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预测主题“家国情怀”导练
2020-06-20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
概念解读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之一,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以“家国同构”为文化基石,以生活文化共同体为承载,对家庭、族群、邦国产生信任、依赖与认同,从而担当责任、经邦济世、情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重新阐释“家国情怀”,形成了以下灼见:
一是家国一体的辩证同构。习近平总书记以“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为基点,提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是国家的基本组成单位,国是家的最大集合体,阐释了新时代的“家国同构”观,“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二是真情亲情的情感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家国维系的重要纽带。亲情、友情、爱情、同志之情,都是我们最不应该忽略的真情,它维系着个体、维系着家庭、维系着社会。三是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形成了“端蒙养、重家教”的传统家庭美德。一个家庭能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相互扶持,就稳定了家庭、稳定了社群、稳定了社会。四是五位一体的推爱逻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民族由个体至天下的社会理想。由个人推及家庭、社会、国家、世界是新时代五位一体的推爱逻辑,是新时代家国情怀的世界意义。
在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每个人都应该心怀家国,营造良好家风、清正民风、廉洁党风的社会环境,让民心拧成一股绳,人人担责、人人负责、人人尽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评启思
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
石 羚
“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勉励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无论从艺还是治学,一个人要想抵达高远的境界,就离不开家与国的滋养。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以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
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亿万人民振奋精神、接续奋斗,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家是温馨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千千万万个小家都好,国家和民族才能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小浪漫之中。不久前,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60摄氏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哪怕过年不能回家、难与爱人相聚,也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他们用青春证明:最浪漫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忠诚信念;最感人的不是卿卿我我,而是以身许国。现实中,边防战士、执勤交警、电力工人、外卖小哥……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寻常的“铺路石”,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4月15日)
砥砺家国情怀
彭 云
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弘扬爱国奉献精神系列重要指示的举措。广大知识分子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努力进取、不懈奋斗,不负人民期望,不辱时代使命。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以修身为起点、以经世济民为目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理念,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扎根于中华儿女心中。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家国理念正心齐家,最大限度地把报国热情、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从家国情怀中吸取精神、凝聚力量,让爱国奋斗成为知识分子的坚定信念。
涵养爱国奉献的精神追求。强烈的忧患意识、积极的入世精神、匡扶天下的济世宏愿,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贾谊“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体现对家国治、天下平的理想追求。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把个人的生命投射到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价值追求之中,升华小我,成就大我。
激发实现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从洋务运动到百日维新,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无数有识之士为了国家独立、民族振兴,舍小家顾大家,甚至不惜生命、慷慨赴死。要以家国天下的情怀为立志根本,向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等老一辈知识分子学习,“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向黄大年、李保国、南仁东等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学习,“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不断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选自《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年8月6日)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高中开展“新中国老物件展”交流活动,同学们纷纷响应,把家里的“传家宝”带到学校,有的带来老版的人民币、粮票、电报,还有的带来老式的电熨斗、钟表、大哥大、BP机以及老式照相机、老照片等。这些家庭物品看似简单,却代表了每个中国人最朴素、动人的家国情怀。它们经过时间的淘洗,显得愈加熠熠生辉,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
作为高三考生,老物件引发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导 写
本题指向如何认识老物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既涉及情感判断,又让考生思考新时代新青年该怎样理解老物件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题目既有人文厚重感,又有鲜活的生活气息,可以引导考生以最具生活气息与亲和力的题材讲述有温度的故事,或表达理性思考。
构思时要避免宏大叙事,应努力做到小切口,接地气,深挖掘。写作时,应当首先明确观点(情感态度)。文体上,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但绝不能写成“四不像”。行文结构上,可在第一段开门见山点明何为老物件,接下来从感触与思考的角度展开具体叙述或议论,可从当下的角度展开,听妈妈(爷爷、奶奶等)讲过去的故事;也可从自身经验体会出发,举例论述“老物不去,新物不来”,挥一挥手,告别老物件;还可辩证地审视、分析,阐述如何正确认识老物件及其背后的家国情怀——写议论文,应力求逻辑清晰、用例典型、论述有力。
参考立意:1.一物一世界:老物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2.感谢“老物件”,因其承载记忆,见证发展。
素 材
事例一: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想要买东西、吃东西必须有各种票,如粮票、油票、布票等。路遥《平凡的世界》、梁晓声《购粮证的故事》等作品都描述了“民以票为天”的艰难时世。而今,只要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能买到全球上百个国家的商品。
事例二:火车票牵动着所有归乡旅客的心。以前为了买到车票,人们不得不起早排队,甚至睡在售票大厅,彻夜排长队,即便如此,仍有买不到票的可能。“一票难求”曾是亿万中国人一提起春运就能想到的四个字。如今,铁路12306系统年售票量已超过35亿张,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实时票务交易系统。
运 用
粮票、布票、肉票等曾经是百姓生活离不开的票证,现在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人们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等也一去不复返;临时售票亭、帐篷马扎、彻夜排队购票的景象再也不会出现,火车票从一票难求到“唾手可得”,这是铁路运输成长的见证,也是开启历史记忆的钥匙。这些票证,这些老物件,承载着历史的变迁,见证了中国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凭票购到全球购,从彻夜排队到互联网信息系统、手机服务终端,在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百姓的获得感、体验感、幸福感正日益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