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健体魄,我强国强
2020-06-20临沂商城实验学校
临沂商城实验学校
问题与反思
“野蛮其体魄”,体育拒绝“温柔”
刘 峣
正值阳春,全国各地陆续进入迟来的开学季。宅家多时,虽然有网课助力,但体育运动受疫情冲击不小。重返校园,不少学生都出现了体重增加、运动能力下降等问题。
汹涌的疫情,让人们认识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野蛮体魄、强身健体,从青少年时期就要开始。然而,近年中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指标令人担忧。
少年强则国强。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化,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已成社会共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真正实现,离不开体育的全面参与。
青少年体质亮红灯
久违了,体育课!随着疫情好转,各地中小学生陆续回到校园,熟悉的体育课也回来了。
经历了一个冬天的宅家生活,身体发福以及由此带来的体能下降,让不少老师挠头。“班级里的‘小胖子’和‘小眼镜’本来就不少,现在的情况又给体育老师出了新的难题。”有老师表示,虽然疫情期间有体育网课,但受制于活动场地和教学内容,学生的锻炼效果与平时有较大差距。开学后的体能测试发现,大多数学生的运动能力出现了下滑。
针对疫情宅家造成的体质下降问题,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在浙江,一些学校的体育课不减反增,从一周两节增加到一周五节;山西吕梁提出要求,“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针对防疫需求,各地的体育课上少了一些近距离的对抗性活动,增加了技巧性、趣味性的运动……
青少年体质健康带来的问题,因突如其来的疫情再度凸显。近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引发社会担忧,也让体育教育站到了聚光灯下。
中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问题中,近视率是一个显著指标。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小眼镜”人数超过1亿。在小学和初中阶段,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快速增长,高三年级学生近视度数高于600度的达到21.9%。
缺乏户外活动,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之一。专家表示,近视是由眼轴变长导致,青少年如果能够在阳光下多运动,眼睛会分泌多巴胺等活性物质,从而抵抗眼轴变长,抑制近视发展。
“小胖墩”“豆芽菜”……近年各省区市的体质监测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并不乐观。怎么办?体育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近日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无数实践证明,体育,是让孩子远离近视、远离肥胖的首选途径。与此同时,“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也是让青少年形成健全人格的不二选择。
体育“补课”刻不容缓
因为疫情影响,体育补课需要提上日程。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整个社会的体育补课更是刻不容缓。
近年,体育课变成“万能课”、为文化课让路的现象少了,体育课的时间得到了保证。但看似热闹的体育课,实际的内容却大打折扣。有人形容,很多学校体育课属于“三无七不”——无强度、无难度、无对抗,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扭伤、不长跑。
要想让青少年从体育锻炼中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的目标,体育的竞争性和对抗性等属性不能被扼杀。本该是“野蛮体魄”的体育变成“温柔”的体育,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体育课“注水”,背后的原因并不难寻。一方面,很多家长虽然鼓励孩子锻炼,但前提是“三不”——不要累到、不要伤到、不要影响学习,体育锻炼要随时为文化课学习让路。另一方面,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学校不得不选择“重智育、轻体育”。由体育课带来的“安全责任”,也让不少学校和体育教师束手束脚。
专家表示,重文化学习而轻体育,仍然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常态。很多年轻家长虽然已经扭转了观念,但在大环境中,常常陷入矛盾和无奈中。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仍然是一件道理人人懂,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的事情。
在体育与学习的二元对立中,正值风口的体育培训业也面临着后继乏力的困境。有从业者表示,虽然青少年体育培训发展迅速,但低龄化趋势明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学业的加重,坚持下来的人数呈数量级减少。
“体育100分”只是起点
解决“有心无力”的困境,需要坚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顶层设计还是基层实践来看,体育在学校的地位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去年年底,云南省宣布从2020年开始将中考体育成绩上调至100分,与语文、数学、英语三大主科“看齐”,“体育100分”一度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在体育技能考试中,云南搭建了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游泳、武术、拳击、健美操等多个项目平台,供学生选择。
作为全国体教融合试点省份,云南省还明确提出,在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都到位的情况下,出现学校体育意外伤害事故,学校不得认定为教学事故,不得追究体育教师和相关组织者责任;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追究学校和校长责任。这为校长和体育教师在校园体育安全责任认定上松绑解套。
“要把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表示,“如果没有这一条,前面所有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组织学生课余训练和比赛,但学生参与多少、参与得怎么样,对他自己没有任何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内生动力就会严重不足。”
事实上,除了云南之外,天津、重庆等地近年也增加了中考体育所占分值。然而,受疫情影响,今年中考体育在多地遭遇了被取消的命运。此前,浙江、福建和上海已宣布,因疫情取消中考体育测试,广东等省份也对部分考试项目进行了调整。
尽管“出师未捷”,但不少专家和教师认为,经此一“疫”,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随着体教融合的深化,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
(摘自2020年4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深度思考
美好生活需要“大健康”
李 拯
刚刚过去的我国第十一个“全民健身日”的主题是“健康中国、你我同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运动健身中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刚成立就密集行动,致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在全国各地,太极拳集体展演、五人制足球赛、青少年田径赛……运动成为生活方式,健康成为共同诉求。
公众的健身热情和健康追求,背后是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近年,很多“细节的变化”映照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牛油果、秋葵等营养食品悄然走红,带动“卡路里经济学”;城市马拉松受到热捧、手机APP记录走了多少步,运动社交为生活增加新乐趣;健康心理、快乐人生的理念得到广泛认同,人们比以往更关注心理健康……可以说,健康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清洁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更安全的食物、更公平普及的体育设施、更优质普惠的医疗服务……人们在这些方面的更高诉求,莫不与健康有关。“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既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更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所谓大健康,应该是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的呵护,不仅追求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健康、精神健康;不仅要求疾病治愈,更追求远离“亚健康”的强健体魄,锻造抵御疾病的强大身体素质。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健康包含身体健康、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三个方面。社会转型期,生活压力、社会竞争加剧,加之以往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也存在一种羞于谈心理问题的倾向,这些因素都让心理健康更值得关注。升学烦恼、竞争压力、情感孤独……如果人们不能获得足够的心理关怀和精神慰藉,那么无论在身体健康上投入多少,都难以获得全面的健康。从科学视角看,大脑的神经冲动确实会影响神经体液分泌,人的精神状态影响着身体状态。中医也讲“形神合一”,既要“动以养形”,也要“静以养神”,达到形神兼养、身心俱佳的健康境界。正所谓“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更加注重心理建设、心理健康,才能获得内外兼修的真正健康。
同时,大健康理念也启示人们,健康也是“管”出来的。从健康管理的链条来看,生病治愈属于最为末端的环节,而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则要求我们更多地进行健康的源头治理。身体没有疾病只是健康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如果总是感到疲劳乏力、活力降低、适应力下降,那么人就很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正因此,大健康不仅要求已病后能够治愈,更意味着增强未病时的预防能力,这意味着社会的健康管理需要关口前移,重心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往深层看,树立大健康的观念,涉及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深层调整。从治理来看,政府部门的职责不仅在于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更需要围绕大健康进行综合治理。包括体育锻炼、食品安全、生态环保等都属于大健康的范围,更需要政府部门把健康融入相关政策,形成有效的大健康治理体系。对社会和个人而言,如果说医疗是外生变量,那么健康就是每个人固有的责任。大健康为企业开创了新的健康产业蓝海,同时也需要每个人参与其中,提高自身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发力,才能形成匹配于大健康的治理格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真正把大健康的观念落实为实际行动,转化为近14亿中国人的强健体魄,我们就能用健康的身心为经济发展注入旺盛活力,用健康的体魄支撑起民族复兴的伟业
(摘自2019年8月13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用事实说话
84岁钟南山对比照爆火:运动和不运动的人,过着截然不同的人生
不只学习钟南山院士的学习精神,更要学习他的生活习惯
这几天,《钟南山,一个狠角色》一文刷爆了朋友圈。
纵观钟南山的一生,不得不承认,真真是一部传奇,值得每一个家长读给孩子听!
钟南山院士身上,值得我们和孩子学习的,不只是他艰苦求学、奋勇拼搏的人生故事,更还有他热爱运动的生活习惯!
这就是为何钟南山院士84岁,依然能够精神矍铄地奋战在一线!
钟南山曾在一次记者会上分享自己的健康“宝典”,他说:“我觉得最宝贵的几个经验:
第一条经验:任何工作代替不了身体的锻炼;
第二是心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我的经历多,心态比较好,很多事情可以一笑置之。
第三是不要吃太饱,我从来不会吃太饱,早餐非常重要。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全民的小康。希望大家都可以80、90岁都能为国家做贡献,我们的民族一定会非常强大。”
在媒体的镜头之中,84岁的钟南山身材挺拔而健硕,身体状态丝毫不逊色于身旁的年轻人!
这完全是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锻炼。
几十年来,钟南山依旧坚持锻炼,前段时间因一身肌肉的健身照片一度成为热搜。
钟南山为什么就这么喜欢并且坚持运动呢?
“因为它能培养人的三种精神,一个是竞争的精神,一定要力争上游;第二是团队精神;第三是如何在一个单位时间里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就像跑400米栏,练了一年,成绩才提高3秒,每一秒都那么宝贵。把体育的这种竞技精神拿到工作、学习上来,是极为可贵的。”
据《广州日报》报道,钟南山从小就特别喜爱竞技运动,足球、篮球、跑步都是他的兴趣所在。在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读书期间,他参加学校运动会曾创下几项纪录,至今无人能破。
1959年,他还作为非职业运动员参加首届全国运动会,在400米栏项目中以54.2秒的成绩打破了当时的全国纪录。
“我测得的百米速度最快是11秒2,那是在1959年。”钟南山院士曾经在接受《新快报》采访时透露,他年轻时举重的最高重量是100公斤,卧推可以达到70公斤,“没有测过这些项目的极限数据,当时主要为了增强力量参加田径比赛,做些肌肉锻炼。”
钟南山说: “锻炼对身体健康有很关键的作用,能让人保持年轻的心态”。
几十年如一日的锻炼,让钟南山看上去年轻很多。
运动让他的身体素质一直保持着很好的状态,没有出现老年人常有的腰酸腿疼,视觉障碍等身体机能下滑的现状。
现在的青少年不愿意运动,更愿意花时间玩手机
现在很多青少年不愿意运动,他们更愿意花时间玩手机、玩游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首份分析报告显示,全世界五分之四的11-17岁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活动量不够。
由于活动量不够,这些孩子的身心都会受到影响,包括大脑发育以及社会技能。而且,这一现象是全球性的,无论是穷国和富国都未能实现每天一个小时的推荐活动量。
袁隆平说:要成才,第一要素,也是最基本的要素,是身体要好。
身体不健康,心有余力不足,无论你搞什么研究都支撑不下去。
一个人只有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前提下,再去做事情,才会体力充沛,活力满满。
一个缠绵病榻的人,怎会有余力顾及其他事情。
在孩子成才这条路上,多少父母恨不得拔苗助长,生怕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
可如果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前提,无异于是害了孩子。
当有一天孩子得到的幸福与财富,却因身体原因无法享受,这样以失去健康为前提的成才又有多少意义?
运动改造大脑,促进大脑发育
不止是袁隆平、钟南山这些大科学家喜欢运动,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也是跑步达人!
施一公说:“跑步让人有更充沛的体力,有的人以为,花了很多时间锻炼学习效率会降低,实际上,如果跑步方法得当,能有效增强心肺机能,还能让大脑供血充足、思维敏捷。”
施一公作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同时还是大学校长,工作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这并不妨碍他把跑步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下去。
对于施一公这样的脑力工作者,适量运动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活跃特别重要。
跑步对于身体健康的价值就不用赘述了。跑步对于大脑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同样被大量研究证实。
一次急性运动可以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显著提升人们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条理地组织日常工作和制订工作计划,能够更好地自我管理,用最佳的方式进行工作和完成任务,并且更好地控制自己在工作中的情绪。
研究还发现:运动显著提升大脑认知能力,包括记忆能力、思维速度、专注力和学习成绩。这就是所谓运动改造大脑。