气息与所描绘的具体景物无关,心中充盈崇高之气,画中景物无论大小,也必定崇高壮阔。
奇崛之气非有大才情者不可为。奇崛是不走寻常路,不为平庸之景,这里的景不是指自然实景,而是画中之景,生活中哪怕是极其平常之物,经画家的提炼亦可传达出出人意表的意蕴。潘天寿作品中的奇崛之气是可以震撼人的观感与精神的。他喜欢做古木巨石,一反寻常的构图,往往有奇异之思,以一巨石塞满整个画面,一般思维中对于此种构图往往很难驾驭,但潘天寿从石头中间提炼出简括的结构,再点缀以杂草和苔点,中间不再做皴擦,而是依形罩以浅降之色,使迫塞中顿显空灵。更加精彩的是,巨石又往往呈倾斜或倒悬之势,有几欲倒塌之感,而在石脚下或侧面相应处又以树木或竹草承之,欲倒还正,巨石断壁的顶端又有雄鹰或秃鹫蹲踞其上,或矫首,或俯瞰,使画面在正与奇,倚与侧的冲突与互应中产生一种有惊无险,奇绝玄妙的画境。奇气是潘天寿生而俱来的,是一种超拔的逸气,一种脱离平庸的境界。吴昌硕曾经给他写过一幅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而这是吴昌硕当年看了年仅二十多岁的潘天寿的画作发出的感慨。
潘天寿 兰竹图 纸本设色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 晚秋图 150cm×98cm 纸本设色
潘天寿为人倔强耿直,性格中似乎秉承了宁海人的铮铮铁骨,性情所致,形之书画,自然充盈刚直中正之气。潘天寿的作品虽以花鸟画居多,却一改柔媚隽秀之气,画中山石多取方正之形。现实中的花草不论如何婀娜,在潘天寿作品中全部转变为坚挺之姿,花茎如千年老干,花瓣俱是直笔写出。即使如此袅娜的荷花,也是倔强地挺立,在他画中很难找到那种随风飘逸的姿态。其用笔亦是以直线出之,结构处转折分明,有宁折不弯之势。潘天寿有一枚印章“一味霸悍”,本来是别人批评他的画过于强硬刚猛之语,他却借此明确自己的艺术态度,始终追求这种刚正之气,而且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他还有一枚印章“强其骨”,强调画中一定要有骨力与骨气。其实潘天寿作品中的骨力较之一般画家,已经相当强悍了,但他还是以此为警语时时提醒自己。在他看来,骨强则气壮,气壮则中正之气充盈,这正是他所努力追求的气息,所以强其骨最终体现的是刚正之气。纵览潘天寿一生的作品,他对刚正之气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而且越到成熟期,这种气息越凸显。在其1962 年所作的《雨霁图》中,山石一改以往用笔直中有顿挫的手法,全以坚挺的直线画出,棱角处转折分明,使山石更加刚硬。而且潘天寿在对待如何学习中西方艺术的态度上,也充分显示出耿直的性格。由于受“新文化”的影响,当时美术界很多人士都倡导中西融合,学西画之所长补国画之不足,更有甚者全盘否定中国画。而他却坚定地认为中西方艺术是两个不同的体系,发展脉络完全不同,不能盲目地学习,应该拉开距离,各自在自己的体系里走向高峰。潘天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也以此理念教授学生。他对传统的这种观点,使中国美院国画系至今仍保留非常纯正的传统文脉,成为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每当站在潘天寿作品面前的时候,心中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敬畏之感,这种敬畏不仅仅是由于尺幅的巨大,哪怕是很小的画幅也有同样的感觉,重要的是被画中的精神所震慑,所感染,这种精神就是凛然之气。“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这是他在《梅月图》中的题诗。画中一株千年古梅,身似屈铁,虬枝在月色清冷的寒夜直指苍穹,一种孤傲,一种不畏严冬的凌寒之气跃然纸上。这种气是画家胸中之气,傲然天地,是在为学为艺的学统上坚定己见,不苟同于任何纷杂俗论;在为人处事上堂堂正正,不屈服于任何权威,哪怕身临严酷环境都无所畏惧的慨然气概。
潘天寿 气结殷周雪 纸本设色
潘天寿 兰竹图 纸本设色 潘天寿纪念馆藏
潘天寿 鹰石图 纸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潘天寿对自己心中的艺术境界孜孜以求,终其一生从未改变。通览他自青年直至晚年的全部作品,除了学画初期学习吴昌硕的风格之外,自二十几岁起便已显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和艺术追求。吴昌硕赠潘天寿诗曰:“龙湫飞瀑雁荡云,石梁气脉通氤氲,久久气与木石斗,无挂碍处生阿寿。寿何状兮颀而长,年仅弱冠才斗量。”与成熟期相比,早年作品虽显稚嫩,但气局已备。其一生长期执教,教学相长,启迪了无数的学生后辈,而且对诸多同道好友也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他十分推崇当时画名尚微的黄宾虹,又力荐陆俨少到浙江美术学院主持山水教学,后来两位先生的成就举世公认,潘天寿可谓慧眼识珠。陆俨少在评价潘天寿的艺术成就时,有过“酒未醇,人已去”的感慨,这是知音之间的惋惜,陆俨少认为,以潘天寿的天赋和才华,艺术上应该可以走得更高更远。
在后辈仰望潘天寿一生非凡的艺术成就时,远非上述几个词语可以囊括,其艺术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后学之辈,从艺者或非从艺者都可以从各自的角度做出自己的理解,汲取艺术之光。深层品读潘天寿的作品,其中散发的精神品质,已然超出画面,甚至超出艺术本身,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和生命的精神。潘天寿一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动荡而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思想、文化空前激荡,硕学巨匠辈出,对生命与民族精神的反思、了悟与建构,是整个时代的强音。潘天寿一生品行高洁,对艺术,对人生有鲜明的秉持和态度,以固有之禀赋,感染于时代之精神,创作出如此奇伟高华的作品,绝非偶然。作为潘天寿先生曾经执教的学校的一名后学,在敬佩先生的艺术如“巍巍乎高山”的同时,在为人、求学、从艺的道路上更应谨记先生的敦敦教诲:“有至大,至刚,至中,至正之气,蕴藏于胸中,为学必尽其极,为事必得其全,旁及艺事,不求工而自能登封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